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风俗:辽国时期的服饰文化

辽各部族大多生活在北方寒冷之地,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食肉衣皮是他们共有的衣食习俗。所谓衣皮,就是指那些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民族多利用动物的皮或毛,制作成既简单且又可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衣服。至于用什么动物的皮毛为衣,应当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如游牧者多衣牲畜之皮毛,狩猎者多衣动物之皮毛,并没有固定。

契丹未统一以前,善养猪故而食其肉,衣其皮契丹人有的部落就有戴野猪头,披猪皮或戴猪服豕的记载,这是衣猪皮的例子。室韦人惟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这是衣獐鹿之皮的例子。其畜宜犬、豕,豢养而啖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这是用加工过的猪、狗等家畜的皮作为衣料的例子。另有部分生活在冬极寒之地的东海女真人,他们多衣皮,尤其在冬天则是以厚毛为衣,非入屋不撤,稍薄则堕指裂肤。由于气候寒冷,动物的皮毛对他们御寒就十分重要了。

可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凡是能够御寒的动物皮毛都在衣料选择之列,用于衣料的皮毛种类是比较多的。五代后唐画家胡锾,本是山后契丹乌索固部落人,善画契丹人马,表现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在其《番骑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那些行进在风急天寒气候中,或手牵骆驼,或骑马男子服饰的多样性:有的其外披裘,内穿长袍、有的身着窄袖齐膝袍衫、有的仅身着长袍衫。他们头戴的毯帽也各有不同,似多为动物的皮或毛制成,最有特点的是两个面部戴有半截口罩的男子,他们头戴特型高帽,非常奇特。

展开剩余74%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变,民族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契丹国的尊卑等级划分越来越分明,服饰变化遂有了汉蕃之分,朝常之别,贵贱之疏和贫富之异。人们不仅懂得利用较好的原料,如丝、麻、布等做成衣服,还懂得运用色彩、样式和装饰品等使服更加漂亮、美观,甚至华丽。

辽人穿着汉服的趋势发展迅速,这在辽统治者的服饰变化中尤为显著,这在一定情况下代表着社会时尚。史载: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绮之篚,麇载而至。纤丽與毳,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变焉。最初,辽对统治集团成员治政时候所穿的朝服有明确的规定,即国母与蕃官皆国服,国主与汉官即汉服。也就是说,在正式场合下太后与契丹等族的官员(即北面官)身着契丹族服装,叫国服。

而辽主和汉人为官者(即南面官)穿汉服。朝服本应属于礼俗的范畴,但它的变化却恰恰能够说明辽服饰发展变化的一个方向,反映在统治者的身上尤具殊意义。有资料记载,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凡国逢大礼,南、北面官的朝服有国服和汉服的明确规定,泾渭分明。到圣宗耶律隆绪统治时则有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的记载。兴宗耶律宗真统治时则是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这反映出辽国从建立之初到百余年后在服饰问题上接受汉文化的过程和程度。

显然,从以契丹人为首的蕃官不着汉服开始,数十年后就变成北面官三品以上要穿汉服,再数十年各品官则全穿汉服了。这种在国家大礼上的服饰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是多元的,即辽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变化,当然也是辽服饰民俗的变化。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国家的礼俗与民俗常常有难以绝对划分的情况,更何况国家及上层社会对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常常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身处辽上层社会的蕃官都可以穿汉服,那普通百姓穿汉服就不足为奇了。

这就告诉我们,为了显示或获得某种身份,富民不惜耗费巨资财富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而那些戴头巾的人,由于遮盖了髡发,从外貌上看与汉族男子的差异更小了。在今天我国内蒙、辽宁、河北等地发现的辽墓壁画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身穿契丹服饰或汉服饰的人像同在一穴,那些穿汉服的或许本身是汉人,或许就是穿着汉服的契丹人。我们可以看到辽受汉文化的影响极深,其中有的乐人所穿长袍、乌靴与宋人无异。其实,这一时期的汉服实际上也是民族服饰融合的结果,尤其是北方民族服饰融入汉服饰的结果,即沈括所说的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辽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了本民族服饰的特点,前面提到的国服就指契丹本民族服饰。辽服饰基本由冠帽、袍、裤、靴组成,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服装特色,属胡服系列。另外,从衣料、饰品及衣服的色彩等方面看已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光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有诏八房族巾帻,道宗即位后,仍规定非勋戚之后及夷离堇副使并承应有职事人,不带巾,说明巾帻最初在契丹上层部族中实行的情况。

男子多衣紧袖窄袍,或外加义镧,腰有朿带,脚穿长靴。窄袍、束带、长靴是典型的胡服,各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可从其所穿窄袍的颜色、面料以及身上的佩饰及材料来区别。《辽史仪卫志二》的国服目中记载的常服、便服、田猎服应当就是较通行的民族服装。而蕃汉诸司使以上官员的戎装皆是左衽,黑绿色。服装颜色的取舍已经有明显的地位差别:在正式的场合,贵者的窄袍为紫色。次者,窄袍色或绿,或绿中多红。

从前面所引沈括的记载看,绯绿似是游牧民族原来喜好的色彩。但当其以紫、红色为贵的时候,显然又是受到汉乂化的影啊了。如唐制,就是以紫、绯、绿、碧色的官服来区分官员品秩高低的。其窄袍的式样,我们在辽墓壁画中可以看到一些窄袍衣袖为紧口,此即窄袖。这种式样利于驰射。此外,袍分左衽、对衽,但左衽为多,这也是游牧民族服饰的传统式样,迄今依然如此。袍的长度一般都超过膝盖,这应当与适应北方气候寒冷有关。这些窄袍乍看与宋官服相似,因其服饰的颈圈部位都镶有或宽或窄的衣边。要注意的是,宋人官服可称是地道的圆领,领之上再无其他东西,但契丹人的窄袍就没有如此简单。

从壁画中我们时有看到,契丹人的窄袍的圆领有一些变化,即在颈圈的边饰之上才连接有真正的衣领。它们是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较颈圈略高几分,其式样似今人对襟服之衣领,除实际功用外显然有极好的装饰作用。窄袍的外面多系有带,那应当有束紧衣袍之功用,有的是比较随意系上的,有的则已有固定的带钩了,另外,辽帝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常赐予锦袍、金带,如此高档的制作显然不是平日里所穿戴的了。

(0)

相关推荐

  • 辽金元服饰特点文化介绍 辽金元男女装服饰特点介绍 辽金元服饰服饰文化

    辽金元服饰 辽 .金.元历经420余年,这三个朝代由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执政,他们同汉族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饰上互相影响.如果说唐宋服制基本上是单一的(汉族服饰占绝对优势),那么辽.金.元服 ...

  • 明朝服饰特点文化 明朝男女服饰特点介绍 明朝服饰文化介绍

    明朝服饰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元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对农民作出让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强制性地规定种植桑.麻及木棉等经济作 ...

  • 唐朝服饰形成的原因 唐朝服饰特点介绍 唐朝服饰男女装图片

    唐朝.五代十国服饰形成的原因 从隋开国经唐到五代十国,历经380年,随着政局的变动和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衣着穿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杨坚建立隋朝到杨广被绞死,隋朝只存在37年.隋炀 ...

  • 谈谈在俄罗斯发现的金帐汗国时期的窖藏

    俄罗斯考古学者在接近古代梁赞一座遥远森林中的一条河畔上发现了一个埋藏的银器窖藏.这个所谓的"伊萨德窖藏"最近是在古代梁赞附近的森林中发现的.古代梁赞城市距离现在梁赞有50千米.俄罗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每天读国学 08-11 19:07 中国作为一个衣冠古国,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服饰一向密不可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特点,人们的穿着也有不同的特点.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的时代,随着王朝的更替 ...

  • 辽·契丹小字家国永安背穿上日铜鎏金小平钱

    辽·契丹小字家国永安背穿上日铜鎏金小平钱.直径24.9mm. 辽·契丹小字家国永安背穿上日铜鎏金小平钱.直径24.9mm. 辽·契丹小字家国永安背穿上日铜鎏金小平钱.直径24.9mm. pingpu

  • 宋辽金时期的专卖和工商税

    一.宋代的专卖和工商税 在宋代,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矿冶业和商业都较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和商品交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它为宋代茶.盐.酒.矿.商税的迅速增加创造了物质条件,是 ...

  • 孙家潭 | 新发现辽金时期“三件套”组合式青铜押印范

    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私押印大发展,至元朝为成熟时期,期间近五百年这一时期的私用押印史称"元押".这一时期遗存的私押印或相关印学资料中,偶能见到印面为"同文",或其结 ...

  • 吴敬:再论吉林大安辽金时期蒸馏酒遗存的工艺及历史地位

    [内容提要]以往学术界认为,成熟的蒸馏酒工艺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元代.2006年,在吉林省大安市发现了一套辽金时期的蒸馏酿酒遗存,从遗存各部件的分解和细化复原来看,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蒸馏酒工艺.结合对近现 ...

  • 第1060篇  隋唐、辽金时期各族的饮食1

    X 秦漠以後,隋唐之前,活动於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主要是勿吉.室韦.勿吉是肃慎人的後裔:室韦则和鲜卑有一定的血源关系.在主体经济方面,他们基本上继承了先人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勿吉以农业为主,又发展了畜牧 ...

  • 北宋联金灭辽,自己国灭,一百五十年后,南宋还犯同样错误

    宋朝可算中国历史上比较尴尬的朝代了. 中国朝代更叠那般多,能常被人们念叨的,也就那么几个.秦.汉.唐.宋.明.清.若从版图而言,宋应该是最小的了吧?版图之小,对应的是武功不盛.对外战争,鲜有全其功者. ...

  • 沈华:如何区分宋代与辽金时期的玉器制作风格

    (接上期:从玉器制作谈被被行业奉为"祖师爷"的丘处机道长) 丘处机道长最大的功绩不是创立了全真教,也不是他有独特的琢玉工艺,而是他将琢玉这门技艺公开,传播给了所有愿意学习并以此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