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刚川》的热映引起了很多话题。
电影拍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牺牲精神和昂扬斗志,这毋庸置疑。
但若说到具体的历史细节,还是存在不少的争议。
电影,毕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历史,还得从纪录片细细寻觅。
鱼叔今天就安利一部口碑极高的国产纪录片。
带大家重回那个英勇悲壮的真实战场——
《铁在烧》
鱼叔之前看过有人发问:
「中国有哪些类似《敦刻尔克》的故事?」
有人直接说出了「铁原阻击战」。
这场战斗对于不少人来说有点陌生。
实际上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15年,央视专门为此做了一档纪录片。
走访中韩美三国参战老兵以及诸多学者,考究相关历史资料。
充分还原了那场战斗的真实面貌。
在豆瓣上获得了9.6的高分。
不少评论都在说:「比金刚川强100倍!」
战争结束后,这个郡一分为二,为韩国和朝鲜南北分治。整个战场激烈到,连钢铁都被包裹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
有人回忆,铁原血战的那些天,彭德怀常常在夜间眺望铁原方向染红半边天的炮火,以至为之流泪。
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仗。美军向战场上投放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弹和凝固汽油弹。随着战役的深入,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劣势愈发明显。1951年5月21日,我军停止进攻,改为防御作战。与此同时,联合国军在总司令李奇微的指挥下开始全面反攻。在这样的战局下,紧邻三八线,作为交通大动脉汇集点的铁原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当时美军奉行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总指挥范弗里特更是将此发挥到了极致。而此时,参加第五次战役的数十万志愿军主力正在进行转移。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志愿军第63军临危受命,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在接到命令的10小时后,第19兵团给司令部回复急电。傅军长在分析出美军不擅长夜战的特点之后,带领志愿军夜袭种子山。战士们都穿上了新衣新鞋,抱着随时赴死的信念走上战场。为了炸坦克,有战士抱着地雷,连滚带爬地把地雷塞到坦克下。「是63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第563团全团开上去1600多人,一仗下来仅剩247人。团长马兆民在94岁回忆起这场战斗时,眼中仍然噙着泪:在这场战斗中,马兆民用了「保存多数,牺牲少数」的策略。面对这样的王牌军,打得最苦的时候,一个连队只剩12人。
这是抗美援朝最艰难的一仗,熊熊燃烧的凝固汽油弹把土地烧焦,重型火炮所到之处,土地被美军的炮火翻过来达两米。563团缺乏武器弹药,一线战士全部拼了刺刀。
活下来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每一个牺牲的背后,都有一个不朽的永生。整个防御作战持续了13天,第63军共毙伤美军1.5万余人。正因为这场战斗的特殊历史贡献,后人也称之为「生死逆袭战」。《金刚川》里的这句台词,放在铁原阻击战中才是真真正正的实话。志愿军们在面对敌人猛烈攻势的同时,还要忍受无比艰难的作战环境。炒过的高粱米、小米、黄豆,这就已经是志愿军最好的口粮。志愿军们雪地野营,晚上睡觉只有互相把脚伸到队友的裤腿里取暖。「那时候战士真好,指挥员指到哪里打哪里,没有二话说。」以血肉之躯来弥补技术、武器火力、运输能力、后勤供应上的巨大差距。在高台山一战中,掩护八连撤退的一连二排打至最后只剩八人。他们连续打退敌军两次进攻,逼得美军用上了坦克直瞄射击。但他们无一例外,毫不吝啬地展现出对中国军人的敬畏。
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军人身上那谜一般的「东方精神」。
所以他们不理解一个长期被压抑的民族,最后在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时候,火山一般爆发的,这种求独立求解放的精神。
第63军188师的指导员贾文岐面对镜头讲述了个故事。她在拿着锤子敲道轨,那是预警敌人的飞机要来袭击了。那些被采访的志愿军老兵,在提到现在的生活时,他们都是一脸笑意。在经历过生之幸运,死之痛苦,这些老兵享受着他们赢得的太平盛世。当然,那些在异国他乡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更不应该被忘记。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终于在2014年3月28日回归祖国。截至目前,已经连续七年共716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他们的英魂将永远安睡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供今天的人们瞻仰,祭拜。无论是《金刚川》,还是这部《铁在烧》,鱼叔在看完之后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若是没有先辈们在战场上的英勇献身,这一切又怎能轻易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