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行动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但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和坚持性。意志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般把意志行动分成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意志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人们首先确定某种目标,并以这种目标来调节行为,这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例如,准备开设一门新课、完成某项科研课题、学习一个新的体操动作等,这些都是活动的目标,即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人们积极地翻阅国内外学术资料,进行实验设计,采购仪器设备,物色实验对象,按计划完成实验工作;或者积极搜集某一体操动作的资料,仔细观摩别人的动作表演,进行刻苦的操练,不断修正错误的动作等。这一系列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在某种目标的支配下进行的。

  在意志行动中,目标的社会意义和人对目标的自觉程度对意志行动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的社会意义有大有小,人对目标的自觉程度有高有低。一般末说,目标越明确、越自觉,社会的意义、价值越大,它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也就越大。

  (二)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对行动和手段做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在这个阶段,个体常常要反复修改行动的方案,包括审定自己的目标,检查行动的方法和手段,坚持正确的,拋弃错误的。这些与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一)什么叫冲突

  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例如,填报大学志愿时报了工科就不能报文科,如果一个人既喜爱文科又想报理科,冲突就出现了。冲突可能由手理智的原因引起,也可能由于情绪的原因引起。但是,一且冲突出现,就总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定等。当问题特别重要,而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的理由时,这种特殊的冲突状态就会更深刻、更持久。

  (二)冲突的种类

  入的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根据意志行动的这一特点,叫以把冲突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1.接近一接近型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接近一接近型冲突。《盂子》中有句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鱼好吃,熊掌也很好吃,两种食品对人都有吸引力,而现在只许选择其中一种,由此引起的冲突就是接近一接近型冲突。中学毕业生选择高考志愿、顾客选择不同的商品时出现的冲突也属于这种类型。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目标的吸引力不可能完全相同。鱼和熊掌虽然好吃,但熊掌属于奇珍佳肴,因而更有吸引力;桂林和杭州虽然都是旅游胜地,但杭州去过几次了,而桂林从未去过,因而桂林更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冲突是比较容易的。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比较接近时,解决冲突就比较困难了。

  2.回避一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回避一回避型冲突。 例如,某人得了虫牙,疼痛难忍,但他迟迟不肯就医,因为他知道让牙科大夫治疗虫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者接受由虫才带来的苦痛,或者接受牙医的治疗。由此引起的冲突就属与回避一回避型冲突。

  回避一回避型冲突常常由于人们接受了其中一种目标而趋于解决。例如,牙病患者想到,如不及时就医,虫牙就会进一步恶化,而且会影响周围健康的牙齿;请牙医补牙,虽然要忍受痛苦,但这种痛苦是一时性的,而且忍受这种痛苦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这样,当牙痛多次发作之后,他就会毅然就医了。在这里,人们具有的较高层次的目标(如保证身体健康)对解决回避一回避型冲突发挥了调节和支配的作用。

  3.接近一回避型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例如,孩子跟随爸爸、妈妈外出,但同时又怕受到约束;学生愿意选修一些新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但又担心考试失败;外川旅游是件有吸引力的事情,但因耗费时间太多而不愿意去,这些情况于引起的冲突都是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4.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接近一回避型冲突,常常出现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而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例如,现在各用人单位都提倡人员流动。当一个人看到某经济特区招聘职工时,可能引起接近一回避型冲突。他想到去特区工作的许多好处,如工资收入多、住房条件好等,但又担心去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不习惯,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工资和住房条件差些, 但工作和生活环境早已习惯,也比较安定,子女升学的条件也较好等。由于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产生了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解决这种冲突要求人们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三)冲突的结构模型

  为了说明不同冲突的性质和作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 1935)提出了描述冲突的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包含了四个重要的概念:

  1.效价

  指物体或活动的积极特性或消极特性。以“+”、“-”符号来代表,“+”表示该特征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表示该特征对个体具有排斥力。在接近一接近型冲突及回避一回避型冲突中,“+”、“-”特性分别属于不同的物体或活动;而在接近一回避型冲突和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中, 正、负效价属于同一物体,因而使该物体具有两歧的效价。

  2.向量

  向量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物体。

  3.运动

  当情境中出现单一的驱力(接近的或回避的)时,个体所采取的行动方式。

  4.生活空间或场

  指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在回避一回避型冲突中,疆界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它的限制,个体就可能完全回避整个的情境,即离开生活空间,而没有任何反应。

  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一)挫折

  挫折(frustration) 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如人们准备去参加一次盛会,由于交通堵塞而不能按时到会,因此产生一种烦躁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如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高考落榜。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如有的学生满足60分的成绩,而有的学生对同样的成绩则会感到失败和沮丧。第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 便构成心理挫折。但是,有时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周围的同事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而产生紧张、烦恼等情绪反应。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都一帆风顺,他们总要受到一些无法排除的干扰和阻碍,致使某些动机或预定的目标不能达到。挫折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有弊有利。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激发更大的意志努力,促使人更加坚定地向预定的目标奋进。有的研究表明(Amsel & Rossel, 1952), 动物在遇到挫折后会出现反应率暂时提高的现象。研究将大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是强化组,一组是挫折组。实验要求它们穿越个通道,在这个通道的中间设置一个目标盒,在通道的尽头也设有一个目标盒,即通道上有两个目标盒。强化组的条件是在两个目标盒中都放有食物;挫折组的条件是在第一个目标盒中没有放食物,只在第二个目标盒中放有食物。实验结果表明,挫折组的大白鼠比强化组的大白鼠跑得快。当然,人类对挫折的反应要比动物复杂得多。

  但是,这个实验表明了个体在受挫折的情境下可以出现努力奋进的行为。

  (二)挫折情境的形成

  挫折情境也就是产生挫折的原因。人的任何挫折都与所处的情境有关。挫折情境就是使目标不能实现的各种阻碍和干扰的因素。挫折情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

  主观因素也可称之为内部因素,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或疾病带来的限制,导致个体不能胜任某些工作,或进行某些活动而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等。如口吃的人不能担任教师工作,有心血管病的人不能在高原工作,这些都可能使人产生挫折。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挫折是相当复杂的,主要原因是个体过高的志向水平或不适当的自我估计。如有的人对自己估计过高,自不量力,选择了力所不及的目标,因而遭受挫折;或者有人对自己估计过低,畏缩不前,也会错过成功的机会而产生挫折。动机冲突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如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了两个力量相当的动机,既想报考攻读博士学位,又想申报晋升教授的职务,但是二者不可兼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动机得到满足,另一个动机就受到挫折。除此以外,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某些人格特征也可能导致挫折。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指无法克服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社会环境也会导致挫折的产生,如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限制而受挫。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青年上大学的愿望受到挫折。

  (三)挫折反应

  人们在遭受挫折后,或强或弱、或多或少都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概括地讲,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

  1.情绪性反应

  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攻击是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是个体遭受挫折后发泄愤怒情绪的过激行为。有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以动作、表情、文字等方式将愤怒直接发泄到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这称之为真接攻击,如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受到别人的责骂,此时他可能进行直接攻击。有时由于不能直接攻击引起挫折的对象或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攻击时,便把愤怒发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如有人在单位受到领导批评,不敢反抗,回家后把闷气发泄在妻子或儿女身上,或摔东西,这样的攻击称之为转向攻击。还有的人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悲观失望,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自我折磨或自我虐待。

  冷漠是与攻击行为相反的另一种行为反应,指个体遭受挫折而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它般表现在长期遭受挫折,或处境十分艰险又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在病情无法挽回时,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看得十分淡漠,并会安慰别人不要难过。

  退化是指个体受拌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当个体受挫折时,可能失去理智,不能控制自己,而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表现出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但本人并不能意识到。如有的中年妇女的钱包被愉走之后嚎啕大哭、捶朐顿足等。退化的乃种表现是个体的受暗示性提高,挫折降低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而盲目地相信别人。

  固执指个体在受挫折后,刻板、盲目地重复某种无效行为。如有人看见自己的家着火了,只在那里着急,而不知道叫人救火等。幻想是个体通过想像的、虚幻的情境来应付挫折。逃避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不敢面对现实,而放弃原来的目标。自戕是个体承受挫折能力差,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身,把白己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伤害自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采取自杀行为。

  2.理智性反应

  理智性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的表现,即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阻碍,毫不动摇地朝预定目标迈进。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仍坚持不懈地努力,而最终获得成功的。

  理智性反应不仅表现在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还表现在个体能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挫折或问题,适时地调整目标、改变目标或降低目标以实现最终目标。如屈原遭谗言被放逐,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无法施展,悲情之下写诗作赋,留下千古绝唱《离骚》。

  3.个性的变化

  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如挫折使某些人缺乏主动性,冷漠无情;使另一些人则粗暴凶狠,好攻击等。

  (四)增强挫折承受力

  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增强挫折承受力是培养良好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意志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勇于克服困难和阻碍,而正确对待挫折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方面。因此能否经受得起挫折不仅决定于个体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对挫折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还取决于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等都有利于增强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涉及多方面因素,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因素。

  1.正确对待挫折

  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直线、顺利发展的事情几乎没有。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能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炼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随着消失。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3.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4.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决定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或条件。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人们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如果有几个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使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同时,还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重新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关心别人,与人友好相处。只有细心地耕耘,才会有盛开的反谊之花。

  四、意志的品质

  人的意志力的强弱是不同的。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人的意志品质。了解意志品质,对培养优良品质、克服不良品质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性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独立性不同于武断。武断表现为置周围人们的意见于不顾,而一意孤行。独立性是和理智地分析吸收周围人们的合理意见相联系的。受暗示性与独立性相反,也是一种不好的意志品质。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他们的行动不是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出发,而是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他们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也缺乏坚定的信心与决心。

  (二)果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对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这是他们能够迅速采取决策的根本原因。果断性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军事指挥员的当机立断,对战争胜败有直接影响;飞机驾驶员、汽车司机的果断性,也使他们能及时排除险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果断性与草率不同。果断性能导致行动成功,而草率是以行动的冲动性、鲁莽为特征,往往使行动碰壁,导致失败。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有这种品质的人,在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冲突和动机斗争没完没了;在执行决定时,常出现动摇,拖延时间,怀疑自己的决定等。不过当情况复杂时,人们在做出决定以后,会根据情况的发展需要随时修改决定,这种修改是为了保证决定的正确执行,因而和优柔寡断是不同的。

  (三)坚定性

  坚定性也叫顽强性。它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具有坚定性的人,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这种人具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并且能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坚定性不同于执拗。后者以行动的盲目性为特征。执拗的人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形势灵活地采取对策,也不能放弃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决定。坚定性是和独立性相联系的,具有独立性的人不易为环境的因素所动摇;而执拗是和武断、受暗示相联系的。

  (四)自制力

  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在采取决定时,自制力表现为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做出合理的决策,不为环境中各种诱因所左右;在执行决定时,则表现为克服各种内外的干扰,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自制力还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调节,例如,在必要时能抑制激情、暴怒、愤慨、失望等。

  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