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怎么治疗?

多发性大动脉炎(polyartertis)是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和(或)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由于受累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及狭窄前后动脉瘤样扩张,而导致病变部位器官组织缺血表现。

但因受累动脉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同,因此以往命名繁多,诸如∶非特异性动脉炎(nonspecific arteritis)是1856年英国医生Savory 首先发现一年轻女性患者双上肢及左颈动脉脉搏消失,病因不明而命名;高安病(takayasus disease),系 1908年日本高安佑仁发现病人视网膜有花环样动静脉吻合而命名;无脉病(pulseless disease)是1948年日本清水等根据本病有上肢无脉、特异性眼症状、颈动脉窦反射亢进三大主征而命名;主动脉弓征候群(aorticarch syn-drome)是 1955年 Ross 等提出的与无脉病相似的年轻女性大动脉炎;异型主动脉缩窄(atypical coarction of aorta)是1961年稻田等提出,主要表现为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低、足背动脉消失等;1965年上田等综合概括为大动脉炎症候群(aortitis syndrome);1963 年我国学者黄宛等将这些病名统称为一个病——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大动脉炎。

本病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属风湿病与周围血管疾病范畴。好发于年轻女性,病程1~28年以上。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欧美少见,亚洲人常见,尤其日本、印度和我国多见。我国北方成人大动脉炎患病率为0.13%。在我国,首次报道第一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是1929年,Brown描述一位24岁男性商人,以呼吸短促,乏力困重,四肢发冷,双侧桡动脉消失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确诊。1973年郑德裕等报道《大动脉炎 200 例临床分析》,首次反映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特点。

大动脉炎在中医学中尚无此病名记载,然据其临床证候,文献中却有不少描述,亦有无脉证之记载,属脉痹范畴。脉痹一名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涩曰痹",后世《奇效良方》∶"脉痹,血道壅塞。"但大多数医著有关脉痹的内容散见于其他病种中,现代中医专著,已将脉痹作为独立病种列出,如《痹病论治学》将其列为18种痹病之一;《实用中医外科学》提出无脉症,都对脉痹作了较系统论述。

大动脉炎的治疗西医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采用脉管疏通汤中医中药验方对此病效果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