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旧称琅琊,我们捋一捋琅琊那些事
1.“琅琊”的本意
临沂,古称琅琊(读láng yá),也作“琅邪”。
关于“琅琊”这两个字,有解释说,“琅”指像珠子一样的玉石,“琊”指像玉一样的骨。看来,从造字之初,“琅琊”就被赋予美好的寓意。
如今,当居住在临沂这一方水土的人们,以及那些与临沂有着种种情感联系的人们,一看“琅邪”两个字,则仿佛一瞬间打开临沂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浓的自豪感。
2.历史中的琅琊
现在,我们都知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全国设立三十六郡,其中就有琅琊郡,今临沂的区域大约分属于琅琊郡和郯郡。
其实,据历史记载,“琅邪”最早作为地名出现,是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设有“琅邪邑”,但此时的“琅邪邑”并非现在的临沂区域,而是青岛市胶南一带。据说在吴越争霸中获得胜利的越王勾践,一度势焰高涨,将势力延伸到琅琊,不仅建了高台夸耀武功,而且把国都也迁了过来。
西汉建立后,沿用秦制。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析(划分出)齐之琅邪郡为琅邪国,今临沂北部地区分属琅琊国和城阳郡,后琅琊国除(废掉)。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建初五年(公元80年),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今临沂城)、临沂(今临沂城北),并将国都从莒迁至开阳。当时,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赋税甚高,其宫殿华丽,都城坚固,具有重要军事地位。”
三国两晋至隋唐又有多位琅琊王,最为有名的当属当了东晋开国皇帝的司马睿。北朝民歌中有一首非常别致的奇作, 叫作《琅琊王歌辞》,选在大学课本。其中有“新买五尺刀, 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 剧于十五女”的诗句,描写了一位爱刀的琅琊王对宝刀的痴绝。
尽管汉代以后,琅琊国或时建时除,琅琊郡或与沂州并称,但不论怎么变,“琅琊”的治所一直留在临沂,由此也让临沂一直保有了一个饱含厚重历史感的别称——琅琊。
两千年来,“琅琊”的名称就这样一路“走”下来。到民国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25年,山东全省被划分为十个道,琅琊道的治所仍设在今天的临沂城。不过最后这次“琅琊”的名称用的很短,到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就撤销了。作为地名,琅琊再也没有在临沂出现过,永远走进了历史的烟尘里。
3.文化基因永存
民国以后,虽然行政区划不再出现琅琊的名字,但是两千年来琅琊文化基因仍然传承在一代代临沂人的灵魂里。
比如,魏晋以来形成的琅琊王氏、琅琊诸葛氏等望族文化,至今连绵不绝;古代琅琊的八处自然风景,虽经历“沧海桑田”,犹踪迹可寻,广为人们所称道。20世纪80年代,临沂还曾出版了一本名为《琅琊乡音》的通俗读物,乡土气息浓重,很受读者欢迎。2015年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更是让“琅琊”火红一时。再比如,在临沂城西郊有一座琅琊王墓,有一条路叫琅琊王路;临沂有一种草叫琅琊草,有一种传统技艺叫琅琊草柳编;至今一些文人雅士,还仍习惯将自己的名号冠以“琅琊”二字,等等。
“琅琊”及“琅琊文化”是上千年历史对后世临沂的馈赠,成为代表临沂的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4.南方的琅琊
今天,在江苏南京和安徽滁州,也有叫“琅琊”的地名。其实仍然和临沂的历史脱不了干系。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史载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及政府官员等 90多万人南迁过了长江,仅琅邪国就有一千多户跟随琅邪王司马睿渡江来到南京。其中,临沂琅琊王氏是最重要的一支。也正是在王导等人的辅佐下,琅邪王司马睿做了东晋第一位皇帝,并定都南京。后来,为安置山东瑯邪国移民,东晋朝廷在南京城郊 “侨置”琅琊郡,目的不外乎慰藉南迁贵族的思乡之情,拉拢人心罢了。
至于安徽滁州境内的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太平寰宇记》载,“因东晋元帝为琅琊王,避地此山”,乃名之“琅琊山”。又说,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胜,听闻传说琅琊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后因宋代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使滁州琅琊山声名远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