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真的不爱“好好说话”吗?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三人行,必有三人”“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最近,“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废话文学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捧的表达方式。
废话文学部分示例
而几乎同时,“发疯文学”也火速出圈,即用大段发疯抓狂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情绪。比如下面这段戏谑口吻的连环“轰炸”:“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为什么又用话术敷衍我?有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你在乎吗?你不在乎”,就被许多网友拿来回击一些“套路满满”的对话。
而就在此前,网络上还在满屏emo。“高数课好难,emo了”“新买的奶茶不好喝,emo了”……伤感、低落、消极的情绪皆可被表述为“我emo了”。
所谓5G的网速跑不过8G的脑洞,这届年轻人造梗的速度可谓日新月异。难免有不少人调侃,这届年轻人这么不喜欢“好好说话”吗?
热度最高的四种文学:emo文学、丫头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
其实,无意义的废话文学、矫情的发疯文学等,对于当下年轻人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定的社交默契。看似无厘头的梗和段子背后,是一群人在共同搭建的社交环境中肆意创新,并将幽默无限放大的语言狂欢。低密度的信息输出,却附带着高密度的笑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被玩味的语言艺术。
相较于前两者,emo文学相对更能贴近一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偶尔被负面情绪包围下的人们,总得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就如同十几年前青春伤感文学里流行的“明媚的忧伤”,当下的一句“我emo了,但没完全emo”,也更直观展现了人们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主观视角。
不同的社会语境,就会有不同的社交流行方式。比如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凡尔赛文学、糊弄文学,以及“永远的神”“柠檬精”,甚至更早一段时期的火星文、QQ空间文学等,都直观体现了人们在社交网络下的心境变迁。
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它日新月异变化的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在进步的活力。不管是搞笑新奇的,还是深情忧郁的,都对当时的人有着一定程度的治愈力量。如果表达本身就带有某种治愈与被治愈的魔力,那多一点沟通的方式又有何不可?
但冷静来看,大部分网络流行语似乎又都逃不过速生速朽的宿命,盛行一段时间后很快就鲜有人提及了,甚至再说都被嘲讽为过时了。很大程度上,这与许多流行语都是较为简单的文字构成有关。相较于经典文学语言的优美与其承载的文化底蕴,流行语似乎总带有一种表达的匮乏与无力。但作为特定语言环境下的生成物,流行语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语言表达在变化着,扩大着,也被淘汰着,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特定规律。
反过来说,这届年轻人真的是在不“好好说话”吗?追捧废话文学就代表不爱思考?喜欢emo文学就是过于情感化?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预判。“××”文学的气质,不过就是一些年轻人在自我调侃中的解压罢了,这也仅仅代表着他们精彩多维生活中的一面。毕竟很多时候,互联网下的人们和工作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是“两副面孔”,脱离出琐碎繁忙的学业或职场生活,收拾起满身的疲惫,他们只是更愿意转身回到“好笑才是王道”的精神世界中来而已。
因此,不必急着把各种流行语上纲上线,相信一个开放包容的语言环境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当下流行的“××文学”,就权当给生活找点儿乐吧。

校审:高羽桐  编辑:李佳琦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邢妍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