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喜剧与悲剧对人才的开发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在舞台上表现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戏剧比影视和文学更具有真实感,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打动观众。其中,喜剧和悲剧代表了戏剧两种不同风格的特点,对于人才开发各自具有特殊的意义。
1
喜剧与人才开发
喜剧是一种以幽默、滑稽的方式,是令人欣喜快乐的戏剧形式。喜剧感是与悲剧感相对的一种审美感受,是由喜剧性审美对象所引起的轻松、愉悦和欢乐的情绪体验,有快乐、欢乐、欣喜和狂喜等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否定性喜剧和肯定性喜剧两种形式。喜剧以其特有的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激发观众的智慧,在幽默的笑声中受到教益。
我们观赏否定性喜剧时,就会从滑稽剧和讽刺剧中看到对象本质上的假恶丑,进一步认识到对象的滑稽、卑劣和渺小,从而以此为人生的反面镜子,以自信的心态对假恶丑的对象进行讽刺、嘲笑和蔑视,进一步增强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勇气。按照鲁迅的说法,喜剧就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比如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的贪婪、甚至有些变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代喜剧中,《死去活来》极其深刻的揭示了人生的世态炎凉,观众观看这些否定性喜剧,能够在对对象的冷嘲热讽中轻松的宣泄内心的喜悦或愤怒,从而获得喜剧感,提高了做人的理想境界。喜剧电影《死去活来》春光太阳能设备厂总工程师李青远使企业扭亏为盈,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因此被提拔为副市长,后来在出差过程中被误认为意外坠火车身亡。“死讯”传来,正在邀请李青远全家去酒楼吃饭的金副局长变了面孔,表示家具、钢琴要照市场价付款,方丽茗母女的工作也没有了着落,房管局长借机提出,李家妻女应搬出那座小楼。李青远回来后,却被当作是“鬼”。该影片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批判了世态炎凉,令人惊叹不已,以高超的艺术魅力启发人们要做光明磊落的正派之人,而不做附炎趋势的小人。
与否定性喜剧不同,肯定性喜剧则是以幽默和诙谐引起的喜剧感,是人们在发自内心的欢喜中发现了对象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体现了巧合感、智慧感、惊异感与快感的融合。在这种喜剧中,主人公往往或者憨态可掬、弄巧成拙,或者智慧过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或者荒诞滑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和巧合性,结果大多是皆大欢喜。肯定性喜剧大多表现出剧中人的智慧或者大智若愚、大巧若朴,往往能够给观众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其故事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能够打破常规取得喜剧特有的效果。这类喜剧所特有的幽默感更是一种广阔情怀和高大人格的表现,有利于激励人们清除自己的琐碎、寒碜、渺小与卑微,陶冶自己的情怀和人格。
喜剧的总体特点是寓庄于谐,以笑为手段,否定和嘲讽假、丑、恶,肯定和赞扬真、善、美。欣赏喜剧作品,不仅可以使人笑口常开,激发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会引起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严肃思考,从中悟出某种哲理,受到启迪和教育。从喜剧感来看人才开发,喜剧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是通过对否定性喜剧的欣赏,我们可以通过对假恶丑的对象进行嘲笑、讽刺、批判和否定,进一步激发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欣赏者修身养性,促进人格修养和完善。
第二,是通过欣赏肯定性喜剧,从作品中感悟和体验人生的智慧,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喜剧最主要的风格和灵魂就是幽默和诙谐,而从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幽默和诙谐通常是一个人聪明和智慧的表现,因此,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乏幽默和诙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潜能开发,所以,我们应该自觉学会欣赏喜剧,来增强我们的幽默和诙谐感,由此来活跃我们的思维,促进我们的人才开发。
2
悲剧与人才开发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悲剧的实质是由于在社会历史的特定阶段,正义的真善美的力量暂时还比较弱小,而邪恶反动的假恶丑的力量暂时还比较强大,两种力量对比悬殊,在二者的冲突中,正义的真善美的力量因为暂时还比较弱小而遭致失败,正面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
按照鲁迅的说法,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质上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敢于同艰难险阻的逆境进行殊死的搏斗和抗争。悲剧之所以能够感人,就在于主人公虽然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所构成的困境甚至是绝境,但能够顽强地抵抗命运强加给自己的厄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运动体现出不屈不挠、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生命精神,显现了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惟其如此,悲剧性情境尽管可能会以偶然的方式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这种情境客观上构成了展现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主体的行动则来源于能动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与命运抗争所激发潜能的过程。因此,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善于表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以有限的个人生命意志和高尚人格,展现出人类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体现出人类无坚不摧的伟大与永恒。从悲剧心理学角度来看,悲剧这种伟大的抗争精神,客观上悲剧能够催人泪下,而且更能给观众以积极的熏陶和鼓舞。
悲剧以其特有的思想内涵,能够给人们以强烈的情感震撼,使人体验到发聋振聩的感觉。悲剧感是人们在观照悲剧性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悲伤、哀痛和震撼的情绪体验。悲剧的实质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善美的力量由于暂时还处于相对比较弱小,而假恶丑的力量暂时还比较强大,因此真善美在与假恶丑的冲突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暂时的失败,因而给人悲伤、哀痛和震撼的情绪体验。
悲剧虽然使人产生悲伤、哀痛之感,但也能够使人产生巨大的震撼,因为悲剧不仅是哭哭啼啼,让观众感伤流泪,而且也能够催人积极向上,其实质是悲剧以特有的内涵震撼人心:悲中有勇,悲中有愤,悲中有壮,足以使仁人志士产生慷慨激昂之情。这种悲剧感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才的开发。因此,我们运用悲剧促进人才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悲剧使人在悲痛、怜悯、同情中产生审美愉悦,一方面又通过悲剧特有的感染力,进一步坚定对美好事业的理想追求,化悲痛为力量,沿着真善美的道路继续前行,而这恰恰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开发。
古希腊悲剧特别繁荣,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悲剧通过净化给人以特有的快感。实际上,古希腊悲剧的重要性不只如此,古希腊的文化繁荣和人才荟萃也许与悲剧的繁荣不无关系。但是,柏拉图却对悲剧不以为然,他认为悲剧能够激发观众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观众通过看悲剧获得快乐是非常滑稽的。其实,柏拉图虽然看到了悲剧使人能够产生痛感和快感,但并没有认识到悲剧所特有的感染力量,因此才反对悲剧。事实上,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后来的社会和性格双重悲剧,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观众以积极的心态去与命运抗争,与悲剧性格抗争,与社会黑暗势力抗争。毫无疑问,悲剧这种特有的精神力量使人们不再屈从于命运,也不再对邪恶势力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而是激励人们积极抗争,努力去改变命运,去创造未来。因此,我们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产生悲剧感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激励我们开发潜能的心理过程。
对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许多人并不理解。其实,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一方面表现了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的悲剧冲突,一方面这些矛盾冲突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又不可能得到解决,客观上只能以悲剧告终。但在古代悲剧作品中,《窦娥冤》《赵氏孤儿》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最后却能够获得圆满的结局;《梁祝》结尾是以化蝶的形式,仍然体现了幻想的完美。这样,为了给观众以希望,悲剧作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悲剧中的矛盾冲突结局理想化,从结局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给人们以心灵和情感的双重慰藉。这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究其实质,这是悲剧作家对解决剧中社会矛盾的艺术尝试,这在客观上仍然可以给观众以思维的启发。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能够产生情感的“净化”作用。其实,悲剧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感人力量,就在于作家没有把悲剧本身写得仅仅是哭哭啼啼,令人感伤,而是悲中有勇,悲中有奋,悲中有壮,因而才能够激励观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坚持不懈的毅然前行,不畏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乃至不惜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悲剧这种特有的魅力能够惊天地、泣鬼神,催发观众去追求真善美,反抗命运或黑暗势力对自己的戕害,从而鼓励观众去追求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