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介子推的隐士情怀——无影评人物之五

介子推,春秋时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的辅佐者。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寒食节就是纪念他的。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随公子重耳逃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逃亡,随行者五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据《韩诗外传》说,重耳逃亡时,一个叫做头须的从人偷光钱粮逃掉了,饥寒冻馁之际,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给重耳吃——在重耳落难之时,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等到重耳风光了之后,有功之臣纷纷讨赏,介子推鄙夷他人追逐荣华富贵的做法,便带着母亲隐居绵山。重耳这人也实在不仗义,还真就把他给忘了。于是有人愤愤不平,做了“龙蛇之歌”讽谏,歌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龙蛇之歌最终传到了晋文公重耳那里,他也觉得不大够意思,便派人多方寻找,要封赏介子推。可偏偏这时候,介子推就托起大来,不肯出绵山。晋文公听从了他人的说法,认为放火烧山有可能把他逼出来,结果大火烧死了介子推母子。死了怎么办?那只好纪念了。从那以后,每年到这一天举国不许动火,吃冷饭,渐渐地形成了寒食节的习俗。

这些事情中大有蹊跷。

我始终认为,介子推身上存在的,更多的既不是积极的从政心态,也不是消极的弃世心态,而是两者之间的矛盾结合体,是一种隐士情怀,而最终这种隐士情怀,害了他的命。

首先说,介子推“割股奉君”是否属实,在史学界广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但对“割股奉君”的事却只字未提。就是说,介子推对晋文公重耳做出过很大的奉献,但未必真割过自己的肉。其实这也不用过多论证,一方面,古代野外医疗条件那么差,割块肉下来还能活下去已属无稽之谈,何况不但能活还能跟着走,十九年的逃亡生活能够一直跟随下来,想来不是一个腿上缺块肉的人能做到的。民间的故老传言,往往是极言其忠诚,所以编个故事来强化一下罢了。不过,一个落魄的公子,统共剩五个跟班的,其中就有介子推一个,单凭把宝押到逃亡者身上这份执着,就很值得肯定,功劳当然是有的。这份功劳,也很值得在这个“宝”真正发光的时候沾点光,这也正是一部分“贤士”们押宝的初衷所在。当时,晋献公嬖幸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这个“宝”是一个风险投资——敢于把“宝”押在长线风险投资上,是明眼人、隐士常用的手法。

其次,介子推隐居的时机把握得不对。应该说,介子推这个人还算很厚道,共患难而不共享受,极端看不起实用派的狐偃等人,自己功成身退,但他的隐士情怀或多或少让他留下点尾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做得太过了。可能他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但不给君王面子,又跑到绵山这个不算太远的地方,这算什么?欲居庙堂之高又恐人言其贪功,欲处江湖之远又恐人不知其名。介子推终生追求的,其实只是一个贤臣的清名,这是一个隐士不彻底的退隐心。而统治者最怕两件事:一是怕造反,二是怕缺德。可本王我刚有天下,你介子推便隐居起来,还弄个龙蛇之歌嘲讽我,人情还不上,陷我于不仁不义。而天下乃有德者居之,你倒有德了,把我的德搞没了,你大还是我大?其实说到底,是介子推托大不给面子,君王最后也忍耐不了,怕他成了红楼中的焦大,双方僵持,最后落得个不欢而散而已。

如果我们可以相信不要封赏是真的,那隐居得有点像逃亡,还人情的“闹着玩下死手”,真去烧山,怎么也让人觉得有点不大对劲。

隐士,在中国文化中从来都是清高的化身,好象襟怀坦荡、胸有大丘壑,但又显得不染凡尘,做出很大的架势来表示清高,其实说白了就是有点格色。真要是不愿意出头露面呢,就可以不把本事显露出来;而真要是忧国忧民呢,就站出来为民做事,何计身后评说;真要是愤世嫉俗呢,就可以另立山头重整河山。可隐士们偏就是云中一半土里一半,不断地清高,不断地悲愤,不断地让别人注意自己,再不断地藏起来,让当权者敬着也不是,不理也不是。

古往今来,除过陶渊明之外,我看真正的隐士很少。终南山、天台山,山山出隐士,但隐士们不得志时往往是抱膝长啸恨不能展平生报负,有谁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到家还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新唐书》记载一个叫卢藏用的,早年隐居终南山,但是皇上到哪处名山游玩,他就提前到那里隐居,后人称他为“随驾隐士”。不久,果然被征召为官。到晚年他弄权作势,为人骄纵,全然不见一个隐士的风范。当司马承桢向皇上请求退隐的时候,他还劝司马:终南山就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啊!司马承桢慢条斯理地回答他:嗯!那里确实是仕宦之捷径啊!――仔细琢磨也是这个理儿,终南山离唐都长安很近,皇帝重臣经常到此烧香访道,虽然“隐”,但被发现的几率很大。

清蒋士铨有首诗说得非常好:

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

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历朝历代,这种装模作样以隐居作秀的人们,其实是设计了这个“终南捷径”。

逝者已矣,但来者可追。提醒那些有着隐士情怀的人们,要么提前考虑好,摆够阵势就出山;要么甘于清净,干脆一辈子别出名;要么心胸放宽,看世界咋不得劲儿也别激浊扬清。否则,你这个隐士,就有大麻烦。

(0)

相关推荐

  • 终南山隐士(下)

    终南山隐士(下)

  • 入围作品 | 余东海:清明时节说介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纷纷传说清明节是起源于介子推的,其实不对.清明节起源是三代"墓祭"之礼,人们于这一天祭祖扫墓.寒食节则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是纪念介 ...

  • 终南山隐士 (上)

    终南山隐士 (上)

  • 浅谈寒食清明与介子推

    浅谈寒食清明与介子推       在中国有个传统的节日,叫清明节,此节日主要是以祀先人,缅怀悼念前尊.前贤的活动日.据民间故事传说是由东周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时兴起来的.可是,考查古籍,<荆楚岁时记 ...

  • 你对得起跟随你的兄弟们吗?

    临别时,夫人齐姜对重耳说,你在齐国贪恋女色,不思上进,怎么对的起跟着你流浪十多年的部属们? 于是,重耳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成为晋文公. 刚回晋国,有个叫寺人披的人求见.重耳一听乐 ...

  • 论介子推的隐士情怀——无影评人物系列

    介子推,春秋时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的辅佐者.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有说法称寒食节就是纪念他的.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 ...

  • 论包公的处世绝学(无影评人物之二)

    在我印象中,评书与正史是一对冤家,很少能说到一块去.<北宋史>说包拯出身于官僚家庭,这同戏文.评书严重不一致.无影乐得不去管他,我们评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戏文里的"黑老包&q ...

  • 论金兀术的战略奇才——无影评人物之三

    一个豪杰,可能会因为与另一个英雄比肩而知名,也可能因为他是某个我们爱戴的英雄的死对头而被我们痛骂和丑化,但最终,作为一个雄才,他不会被冷眼和口水埋没,很多人痛骂并丑化他,是因为痛恨他作为敌人时拥有了太 ...

  • 论燕人的无惑之祸——无影评人物之四

    <韩非子·内储说下>有一则"燕人无惑"的故事,大致是说:燕人的老婆与人私通,有一天燕人回家,奸夫实在没法躲藏,便大摇大摆地走出去.燕人问:刚才出去那个人是谁呢?反应敏捷 ...

  • 论晏子的文武博弈——无影评人物之七

    无影评人物,不定期开讲,此为第7期.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史书说他身材短小,但能力极强,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大家都知道 ...

  • 梁山最缺好汉——无影评人物之八

    一部<水浒全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统共108位.其实大家真正耳熟能详的,也不过几十个.可能小说中"好汉"并不等于"英雄",否则,还真觉得不好 ...

  • 从孔子的糟糕记性说起——无影评人物之六

    解释一下,本篇是系列之六,之所以发布顺序显得有点乱,是因为之前有个阶段风头紧,听人劝.吃饱饭,担心涉嫌敏感,删除了本篇. 本次做了一定"脱敏"处理,感觉已经无毒无害了,但仍努力保持 ...

  • 宠坏的郭靖,屈死的乔峰――无影评人物之九

    郭靖与乔峰,这两个人特别相似,但人生命运却完全不同.一个福至心灵抱得美人归,东成西就,最终获得"北侠"之誉:一个战天斗地.斗破苍穹,却被天下排挤,最终慷慨悲壮地死去--为什么呢? ...

  • 论红拂女的恋爱自信——无影评人物之十

    "无影评人物"是一个系列,断断续续的,想起来就发一篇.今天为年轻的朋友们专叙一篇,请已婚未离异的闪一边儿哪凉快哪呆着去! 说说红拂女,说说她在恋爱方面可贵的自信和敢于出手.敢于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