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传播这样的谬误:“姑父”与“姨夫”
看到一个视频,是个小知识普及,本身却错得离谱。就是下面这个,《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能打开的话可以观看。
主播说,平时我们把姑姑的丈夫叫“姑父”,而把姨姨的丈夫叫“姨夫”。同辈分的亲戚,为什么一个冠以父亲的“父”,另一个却冠以丈夫的“夫”呢?据主播解释,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表示尊卑,父系为尊母系为卑。二是代表亲疏:父系为亲母系为疏。所以送父系亲属一个尊尊亲亲的“父”字,而送母系亲属一个卑卑疏疏的“夫”字。
主播讲的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的。这个视频传播的不是知识,而是谬误。
下面我们来纠正一下,讲讲姑父和姨夫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古汉语里,姑和姨不是对长辈的称呼,而是对配偶姐妹的称呼。
在古代中国,一个人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兄弟姐妹,而对配偶的兄弟姐妹称呼什么呢?如果是男方,就称妻子的兄弟为舅,称妻子的姐妹为姨。如果是女方,就称丈夫的哥哥为伯,丈夫的弟弟为叔,称丈夫的姐妹为姑。比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就叫丈夫武大郎的弟弟武二郎——武松为“叔叔”或“二叔”。而平时说的“姑嫂情”,是指丈夫的妹妹(姑)与哥哥的妻子(嫂)的情分,而不是两个长辈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么很自然的,丈夫就要称妻子姐妹(姨)的丈夫为姨夫,而妻子称丈夫姐妹(姑)的丈夫为姑夫了。
二,泛父化与泛母化的称呼。
对偶婚是由群婚进化而来的,所谓群婚,就是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互为夫妻。群婚制的遗迹有很多,比如中国的闹洞房就是群体婚姻赎买的仪式,西方的伴郎和伴娘也是。有些地区甚至把两种形式混合起来了,既有伴郎伴娘又有大闹洞房,既挑逗新娘又猥亵伴娘。而更深刻的一种影响,则是泛父化和泛母化。就是普遍称男性长辈为父亲,称女性长辈为母亲。其实最早的父亲和母亲是个群体性称谓,不单指一个人,生父和生母才是单指。当然,这些父母之前可以冠以身份区分的。如称父亲的兄弟为伯父叔父,称母亲的兄弟为舅父,称父亲的姐妹为姑母,称母亲的姐妹为姨母。而姑母的丈夫称姑父,姨母的丈夫称姨父。
三,两套系统的混同与合一。
近代以来,受社会剧烈变革的影响(如家族势力的退出),也有人认为受满族式汉语的影响,泛父化和泛母化的现象消解了,“叔舅姑姨”的称呼从夫妻体系中剥离了出来,改为对自己和配偶的兄弟姐妹一概直呼兄弟姐妹,不再叫叔舅姑姨了。叔舅姑姨成了小辈称呼长辈的专有名词了,出现了与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合二而一的趋势。过去小辈称呼长辈,可以省略前面的限定词,比如,直接称叔父为父亲,但不可以省略父亲称叔,那是母亲对他的称呼。而现在名词专有以后,则可以省略后面的父母,直接称叔舅姑姨。
正是因为一代人使用了历史上曾经是两代人使用过的两套称呼系统,所以出现了交互和混同现象。既可以称姑姑的丈夫为姑父,也可以称姑夫,既可以称姨姨的丈夫为姨父,也可以称姨夫。而且,很多时候,它们在口语上已经很难分别了。没人规定前者必须叫姑父,后者必须叫姨夫(如果规定也应该是叫姨父),也与封建思想和尊卑亲疏扯不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