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长提问想到的
由校长提问想到的
——共读《驴子图书馆》有感
文/徐语浛
本周的线上教师会,我们照例要读一读绘本的。
这次,由校长亲自领读——富有磁性的雄浑嗓音带着大家跟着绘本里的人物起伏。突然,他停顿一下:“看到这儿,你们想到了什么?”
我立刻思考他的问题。
我猜测他提问的意图:是否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什么吗?
第一个被他邀请“回答”问题的是丽娜。丽娜马上联系到教学,她认为创设这样的场景(听故事的孩子都戴上小猪面具),会让孩子们切身体会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别样的体验。同时,也从中得到了启发。
校长回应了她,然后他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问题:有没有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一开始读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预感他会请我,果然预感得到了应验。
当校长在细致描述他的问题时,我边听边琢磨:如果不局限于这张图,我倒可以说些我自己的感受。否则,我的观点就和丽娜的就如出一辙。
我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通,不仅表达了对绘本中主角路易斯做法的赞赏,还在丽娜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还“煞有介事”地回答了校长的追问。
......
共读仍在进行,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直到大家都下了麦,我才突然一拍脑门——
我今天就是学生,而我们就是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学习。作为学生我的学习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
倾听,我做到了。我不仅听“老师”的问题还听了“同学”的发言。
说话,我也做到了。我不仅积极思索还尽量吸取“同学”的经验,也就是说“同学”的发言对我产生了影响。
然而,有一个细节是我当时没有引起注意的,现在我想到了:
我在猜测“老师”的答案,我要努力给“老师”一个他想要的答案。如果这个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我就觉得自己是错的;如果这个答案我没有把握,我宁愿选择沉默;如果我在众人面前说出一个南辕北辙的答案,我会窘迫到无地自容......
当我做回学生时,我就复现了学生时代的我的课堂表现。
我为什么非要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
是不是当年我曾说过错误的答案,遭到同学们的嘲笑,甚至是老师不耐烦地皱眉?导致我发言时小心翼翼,逐渐地变成“沉默的大多数”?怪不得小时候的我一坐进教室就如坐针毡,原来因为害怕发言,让我有极度的不安全感。而这种感觉如影随形,不管我的年龄有多大,阅历有多丰富,它都在,已然被烙上了一层深深的烙印。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学生,那些很少发言的孩子,是不是跟我一样害怕自己说错?
不由唏嘘:曾经我们被塑造成“猜测老师答案”的人,而现在我们依然用这一套来塑造我们的下一代。
因为强大的习惯,习惯造就我们“只想听我们想听的答案”!
倾听,是实施“学习共同体”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改变我们固有的倾听习惯,不愿意去听学生形形色色的发言,不留意那些还未说出口的模糊的想法。那么,真正的对话文化则无法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