谁才是传统领域信用违约的主要责任者

银监会日前召开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议指出,当前我国银行业各类风险传染共生的特征更加突出,传统领域信用违约与流动性风险叠加共振,非传统领域风险可能波及多个市场和环节,部分重点风险涉及面广、影响大,外部冲击风险极易向银行体系传导,金融乱象与案件风险暴露相互交织,总体风险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所谓传统领域,主要指的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而相关数据则显示,在不良贷款增量中,三大传统行业就达到了70%以上。其中,制造业是不良贷款比重最大、增量占比最高的行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传统行业已经到了信用完全缺失、企业完全不讲信用的地步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传统领域确实信用违约比较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行业中信用违约最为严重的领域。但是,信用违约决不是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更多情况下,传统领域的信用违约,与金融环境恶化、金融对传统领域的支持力度下降、传统领域被边缘化有关。

我们并不否认,在制造企业中,确实存在一些信用不佳、信用意识不强,甚至信用缺失的企业。但是,这决不是传统领域所特有的,更不是传统领域的专利。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信用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是愿意遵守各种信用的。但是,由于得不到金融机构的关心支持,特别是那些原本经营状况良好、市场也有前景的企业,因为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金融资源大量向非传统领域、特别是非实体领域转移,导致多数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终被迫发生信用违约。那么,这样的违约,到底是传统企业信用缺失还是金融机构=责任缺失呢?如果金融机构能够给予传统领域平等的资金支持,传统领域的信用违约现象还有这么严重吗?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本世纪初,也经常出现诸如市场资金紧张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即便是服务业,大多也以传统行业为主。因此,资金紧张或宽裕,都是整体性、全方位的。因此,只要通过政策调整,就能把问题解决好,把矛盾化解掉。但是,自从房地产市场放开、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地产等虚拟经济成为了市场资源的最有力争夺者,加上这一时期政府也成为投资的主角之一,很快地,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也就在资源分配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获得的资源也大幅减少。特别是资金,多数都被房地产、城市建设等拿走。数据显示,在目前金融机构的近120万亿贷款余额中,有超过1/3的资金是被涉房企业和个人拿走的。那么,实体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还能得到多少资金支持呢?

殊不知,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这段时间,货币发行也呈现井喷态势,100多万亿货币通过银行等进入市场,并带动成本的不断上升。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居民生活成本上升,迫使企业不得不持续给员工调资,而政府持续不断地从土地上拿钱,又使得房价、地价上涨动力更强,使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领域运行成本进一步提升。资金与成本“一降一升”,传统企业还有多大的承受能力,还怎么可能不出现信用违约。

相反,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从大局出发,加大对传统领域的支持力度,多数企业就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即便市场发生了变化,按照传统领域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也是能够顺利化解的。问题出就出在金融机构几乎放弃了对传统领域的支持,对房地产业则备加呵护,从资金供应到资金调度再到供应成本,都明显好于传统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领域的日子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如此,要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要解决传统领域信用违约现象日趋严重的问题,除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提高供给侧质量,协调好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之外,金融机构如何真正做到支持传统领域发展、真正重视对传统领域的资金支持,有效增加对传统领域的资金资源供给,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因为,多输一点血,让传统领域企业喘一喘气、缓一缓劲,十分重要。相当一部分传统领域企业的信用违约,是金融机构抽血造成的,是雪中抽炭形成的。如果金融机构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并切实加大对传统领域的资金支持,这个套就解不开,这道风险也化解不了,信用违约问题也就只会越来越严重。

传统领域企业并没有缺失信用,缺失的是整个金融环境、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服务环境,是金融服务中的公平、正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