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 1913年,老舍先生的北京春节
1913年腊月初八,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第一年。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从这一天就开始了。就像旧时北京的民谣说的那样: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这一天,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当是还叫舒庆春的老舍一家,也已经开始准备忙年了。这一天,老舍的母亲早早起来开始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什么杏仁、核桃仁、莲子、菱角米等一起熬腊八粥,还把蒜瓣放到醋里封起来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
老舍的父亲则领着他去置办年货,“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除了预备过年吃的使的穿的一切,还要给家人和老舍这些孩子们买新鞋新衣,虽不能说是“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但必须是新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街上热闹极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水仙花的……老舍最想买的是用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和年画儿。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这一天,还是老舍的14岁的生日。一擦黑儿老舍家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送灶王要在灶君神像前供奉瓜形的麦芽糖、清水和秣草。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供奉完灶王,那些麦芽糖自然也就落入了老舍的肚子,这也是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了。
过了小年,老舍家就更忙起来,把春联贴好,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老北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除夕那天老舍家的丰富胡同真是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此起彼伏。老北京的习俗,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老舍家也不例外,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老舍和弟妹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老舍就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新帽新鞋,给父母家长拜年,主要是讨要父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老舍和弟妹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
接着开门放炮,随后跟着父亲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街上到处是请安拜年的客气声,这一天,北京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像老舍这样的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表演: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据说还有赛轿车赛马的,好玩极了。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放鞭炮开张,从天亮到清早,全北京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转眼间到了新年的高潮——元宵节,街上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像老舍这样的小孩子们对看灯并不怎么热衷,他们最喜欢的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还能吃到甜甜的汤圆。在年幼的老舍看来,过年,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老舍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老舍最难忘的新年,终于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但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老舍带来了关于过年的欢乐和温暖的回忆。
(本故事纯属虚构,以北京人老舍先生的故事讲述老北京的过年风俗,以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