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计算(十七)
我们接着看怎么把简单的题拼成难题。
如图:由三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拼接而成,中间正方形边长为15,AC恰好经过中间正方形的左上顶点,求△ABC的面积。
之前都是两个正方形的拼接,现在变成三个正方形了,怎么处理?
对角线。当然还是对角线。
我们连接了这几条对角线之后,发现阴影部分面积恰好就是中间的正方形的面积。
这个题目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绝对是个难题。因为看起来缺条件,而且图形看起来也很复杂。但是恰恰这给了我们突破口:面积和大小正方形的边长无关,只和中间的这个正方形面积有关。再看看比例,大致也能猜出就是中间正方形的面积了。
事实上,所有的难题都是由这样一点一点拼起来的。
如果直接给你一个正方形,连了对角线以后让你求其中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你会觉得这个题目简直就是在侮辱你;当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其中一个作为迷惑项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个题目有点意思;当三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并且两个正方形作为迷惑项,你会觉得这个题目好难。
同样的,在中高考数学中,最后的大题也是这样一点一点凑起来的。二次函数,挺难,好,结合平面几何,难一点;让几何图形动起来,更难一点;分情况讨论存在性问题,难上加难。
所以做题目一定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去琢磨出题人的意图,要学会把未知的题目转化成已知的知识点去解决,没错,这就是我在代数中反复强调过的数学思想:化归。
如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正方形BEFG的边长为8,正方形PCQR的边长为7,求阴影部分面积。
这个图看起来和之前的那些都不一样,但是既然是正方形,那么关键的东西就不会变——对角线。可以说在小学涉及正方形的面积难题中,连对角线是必不可少的;就算到了初中,95%以上的和正方形相关的难题也都是要连一下对角线才能解决的。
为什么对角线这么神奇?
平面几何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和任意一条临边夹角45°,两条对角线长度相等且平分,有这么多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你说要不要连一下?
还是那个问题:连哪里。
要和阴影部分有关系。因此连接AC一定不是什么好办法,而连接FB是一定的,为什么?因为这样DB是大正方形的对角线,并且FB是作为DB的一部分。
有了DB以后,连RC就成了必然(讲平面几何竟然讲出了下围棋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有梯形。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就转化成了三角形DFC的面积。而DC边的高恰好就是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的边长差,于是题目就做完了。
我们当然可以总结套路:看见正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就连一下对角线!这当然没有问题,而且这个很有效——因为总共也就两种连法,一种不行另外一种当然就ok了。再加上一定量的训练,就可以玩的很熟练,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已经足够了。
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就要告诉他们套路以上的东西——为什么对角线一连就能解决这么多问题?本质上就是提供了大量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样孩子以后再碰到新的几何问题,就会自己尝试去总结新的几何图形中的这两类关系,再后来就是自己去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点中的核心问题,从而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