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总病论》卷三

结胸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内作结胸。其病心下坚满,按之如石,硬而痛,项强如柔 状,其脉寸口浮,关上尺中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下之则和,宜大陷胸汤。(今作煮散煎之。)

大黄(一两半) 芒硝(一两八钱半) 甘遂(末,一字)

异末,先以水一升半,煎大黄半升,绞去大黄滓,下硝末,更煮一二沸,内甘遂末,和匀,温分二服。一服快利,止后服。如作煮散,即先以水一盏,煎大黄末四钱匕,至八分,下硝末二钱匕,候化匀,下甘遂末半钱匕,沸匀,温服之。移时未利,再煎一服,快利为度。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浮,关上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生者,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不可攻也。

结胸证,其脉尺寸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复宜发汗也。)

结胸证悉具,烦躁甚者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宿热动膈,短气烦躁,心下懊 ,阳气内陷,心下固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则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

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四两) 葶苈子(一两半) 朴硝(一两八钱) 杏仁(二合)

杵二味,内杏仁、朴硝,合研如脂,丸如弹子大,抄甘遂末一钱,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

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宜小陷胸汤

半夏(六钱半) 黄连(一分) 栝蒌(一枚,用四钱)

咀,水三升,煮栝蒌至二升,下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温服一盏,食顷再服,一日尽剂,微解下黄涎即愈。

太阳病下之,脉促者不结胸,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而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方。(小陷胸者非也。)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细末,内巴豆研匀,白饮调下一钱,羸人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未利啜热粥投之;利过不止,饮冷粥止之。

庞曰∶近世治结胸,多行针头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病热毒甚者,必死,唯治冷结寒实耳。

心下痞证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为痞。(发热恶寒,为发于阳,误下则为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误下则为痞气。)

伤寒下之后,若发热汗出者,为欲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气,宜半夏泻心汤

甘草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半夏(一两一分)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饮一盏,日三夜二。(设下后津液入里,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去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连不能相恶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咀,以虾眼沸汤一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温温分四服,得利止后服。(寒湿迫心气不行,欲作热也。)

心下痞闷,而复恶寒汗出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内加附子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四破,以水三合,煎一合。去附子,以附子汁内汤中,和匀服之。)

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渴而口干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可水证中。)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宜生姜泻心汤

生姜(二两)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 干姜(各半两)

咀,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中不和,为少阳木气所制,故用二姜之辛味。)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二两) 黄芩 干姜 人参(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半两)

咀,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虚故加甘味。)

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前加附子,是汗出多而恶寒,表将解而里结未除故也;此证是发汗后无汗恶寒,故先须解表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汗出,呕吐下利,是胃中津液燥,里有结实,非胃虚也,故以大柴胡汤下之。)

病患胁下素有痞,连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为脏结,死。

阳毒证

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其病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欲走,或见鬼,或下利,其脉浮大而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汤主之。(不可作煮散。)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分) 雄黄(研,一分) 桂枝(一分) 鳖甲(半两) 蜀椒(半分)

咀,水二升,煎一升,去滓,温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汗出则解,未解重作之,得吐尤佳。

阳毒宜葛根龙胆汤。(方在可发汗证中。)

阴毒证

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其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坚强,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紧。仲景云∶阴毒之候,身痛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甘草汤主之。(不可作煮散。)

甘草 鳖甲 升麻 当归 桂枝(各二分) 蜀椒(一分) 雄黄(一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温每饮一盏,食顷再服,温覆。中毒当汗吐之,汗吐则愈,不吐再服之。

治阴毒反阴丹

硫黄(五两,研末) 太阴玄精石(味咸者,研末) 硝石(研末,各二两)

用铁铫子先铺玄精石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又以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石盖之,用盏子合定,令三斤炭火烧令得所,勿以烟出多,急取出,以瓦盆合定地下,四面灰拥,勿令烟出。直候冷,取细研,蒸饼心,丸豌豆大,艾汤下十五丸,病重加至二三十丸,此法甚验。喘促吐逆者,入口便安;服此药三五服,觉不退,便于脐下一寸半灸之,须是大炷百壮,未愈可至二百壮;若手足极冷,小便涩,小腹硬, 痛囊缩,即须更于脐下四寸,如前灸之,乃与当归四逆并反阴丹频频与服,内外通逐方可解,若稍缓即死矣。当归四逆乃加吴茱萸生姜者是,慎勿与寻常利小便药。此是阴毒,气结在小腹所致也。有见小便不通,便用炒盐及裹热药熨脐下,欲望小便通利,其冷气在小腹之间,被热物所熨,无处通出,即奔上冲心,其死速矣。

又治阴毒硫黄丸

硫黄(二两) 水银(一两)

同研入铫,洒少醋,慢火炒,欲似烟出,再出火,洒醋,如此三四遍,地上放冷研之,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艾汤吞下,日三服,食前。

阴毒,脉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附子饮子

附子(一枚,半两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以水九升,煎至三升,去附子,入瓶,油单紧封沉井底,候极冷,取饮之。仍下硫黄丸甚妙。

阴毒之为病,因汗下药性冷所变,多在四五日也;或素来阳气虚冷,始得病便成阴毒;或始因伤风伤冷物,便成阴毒。其病六日内可治,过六日不可治。

狐惑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斯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方在痞证中。)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半斤) 槐白皮(四两) 野狼牙根(四两)

上锉,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蚀于肛门者,烧雄黄熏之。(雄黄一味,烧熏下部。)病者脉数则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两目四 周皆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一升,浸生芽曝干) 当归(一两)

细末,浆水调下二钱,日三服。

百合证

庞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或有美食时,或恶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增剧吐利者,如有神祟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毒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随证治之。

治汗后百合病,百合知母汤

百合(十枚) 知母(一两半)

百合先洗,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渍水,别以清泉水一升半,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别以泉水一升煮知母,取半升,去滓;同百合汤煎至一升,温分三服。

治下后百合病,滑石代赭汤

百合(十枚) 滑石(一两半) 代赭(半两)

先以水渍百合一宿,当白沫出,则去其水,更以泉水一升半,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一升煮滑石、代赭,取半升,去滓,合和重煎至一升,分温三四服。

治吐后百合病,百合鸡子汤

百合(十枚) 鸡子黄(二枚)

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下鸡子黄,搅匀,分温三服。

治不经吐、下、发汗,百合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

百合(十枚) 地黄汁(半升)

先以百合水渍一宿,有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一升半,煮取一升,去滓,内陆黄汁,再煮取一升二合,温温分三服,中病勿更服。

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汤洗之。

百合(一升,如前洗。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

更以水一斗,煎数沸,洗周身,慎风,仍食白汤饼,但勿与盐豉也。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

渴不瘥,栝蒌牡蛎散主之。

栝蒌(无黄脉者) 牡蛎粉(等分)

细末,水调方寸匕,日三服。

治百合病变发热,百合滑石散

百合(一两) 滑石(三两)

细末,清饮调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热则除;已利,勿服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湿证

伤寒所至,太阳病 湿 ,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不恶寒,名曰刚 。

太阳病,微热汗出,不恶寒,名曰柔 。(《病源》云恶寒。)

其证身热足寒,头强项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

太阳病,发汗太过,因致 。(《素问》曰∶太阳所至,为寝汗 。又云∶肺热移于肾,传为柔。始太阳中风,发热而过迫肺金,金投子而避害,故移热于肾水,水为火迫则上升,复凌心位,水入火乡而为汗,若汗太多,因而熟寐,汗反为冷湿之气复着太阳经,故发 也。)

病卧不着席,小儿腰背去席二指,大人侧掌,为难治。病脉弦,直上下行。

仲景云∶太阳病证,其身体KT KT 然,脉反沉迟者,为欲作 ,宜桂枝加栝蒌汤。(栝蒌不主中风,项强KT KT ,其意治肺热,令不能移于肾也,桂枝汤内当加栝蒌四两。)

病不宜大发汗及针灸,宜小汗之。

柔 宜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内加葛根四两。)

刚 宜葛根麻黄汤。(方在解表证中。)

刚柔 加减葛根麻黄汤。

葛根 麻黄 生姜(各一两) 防风 芍药 白术 人参 芎 黄芩 防己 桂枝 甘草(各半两) 附子(一枚)

咀,水六升,先煮麻黄、葛根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饮服一盏,食顷再服,日四五,夜二三。柔 自汗者,去麻黄加葛根成一两半。

刚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其人必 齿,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湿证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缓,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只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方在可水证中。)

湿家之为病,一身疼,发热,身如熏黄,仍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宜黄 汤

黄 (二两半)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 白术 生姜(各一两半) 枣(十六个)

咀,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温饮一盏,食久再服。喘者,加麻黄一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一两半;气上冲者,加桂枝一两半;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一两,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坐浓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令微汗出。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此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故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汗出已解,身复痛,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细末瓜蒂,含水搐少许鼻中则愈。

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汤内加白术二两。(麻黄汤在可汗证中。)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则剧者,此名风湿。此病因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于冷所致也,可与杏仁薏苡汤

麻黄(一两半) 杏仁(四拾五枚) 薏苡仁 甘草(半两)

咀,以水二升,先煮麻黄一二十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二三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宜桂枝附子汤

此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

桂枝(二两) 附子(二枚) 生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一两)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四服。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二两,煎如前法。初一二服,身如痹,半日许服之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乃术、附并走皮肤,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极,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被,或有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身肿者加防己二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一两半,溢水成四升,煎一升三合。

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汤加人参主之。(方在厥阴证中。)

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瓜蒂汤主之。

瓜蒂(二十七枚)

水半升,煮取二合半,去滓,温服。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而细,芤而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反热甚;下之,则淋甚,宜大小橘皮汤。(大橘皮汤在不可汗证中。)小橘皮汤(主手足冷呕哕。)

橘皮(二两) 生姜(四两)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作四服,稍热呷之。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病患脉微而涩,此乃医所病,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燥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阳微恶寒四逆,阴弱发热为内热病,宜苦酒、艾之类。)

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八个)

咀,以甘烂水五升,先煮茯苓减一升,内下诸药,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杨柏枝击水,上有珠子五六千个相逐,取用之。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宜槟榔散

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气佳。

庞曰∶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而按之实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顺阴阳

五味子汤

麻黄(半两)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分) 枣(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盏,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浓衣护其厥。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宜干姜附子汤。(不可作煮散。)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时,饮一小盏,食久再服。

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宜茯苓白术汤

茯苓(二两) 桂枝(一两半)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温四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香豉汤

肥栀子(二十枚) 香豉(两合,绵裹)

水二升,煎栀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进一盏。得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前汤内加甘草一两,同栀子煮,后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栀子生姜汤,前方内加生姜二两半,同栀子煮,后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香豉汤主之。(用前方。)

下后,腹烦满,起卧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栀子(八个,大者) 浓朴(二两) 枳实(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主之。

肥栀子(八个) 干姜(一两)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温三服。

凡用栀子汤得效,即止后服,病患旧有微溏,不可与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塞者,栀子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桂枝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 栝蒌根(二两) 干姜 甘草 牡蛎(各一两)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时饮一盏,食顷再服。

伤寒发汗,若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汤主之。

旋复花 甘草(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生姜(二两半) 代赭(末,半两) 枣(三枚)半夏(一两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分四服。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饮水至数升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方在厥阴证中。)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二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 茯苓 牡蛎(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黄(一两) 枣(六个)

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黄,切如棋子块,更煎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当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证中。)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各八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 甘草(各二两)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一两半)

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内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温分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人参汤主之。

浓朴(四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半夏(一两一分) 人参(半两)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三服。

治头痛壮热,心中烦,黄芩栀子汤

黄芩 栀子(各一两半) 石膏 干葛(各二两) 豉(半两) 葱白(寸切,半斤)

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证,亦可服。治夏月伤暑毒,殊验。

伤寒发汗后,或未发汗,头痛如破,宜葱白汤

连须葱白(寸切,半斤) 生姜(二两)

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温作二三服。

服前汤,头痛未解,宜葛根葱白汤

葛根(一两) 芍药 芎 知母(各半两) 葱白(一握,寸切) 生姜(一两)

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温温分减服。

伤寒头痛立效,荆芥散

天南星 草乌头(肉白者,生用) 荆芥穗(各半两) 石膏(一两)

细末,每服二钱半,陈茶一钱,姜汁半呷,薄荷三叶,水两盏,煎至八分,温温相次三服。

伤寒呕吐不止,恶寒,脉细或浮迟,宜理中丸,兼治霍乱吐利,及伤寒后发热,水停喜唾者。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各一两)

细末,蜜丸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百沸汤一盏,化令细,煎三五沸,温服之。

霍乱脐上筑者,不宜术,可作汤去术,加桂一两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热服之。吐甚,去术加生姜一两半,作汤煎,如前法,饮热粥一碗,微温覆之,勿发揭衣被。有寒腹满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转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汤服之。

治伤寒呕吐欲死,生姜半夏汤

半夏(一两半) 生姜(三两)

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温温分四服。

治呕吐发热,脉滑数或洪者,茅根汤

茅根(半升) 麦门冬(二合半) 半夏(一两) 人参(半两) 茯苓(半两) 生姜(二两)

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温温分减服。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多饮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证中。)

伤寒发热自利,脉浮大数,及鼻衄或呕者,宜黄芩芍药汤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呕者,加半夏一两一分,生姜一两半,煎服。

治伤寒热痢,或兼腹痛,黄连当归丸

黄连 当归(各三两) 干姜 赤石脂(各一两)

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饮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悉主之,薤白栀子汤

豉(半升,绵裹) 薤白(一握) 肥栀子(大者七个)

水三升半,先煮栀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温温分减服,必解下恶积。

伤寒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此药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疗五日中神效,黄连黄柏汤

黄连(一两半) 黄芩 黄柏(各一两) 肥栀子(十二个)

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温温分减服,未瘥更作。

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四顺汤热,白通汤苦温,除热止利,莫若黄连熟艾汤

黄连 黄柏(各一两半) 龙骨(一两) 熟艾(两鸡子大)

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减温服。

庞曰∶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脐下必寒,水谷黄白色或青黑也;热利脐下必热,利黄赤色也;天行热毒,下利赤白,久下脓血;及下部毒瓦斯,当下细虫如布丝缕大,或长四五寸,黑头锐尾,宜麝香丸

麝香(一钱) 附子 雄黄 丹砂 干姜 巴豆(各二钱)

捣下筛讫,炼蜜和丸小豆大,米饮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无巴豆,是古方脱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试之甚验。)

伤寒后咳噫,肉豆蔻汤

肉豆蔻(一个) 石莲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姜 人参(各二分)枇杷叶(五片,拭去毛,炙。)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饮之。

庞曰∶伤寒汗后,咳噫不止,是阴阳气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气上逆而咳噫无休止者,宜良姜汤

橘皮 良姜 桂枝 当归(各一分) 麻黄(半两) 槟榔(三个) 杏仁(二十个) 甘草(一分) 生姜(一分) 大枣(十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槟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盏,未已再一剂。

时行头痛,心如醉状,面爱向黑处,不欲见人,此为坏热不散,速行大青汤与服;不尔,狂走赶人。大青汤

大青叶 秦艽 吴蓝 升麻 荠 栝蒌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沥(二合) 朴硝(三分)

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沥、朴硝,分温四服。肉色黄加茵陈六分;面似火加栀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七八日热盛不解,苦葶苈汤

苦酒(一升半) 苦葶苈(一合) 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疗内热病,有牛黄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今诸疗疾,多用辛甜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必欲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子、艾之属,所在尽有之,除热解毒,最胜向贵价药也,前后数参并用之。得病内热者,不必按常药次也,便以青葙、苦参、艾、苦酒疗之,但少促其间耳,无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庞曰∶辛甜姜桂人参之属,是发散寒气之药,其病未传成内热者,为调治之大要药也。决不可虑其酸苦之药,正治内热病急要之药也。设当行辛甘而用酸苦,设当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于阴阳之用,如此医杀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调治通行之要药,若论苦则忌甘,论甘则忌苦,虽有屡中,诚为粗工矣。

伤寒发黄者,先用瓜蒂末内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黄水,用五苓茵陈散最良。

时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热,沉沉似有所思,顺事多语,此脏正传热,麻仁龙胆丸,服此药不死。

大麻仁 大黄(各一两) 柴胡 黄芩 白鲜皮 秦艽 赤芍药 龙胆草(各二分) 黄连(一分) 栀子(二十四个)

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煎淡竹叶汤,下三十丸,日与三服,以大利为度。

十日小瘥,一月平复。

地黄汤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与发汗之,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热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生湿地黄(四两) 牡丹皮 芍药 犀角屑(无以升麻代,各半两)

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温饮一盏。喜忘如狂者,加地黄、黄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也。

鼻衄或吐血下血,黄芩汤

黄芩(四两)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温饮一盏,兼治妇人漏下血不止。(黄柏更佳。)

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疗十瘥十,大黄散

地黄汁(半升) 生大黄末(一方寸匕)

煎地黄汁三沸,下大黄末,调匀,空腹服之,每温饮一小盏,日三服,血即止。

热病毒瓦斯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大黄栀子汤

生大黄(一两) 升麻(半两) 瞿麦 甘草(各一分) 栀子(七个)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温作四服,以利为度。难利者,煎药毕,下朴硝二分和服。

先煮诸药至一升半,乃下大黄,大黄先以水渍,和水下之,则折热易利。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明,入心肝。或眼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内障不见物。良由病后不慎,酒面炙 五辛所致,宜服此频利之,秦皮大黄汤

秦皮 柴胡 常山 黄芩 升麻 芍药 白蔹 枳实 甘草(各半两) 大黄(三分)

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黄,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后温饮一盏。热盛者加焰硝半两,汤成后下,化匀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剂。

又方滴眼汤(斑豆疮不宜用。)

秦皮 升麻 黄连(各半两)

细锉,水二升,煎至一升,绵包箸头 汤,滴入眼中,频频用之。

下部 疮,雄黄散

雄黄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三分) 桃仁(一分)

为散,以艾汁和丸,枣核大,绵包内下部, 蓄汁更佳。冬月无艾,浓煎艾汁,和为丸,更以米饮调下二钱,温饮之,日二服。

治 疮,青黛丸

青黛 丁香 黄连(等分)

细末,甘淀和丸,枣核大,口中有疮,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疮,绵裹内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牵马丸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疮,医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 藜芦 桂枝 巴豆(各半两,去皮心,炒黑)

细末,别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空心热水下二丸,未知加三丸。热在膈上不下,饮热汤半升,投吐之,下部 自瘥,神良。

天行口疮,黄柏升麻汤

黄柏 升麻 甘草(生,各半两)

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黄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细呷之。

又方蔷薇饮子

蔷薇茎叶切一升(冬用根皮)

水三升,煮半升,温温渍之,去涎。喉咽有疮者,咽汁少许为佳。

又方,黄柏饮子

黄柏,薄切小片,蜜渍一宿,嚼柏汁渍疮。

又方,五倍子散

五倍子炒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为度。

伤寒喉中痛,闭塞不通,射干煎

生射干 猪脂(各半斤)

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枣大,绵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硼砂散

硼砂 僵蚕 牙硝 白矾 甘草 雄黄(各一分) 砂(半分) 草乌头尖(四个)

细末,米饮调一钱,细细呷之。

古方黑龙煎,治咽喉肿痛九种疾。

人参(半两) 甘草(一两) 无灰酒(一升) 不 皂角(四十条)

水三斗,浸皂角一宿,净铛内煎,令水减半,次下人参、甘草,细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搅煎如饧稀,入瓷合内,埋地中一宿。若用时,取一丸如鸡头大,盏中以温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鹅毛点药入喉中扫之,有恶涎或自出,或下腹,可两三度。引药方歇,良久令吐。候恶物出尽了,令吃少许水浸蒸饼,及软饭粥压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胡饼、猪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难下药,以匙按舌,用药扫喉中。

九般名∶急喉闭、缠喉风、结喉、烂喉、重舌、木舌、遁虫、 喋、飞糸入喉。

元 五年,自春至夏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闭,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潘推官昌言亲族中亦死数口,后得黑龙膏,救活者数十人。

庞曰∶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处之。但得不 皂角一两条,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时,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参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后药。

霜梅上白盐 砂 焰硝(各等分)

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匀,可以扫得为度。每以鹅毛 少许,如前法扫喉中甚效,其将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后,胸喉外生疮勿疑,无盐梅以白盐代。

天行手足肿,疼痛欲脱者,浓煎虎杖汁渍之。

天行后毒瓦斯,手足肿痛欲脱,必作痈脓,升麻大黄汤

升麻 木通 白蔹(各三分)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 大黄(一两半)

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黄煮一升半,温温饮一盏,利下为度。

伤寒劳复证

病新瘥后,气血津液衰耗,慎勿为诸劳动事。凡言语思虑,劳神梳沐,澡 劳力,则生热而复病如初也。又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为房事,犯房事劳复必死。魏督 顾子献病瘥后,华 嘱之,慎勿为劳事,余劳尚可,女劳即死。此是女劳复,非阴阳易也。《素问》云∶病热而有所遗者,是新瘥后肠胃尚弱,若多食则难消化,而复病如初也,此是食复新瘥,强人足两月,虚弱人足百日,则无复病矣。

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疼,葱豉汤

葱白豉(半升)

水二升半,煎葱烂,去滓,入雄鼠屎三七枚,末之和匀,分再服,未瘥更作。

天行劳复作热,且至晚则腰背痛,头项强重,葛根姜豉汤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豉 葱白(各二合半) 葛根(二两)

咀,水三升,煎二升,下豉煎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

大病瘥后劳复,枳实栀子汤

枳实(一分) 肥栀子(十二个) 香豉(半升)

浆水三升,煮枳实、栀子至二升,下豉煮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温覆微汗。食复者加大黄棋子大七枚,同煎服之愈。

疗伤寒已瘥,劳复如初,脉浮无汗者,桂枝栀子汤。(自汗者去麻黄。)

栀子(十二个) 豉(半升) 桂枝 麻黄(各一两)

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豉取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温覆取小汗瘥。

疗伤寒劳复如初,自汗出者,脉浮滑,烦躁甚,宜此方。

栀子石膏香豉汤

栀子(十六个) 石膏(四两) 香豉(一两,绵裹)

水三升,先煮二味至二升半,下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一法汤成入雄鼠矢二七枚,末良。)

病未平复,后劳动致热气攻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栝蒌汤

栝蒌根(四两,无黄脉者) 淡竹茹(半斤)

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日二三服,温与之。

妇人病未平复,因夫所动,小腹篡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动,无热证者,附子黄 汤

白术 当归 桂枝 附子 甘草 芍药 人参(各半两) 黄 (三分) 生姜(一两半)

咀,水四升,煮至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盏,食久再服,温覆取小汗。

男子劳房成复病,鼠屎汤

薤根(一升) 鼠屎(二十一个,为末。矢头尖硬者,即是牡鼠也。)

水三升半,煮薤根至一升半,去滓,下鼠矢末,再煎三沸,温饮一盏,相次三服。衣覆必有粘汗为效,未汗再作一剂,兼治阴阳易神验。

男子房劳复发热,口噤,临死舌出数寸。又始得病,百节痛如被打,浑身沉重,恍惚失措,脉促而绝不可治;或有吐涎不止,或有谵妄烦乱者,皆不可治。

天行瘥后,劳复发热,呕吐食不下,芦根汤

芦根(半升) 生姜(二两) 橘皮 枇杷叶(各一两)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大效。心烦躁加石膏二两,加水一升,煮二升。

阴阳易证

阴阳易病者,阴阳相感动,其毒瓦斯着人,如换易也。男子病新瘥,女子与之交,女子得病,名曰阳易;女子病新瘥,男子与之交,男子得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则不相易。然女犯男得病,鲜有死者;男犯女得病,救稍缓则十无一人得生者。若女犯男,男自发劳复,则女不病;男犯女,女自发劳复,则男得病亦轻。富贵之家,虽知其事,后生轻于自恣,犯之多致不救;田野之人,蒙蒙昧昧,只知伤寒能死人,因此病死者十有三四矣,皆不知其所犯之由,深可伤也。男子女人阴阳易病,其状身体疼痛,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内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暴死,其亦有不即死者。若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得动,起止仰人引,岁月死,宜此方,足甲 灰散

取交接妇人手足甲二十枚, 近隐处一尺,同烧灰,或米饮调下二钱,日三服。阴头微肿,小便利为愈;若未愈,灸阴头一百壮便瘥。阴头在毛际间,提阴向上,当头是穴。

女子阳易则取男子手足爪甲, 近隐处,如前烧服之。可灸毛际横空上,中央曲骨,一穴百壮。

男子阴易如前法灸,若阴卵缩未下,灸足大拇指旋毛上,小炷七壮,是大敦二穴。男女初得阴阳易病,便服薤根鼠矢汤,出汗有验。

伤寒口干喜唾方。

大枣(四十枚,煮,去皮核) 乌梅(肥者十个,去核,为末)

上以枣肉和为丸,含化自然汁。

庞安时(约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

(0)

相关推荐

  • 【《康治本伤寒论》65条文】

    一.康治本伤寒论的来历<康治本伤寒论>原系唐人手抄卷子本,卷末有"唐贞元(乙)酉岁写之"字样.全书一卷,仅存六十五条,五十方,乃<伤寒论>之古传本. 此本于 ...

  •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中篇 四十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治病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继续开桂枝汤.本条辩侧重外证未解,不论病了多久,尚无里有虚寒,全 ...

  • 《伤寒杂病论》“辨六病”方证集(第一篇)

    老中医理度居士 第一篇 阳病类 第一章 太阳(单一)病类方证 (一)桂枝证类方证 1.桂枝汤方证:(太阳) 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表虚证.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 ...

  •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三·贤君

    <孔子家语> 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g ...

  •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 卷三·君臣鉴戒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 ...

  • 史部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纪信

       三年,羽数击绝汉甬道,汉王食乏,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羽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不取,后必悔之."羽乃争围荥阳.汉王患之,乃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语在< ...

  • 卷三百六十五 ◎人事部六

    ○面 <说文>曰:面,颜前也.从{一自},(音首.)象人面形.〈爰页〉,(音于愿切.)面不正也.頢,(音括)短面也.颔,(音胡感切.)面黄也.〈酃页〉,(音刀丁切.)面瘦浅颥颥也.赧,面惭 ...

  • 卷三百六十四 ◎人事部五

    ○头下 <吴志>曰:孙权太子和被幽闭,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 又曰:诸葛恪被诛,临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臣闻雷震奋激,不崇一朝,大风冲发,希 ...

  • 卷三百六十三 ◎人事部四

    ○字 <礼记·冠义>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春秋说>曰:字者饰也. 谢承<后汉书>曰: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本字幼起,慕南容三复白圭,乃改焉. < ...

  • 卷三百六十二 ◎人事部三

    ○姓 <说文>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从女.生,生亦声也. <易类谋>曰:黄帝吹律以定姓. <左传·隐八年>曰:无骇卒,羽父请谥与 ...

  • 卷三百六十一 ◎人事部二

    ○产 <毛诗·鸿雁·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又<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后稷之在 ...

  • 卷三百六十 ◎人事部一

    ○叙人 <释名>曰:人,仁也,生物也. <易下系>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醇,厚也.) 又<叙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 ...

  •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羁 许慎<说文>曰:羁,马络头也. <左传>曰:晋公子重耳之及难也,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於天下,(杜预曰:羁,马羁,绁马〈革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