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7年人口净流出,东北地区真的留不住人了吗?

连续7年人口净流出,

东北地区真的留不住人了吗?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2019年的33.17万,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目前,东北地区只有沈阳、大连、长春等少数几个重点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黑龙江几乎所有城市人口都在净流出。

东北地区人口流失严重,是近年来谈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有分析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原因的,有研究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也有破析东北地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每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都似乎有一定道理,又似乎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困扰东北地区的,仍然只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人口仍在继续流失。尤其是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

据新华社旗下媒体《半月谈》援引数据称,‪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校到省外创业和工作的生源毕业生数量约为25.17万人,年均流出5.03万人。考入省外高校的,仅有14%回省就业。更有可能的是,回到黑龙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面临二度流失现象。这也意味着,黑龙江的实际人才流失,可能会更严重,流失比例也更高。辽宁与吉林的情况看起来略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如此的人才流失,对于东北地区发展将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曾经的工业重地、发展高地、经济重心,面临如此境况,可能不只是哪个方面出现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是东北地区整体出现了留不住人的现象。

很显然,产业不振,是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流失最为致命的原因,也是最直接和表现。看一看东北地区的产业就知道,在先进地区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智能机器人等都要成为产能过剩行业,贵阳等中西部地区也建起了大数据城、智能城的情况下,东北地区还是以重工业和资源型企业为主。显然,就不是一般的落后了。

毫无疑问,重工业都是目前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的行业,效益普遍比较差,不仅难以吸纳新的就业,带来增量就业,消化存量人员也是问题。很多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人才,也大多被发达地区通过各种手段挖走,企业竞争力大大下降。如鞍钢、本钢等曾经的好就业企业,也面临人才断层,员工老化的问题。

而资源型企业,则普遍面临资源枯竭,开发成本提高,效益大幅下滑,竞争力严重不足,战略地位明显下降的问题,能够勉强维持生存的,就已经算相当不容易了,根本不可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增量就业。

相反,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先进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则落户者甚寡,特别是黑龙江,寥寥无几。即便是可以作为就业新空间的旅游、服务企业,在东北地区也很难形成气候。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在东北地区出现了断层。产业断层,也就必然会带来就业断层,人才和劳动力流失就不可避免。

那么,东北地区为什么引不来产业,甚至吸引力不如中西部地区呢?核心问题就是东北的营商环境存在较大问题,投资不过山海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曾经到东北投资的投资者反映,到东北投资太难,要好好地做产业更难。因为,环境太差,投资打水漂问题太严重。

营商环境太差,最突出的当然是人。一方面,能够帮助投资者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人太少,干扰投资、制造障碍的人则太多,从而让投资者无法在东北好好创业、好好发展、好好赚钱、好好做事业。更多情况下,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各种人为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甚至需要应对各种人为伤害。自然,敢到东北地区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沈阳、大连、长春等少数城市还能保持人口净流入,也主要是这些城市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好,但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而是一般劳动力流入,且大多是东北地区其他城市转移过来的劳动力,而非东北之外的地区。

造成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不佳的根源,就是东北地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特别是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服务质量不高,对环境改善的能力就不强。更多的人,还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铁饭碗”思维没有转变。在他们眼里,早九晚五的意识很强,政府强势的观念难以转变,市场理念没有确立,还是处长经济,而非企业家经济,处长的权力远大于企业家权威,导致企业家无法从政府和员工身上体现尊严,员工效率则被传统观念和国有思维所左右,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也无法对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正动力。

也正因为如此,东北地区要想留住人才,吸引投资者,扩大就业,让劳动力反流,就必须首先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对国有企业实施根本性改制。除极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都应当改制,让员工成为社会人,而不是国有人。

在此基础上,与发达地区进行政府工作人员交流互动,引进先进地区的管理理念,让东北地区公务人员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且面必须广一点、点必然多一点、层次必须丰富一点。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服务意识才能增强,服务水平和质量才能提升。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