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商人进行交易时,需要解开腰带卸下带钩纽盖章,这是真的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北方农村地区,有的家庭因为给孩子起名字也闹出过笑话,有家长希望孩子生龙活虎、身体健康,给自家的孩子起名叫“老虎”, 有的街坊邻居攀比心理严重,事事总想着高人一头,他们紧跟着就会给家里新出生的婴儿起名“武松”。 还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光宗耀祖当大官,家长给新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玉玺”,村子里与这家关系不和睦的邻居则会给后出生的孩子起名叫“朝君”。
年轻的网友有疑问了,你起名“老虎”,他紧跟着起名“武松”,武松打老虎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起名武松的家庭肯定想超过名叫老虎的家庭,可是,你说的“朝君”与“玉玺”这两个名字有啥关系?难道是朝君比玉玺更厉害吗?
资深的网友乐了,你真猜对了!朝君确实比玉玺厉害,因为朝君掌管着玉玺。“玺”又作鉨,即印章。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据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传,秦始皇的玉玺用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皇位世袭、君权神授的皇权观念。玉玺,始皇帝用的大印,朝君代指皇帝,意识是朝廷上的君王,含蓄一点就是君王掌管玉玺,朝君要高于玉玺。
玺印是人们用以昭明信用的凭证。新石器时代用陶印模或雕花石印模在陶器上拍打、压印花纹,这些印模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后来的玺印。我国玺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普遍使用。玺印按印文内容,可分为官玺、私玺、成语玺及图像玺等几大类。
战国时代,印章大都称“玺”,一般写作“鉨”字。战国士人多在玺印上刻写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生追求,并佩挂在身,类似我们今天的座右铭。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秦始皇以后,对印章也制定了一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玺。皇帝使用的玺印专称为“玺”,其余的一般只称为“印”。
汉代沿袭秦制并略有放宽,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如汉代规定皇帝、皇后用白玉质的玉玺,诸侯王以下用黄金、青铜质印章。隋、唐时官、私印一般都称印,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 元代除沿袭旧制一般称“印”之外,又把印章称为“押”。明清称印为“关防”,但是通称仍称印。
中国印章产生之初,其功用与古人的私有观密切相关。印章顺应私有观念需要而产生,起到查验,证明物归谁主的作用。随着官僚制度的逐步形成,作为授官凭证的官玺频繁出现。同时,私玺应社会和商业交往的需要,成为贵族、商人的拥有物,并在战国时期开始普及。
古印玺上均有纽,纽穿孔系在腰带上,这就是佩印,用以表明身份,彰显地位。战国时代的印纽,分为鼻纽、瓦纽、带钩纽等。带钩 ,它是腰带上的钩,作为束腰用,犹如现在的腰带扣。带钩纽,带钩有衣襟钩、饰件钩、武器钩等,造型多取龙、蛇、凤及各种兽形等,金、银、铜线交错装饰,富丽华美,既是是腰带钩,又是一方印玺,战国时期的私人印玺还有戒指纽、兽纽等。将实用与审美结合到一起战国人,当商人进行商贸交易时,他们或者解下手上的戒指纽印章盖章,或者解开腰带用带钩纽盖章。也许,现代人会感觉新鲜、好奇!(王建安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