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不懂啥是“色即是空”,师父随口念了句洞房诗,他顿时开悟

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有一类作品是非常特别的,这就是:禅诗。

小美自问对诗词还是有一定涉猎,写鉴赏也写了多年,但每每品读禅诗时,却总觉得知识不够用。有时候,你明明觉得人家是在写听雨,但人家其实听的是心曲;你明明觉得人家是在写烧火作饭,但人家是在说一个禅学感悟。总之,要理解透一首禅诗,真的要靠“悟”。

事实上,不只是我们理解禅诗是这样,高僧们写它们也是一样,靠的就是一时的顿悟。本期小美要跟大家说的,就是一首悟出来的千古名作。这件事是这样的:

北宋末年有一位名叫圆悟克勤的小和尚,此人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据说每天能背诵上千行诗。家里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考上进士,做个一官半职。

偏偏有一天,圆悟克勤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寺里玩,突然看到一本佛经,便觉得似曾相识,于是对家人说:“我恐怕前世就是个和尚吧!”于是,从此出家当了和尚,家里人想拦都拦不住。

有这样聪慧的弟子加入,当地寺里的师父当然很器重他。遗憾的是,他修禅多年后仍无法真正参悟什么是“色即是空”。师父跟他细说,他还跟师父辩论过好几次。

没办法,师父只能把他送到湖北薪州五祖山,让佛法修为更高的法寅高僧来教他。法寅也是尝诗了多种办法,但都没有效果。最后,为了能让圆悟克勤顿悟,法寅便想了一个好办法。

  1. 有一位姓陈的官员前来问法寅:““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法寅打算借用两句诗来回复对方,他故意说得很大声,以便让站在一旁的圆悟克勤也能听到。他念的的诗如下: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是檀郎认得声。

结果圆悟克勤一听,觉得十分纳闷。这两句诗他早年在俗家时就听说过,是一首俗家诗人们很爱调侃的洞房诗。这两句前面还有两句,写得很是直接:

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畅予情。

此七言诗出自唐传奇《霍小玉传》,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洞房里的新娘子,很想夫婿早点儿去陪她,但又不好直接说。于是,就假装在里面喊自己身边的侍女小玉的名字,其实并没有什么事让小玉做。夫婿一听,当然明白新娘子的意思,便赶紧去陪她。

师父作为一个高僧,居然会念洞房诗,这显然是有喻有所指的。于是,圆悟克勤便细细琢磨这件事,他白天也想,晚上也想,最后还真就让他想通了。

它的真谛,其实就藏在最后7个字“只是檀郎认得声”中。檀郎之所以能理解新娘的意思,就在于他很懂新娘,也明白对方对自己的情意。也就是说,你能悟到多少,要看你心里所思所想所感,能到什么程度。至于你听到的声,不过是一种表相而已。世上万物都有声音,听什么、悟什么,皆在于心。

而所谓“色即是空”也是一样。佛意里把所有有形的物质统称为”色“,而心里能感受到的叫做“心”,物质的表象为对心来说,其实是空。

圆悟克勤理解了这层意思后,彻底开悟,他高高兴兴地去禀明法寅高僧。高僧问他悟出了什么,圆悟克勤也用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是这样写的:

金鸭香销锦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大家仔细品读圆悟克勤这首诗,会发现他强调的正是一个“知”字。前面3句铺垫的情节,都是为“独自知”服务的。咱们一般人看这首诗,看到的是颇为“艳”的描写。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首禅诗,我们会发现其中是有玄机的。

法寅高僧对圆悟克勤的回答很满意,断定他将来必成大器。后来果然不出他所料,圆悟克勤成了一代高僧,就连皇帝都常召他去问法,他去世后还亲赐谥号“真觉禅师”。

小美本期之所以要介绍这首禅诗,其实是希望诗迷朋友们能明白一个道理:真正意义上的禅诗,往往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同时,诗僧们能写出它们也往往是灵机一动。因此,它们是非常珍贵的。

《全唐诗》和《全宋诗》里,收录了很多这样的作品。但因为我们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它们长期被忽视,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对此诗,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