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建松】从人类饮食进化史看糖尿病的起源
2017-07-30 09:06
作者介绍
鲍建松
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悉尼大学人类营养学博士
澳大利亚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
具有世界500强跨国食品企业负责营养健康部门的管理经验,在健康食品行业领域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
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AJCN)及糖尿病管理(Diabetes Care)等顶尖学术杂志第一作者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邮箱:Jason.Bao@unilever.com个人微信公号:baolovefood
从人类饮食进化史看糖尿病的起源
文章来源:鲍博士您的贴心营养顾问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目前全球大约有4.5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确诊的糖尿病人数居全球之首,大约有1.1亿左右,由于患者众多,相互之间都友好称呼对方”糖友“。还有很多人由于长期饮食习惯不健康,是糖尿病前期的高风险人群。我身边好多的朋友因为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非常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不幸“中招”,但也不了解糖尿病这种“富贵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在以前物质贫乏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得过?要想了解糖尿病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人类饮食进化史当中可见一斑。
其实当今人类的很多习惯都是远古人类生活状态的缩影。比如旧石器时代的男人靠打猎为生,每日靠追逐猎物才能生存,捕获到猎物最多的人被封为首领。演化至今,全球男人最为之疯狂的运动是足球,梅西被封为“球王”, 恰恰是祖先的生活习惯在当代人身上的烙印。石器时代的女人一边哺育儿女,一边在群居部落周围采集浆果充饥,练就在丛林丰富多彩的植物里辨别“可口浆果”的火眼金睛。演化至今,全球女人无不热衷于琳琅满目的商场里挑选自己心仪的“猎物”而不可自拔。可以说,古代人类的生存方式,造就了当代人类的生活习惯。
远古人类食物匮乏,为了生存打猎族群疯狂的猎取各种肉类,鱼类和贝类及采集有限的浆果植物,农业革命出现之前几乎不存在种植谷物(小麦,水稻)。所以分析他们的饮食结构,三分之二能量来源于肉类,鱼类等蛋白质脂肪,剩下三分之一来源于野生植物浆果等一些天然未加工的碳水化合物。看过<人猿泰山>电影的读者可以想象,当时老祖先们每时每刻都处在追逐猎物,防御大型兽类攻击状态,运动量极大,肌肉处于高度工作状态。这种饮食结构及半饥饿高强度活动状态几乎不会有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
中国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大约1万年前人们开始种植粗谷物:小麦,大麦,黑麦,玉米和水稻,豆类。这些谷物为祖先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淀粉),人们饮食营养结构从以脂肪蛋白质为主逐渐过渡到了以淀粉为主。但是当时这些食材的烹制过程简单,谷物没有深度加工,因而碳水化合物会缓慢被肠胃吸收,提供长时间可持续利用的能量供给和储备,推迟饥饿感,保证肠胃在消化肉食后仍然继续正常蠕动。农业种植大大帮助人类解决了食物供给问题,同时也一举确立了中国人以谷类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饮食习惯。大家此时会问:为什么以前中国人吃这么多谷物面食,从来没有听过周围有人得糖尿病,但现在饮食结构没有太多变化,为什么身边”糖友“呈现井喷式增长呢?这要从现代工业革命说起!
随着高速研磨机的问世,人们可以把以前租谷物轻而易举的研磨成细腻精纯的白面粉,质地可以错把它当成葡萄糖粉,而且富含丰富B族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麸糠也被彻底分离出来,老祖先普遍食用的五谷杂粮被无情的抛弃,白面包饼干白馒头等大受欢迎。猜猜这会有什么后果?以前吃杂粮,需要唾液酶,胃肠多种消化酶共同作用几小时的消化过程,被食品加工机器代替,越来越多入口即被消化变成血糖的食物被当做主食,美美吃完一顿大餐后,体内血糖浓度短时间大幅提高,胰腺高度紧张的分泌胰岛素,随着血糖快速回落,人们又很快感觉到血糖降低,饥饿感随之而来,本能去选择高能量的甜品满足自己的食欲。久而久之,糖尿病和高浓度胰岛素诱发的心脏病和其他代谢疾病随之爆发。
笔者认为,精细加工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是导致糖尿病爆发的两个主要不良生活方式之一。中国的糖友们不要在拘泥于是否采用无糖饮食,热衷于购买所谓的“无糖健康产品”,其实不加糖的一小袋藕粉升血糖比一颗糖果还要厉害!科学的糖尿病饮食,更要注意粗细搭配,选择传统粗粮,如小米,高粱,薏米,豆类,燕麦等,搭配精米白面,这样就迈开了糖尿病患者科学合理管理饮食的第一步。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宋丽
截止到 2017 年 7 月 30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2814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