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想要离职的传统媒体人

今年我有三个研究生离开了他们供职的传统媒体,一个到新媒体工作,两个创业,当然还是与传媒相关。

随着新兴媒体的方兴未艾和传统媒体的日渐衰落。近年来,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离职已不是新闻,甚至已从过去的中低层员工离职发展到现在的高管出走,如湖南电视台的副台长、北京电台的正、副台长等。如今跟不少传统媒体人聊天时,都少不了离职和跳槽的话题,有朋友甚至玩笑道,谭老师您创业吧!我们跟着您混。

记得过去传统媒体有一句:“做新媒体是找死,不做新媒体是等死。”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离开传统媒体是找死,不离开传统媒体是等死。”在中国,离开传统媒体往往表明离开体制,如同把一个人扔到水里,他要不被淹死,就看他会不会游泳。所以对于在传统教育和国有体制呵护下长大的年轻人,我还是对他们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离职须慎重,因为离职往往意味创业。当然,我这里指的创业不一定开公司自主创业,也包括到新行业新单位从头开始。

我这里主要还是想谈谈离职后自主创业,做新媒体。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热潮推动下,不少人脑子一热就跳进去了,但更多的人仍在观望,毕竟新媒体的竞争其实更激烈更残酷。日前,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猝死,就有人在问,创业者拿命换钱值得吗?其实创业者不一定都奔着钱去,也有人看重的是平台和事业,但是不赚钱又怎么生存呀?新媒体都是民企,但当下中国民企发展环境并不理想,新媒体创业融资渠道单一,都要求你挣快钱来回报,压力山大!

其实有些创业者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成功,他(她)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才华,只是之前没有发掘出来。如“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方夷敏、咪蒙、papi酱等。当自媒体出现的时候,她们的机会就来了。这叫天时地利人和,内外条件具备了,成功也就水到渠成。她们在示范着体制外依然可以活得精彩,但很少人会想,她们的成功哪些可以复制?

更多的创业者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路上,艰难前行,那么自身的准备就变得特别重要。不能说非要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最佳时机,但基本的条件还是要具备的。我认为从传统媒体离职去创业去做新媒体的,有三种人可以考虑:一是本人相对年轻(这里说的是心理年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好,还有拼搏精神和很强的学习能力;二是要有一定的人脉、经验以及某种稀缺资源,这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三是要有一个有创业精神的志同道合、结构合理的团队。如果没有这些基本条件下,不说成功,起步都很难。由此,不少人选择先去新媒体打工,寻找机会再去开公司创业,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

与此同时,我认为有三种人不宜离职创业,一是在传统媒体中已养成慵懒懈怠的人,尤其是那些传统媒体里的皇亲国戚。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有不少出国淘金,当时我所在电视台有两个记者也出国,一个是台长的儿子,一个是工人的儿子。结果台长儿子灰溜溜的回来了,而工人的儿子在国外靠卖菜留下来了。二是吃惯了皇粮不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离职即转型,我们可以对比两位世界冠军的转型,一个是郎平,到美国褪下光环从零开始打拼,最后成就国际一流教练;一个是邓亚萍,在体制的呵护下大把烧钱,最终在新媒体上一败涂地。三是已形成陈旧的思维定势,缺少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的人。我认识的一位领导,他从下级机关的“一把手”调到上一级机关任办公室主任,从别人为他服务变成他为别人服务,他一时转不来,整天骂下属来发泄情绪。

诚然,本文并不鼓励离职,我对哪些坚守传统媒体岗位,致力媒体转型的媒体人充满敬意,我也曾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女教师的辞职信引起人们的向往,不少人把这句话经常挂在嘴上。但有一篇文章写得好《世界那么大,到哪儿都一样》,你不优秀到哪里都一样。我认为最好的选择不是因为逃避,不少从传统媒体转到互联网创业并小有成就的,多是媒体精英。

当你决定离开传统媒体的时候,请问你准备好了吗?说到准备恐怕主要是心理和认识上的准备,首先要在心态上要调整到“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的状态,做好长期吃苦、顽强奋斗的思想准备,其次要做好认识上的准备,别连新兴媒体与新型媒体都分不清楚就一头栽进去,至少要读一下我的《媒介平台论》或《新媒体新论》吧?再不济也看过谭天论道及其他新媒体公众号,在新媒体社群里浸润多时,尽快让自己的思想切换到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频道,这样才会在新媒体创业中少走弯路。

诚然,做新媒体不一定要离开传统媒体,如今传统媒体转型也在释放创业空间;做新媒体也不一定要创业开公司,如今企业、政府也需要大量新媒体人才。众媒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传播人才。但无论是离职还是坚守,我们都需要顺应媒体融合的大势,都需要改变自己,重新出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