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窑 

位于四川北部的巴中石窟精美绝伦,然因地处偏远而鲜为人知。它是唐代长安石窟模式在四川传播的源头,其影响下达于宋代的大足石刻。因而欲了解西南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源流,巴中石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位于巴中城南5公里的南龛石窟是巴中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高高的山崖上重重叠叠凿满了龛像,循崖望去,那一龛龛一窟窟的佛像尤如一个个佛教法场,又似一个个佛教故事。内容丰富、造型精美的南龛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有待深入发掘的宝藏。

2000年3月,一个偶然的原因,我第一次去了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的巴中市。巴中在许多人心中是一个偏远的革命老区,除了大巴山的贫困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留下的革命文物外,不会有人想到它还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不会有人将之与富丽的古代长安、洛阳的艺术相联系,更不会相信它是一座古代石刻艺术宝库。然而走近巴中,你不禁会惊叹地发问:“这是巴中吗?”当我走进南龛寺,面对南龛山上密如峰窝的摩崖龛像时,我更不敢相信这整壁山崖上的100多龛、几千尊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的古佛像竟是唐代所造,而且它们还鲜为世人所知。除了少数研究佛教艺术的专家曾到此考察研究外,从未听说有人到此观光过。我被这些美丽而壮观的神像所吸引,从此走进了巴中石刻艺术长廊,也许此生再也无法与之分开。

巴中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处,秦时属巴郡宕渠县,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始置巴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清化郡,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文人多有驻足巴中者,他们在此建造寺庙、开窟造像、装彩题词。这些精彩的艺术珍品为后人研究南北交通、文化交流以及商业经济等留下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龛寺第53号龛
位于流杯池的西龛寺第53号龛原雕有西方净土变诸内容,现窟内雕像虽已风化,但窟顶华美的八角形华盖,两侧反映净土世界的天宫楼阁却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两座唐代雕刻的仿真楼台各高2米,分3层,方形台阶,转角斗拱,镂空雕刻,精美异常。楼台上雕刻的数十身供养菩萨、供养天人和伎乐千姿百态,妩媚动人。伎乐流畅自然的表演也不比丝绸之路上的飞天逊色。她们所持的各种乐器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而这两座难得的唐代仿真建筑模型更是值得珍视的古建标本。

古代摩崖石刻造像遍布巴中各地。经过一番调查,得知巴中市境内现存古石窟寺59处、597窟(龛)、佛像8663尊,其中属隋唐时期的最多,共有19处、457窟(龛)、7208尊。环巴中市区四方的有南龛、北龛、西龛和东龛4处;出城东行有水宁寺、沙溪,南行有龙门山、卧牛山,往西有千佛崖、佛尔岩,往北有石门寺等。这些石窟龛像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少数开凿于隋代,内容以佛教窟龛为主,少数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每窟内雕造神像一尊至数十尊不等。由于佛像多系凿于浅龛之中,故“龛”可称为是巴中石窟的主要特色,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窟的只占少数。但因沿习旧俗,专业人士仍称其为“巴中石窟”。

西龛寺隋代造像
此为西龛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龛像,龛中主尊面像丰满,戴大耳环,着袒右袈裟,袈裟下摆重重叠叠悬于座前,龛口没有守护的天王和力士,在巴中众多的造像中独具一格。

巴中唐代石窟(龛)内容丰富,集佛教中显密二宗造像于一体,主要有释迦佛、弥勒佛、三世佛、毗卢遮那佛、千佛、七佛、地藏、观音、药师、西方三圣、西方净土变、鬼子母佛、地藏与六道轮回、毗沙门天王等。在南龛还有一片刻于崖壁的墓塔。最常见的龛中组合形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王和菩萨单龛造像。巴中窟龛均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内龛为重檐房形悬帐,顶饰筒瓦、宝珠、忍冬等,内壁为环形顶,方形龛楣,两侧有龛柱。雕刻精美的龛楣和龛柱最富魅力,为此处独有。龛内顶部常饰华盖,主尊后浅刻菩提树、天龙八部、飞天等尊像,龛楣和龛柱多饰忍冬、卷草、莲花、团花等。在经历了千百年风雨之后的今天,南龛、西龛、水宁寺保存最完好,成为众多石窟中之佼佼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