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五泻心的区分与总结
《伤寒论》里的五个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虽说都叫泻心汤,但是还是有很大不同。今天就随着肖相如老师来看它们的对比应用吧
《伤寒论》五泻心的区分与总结
作者/肖相如老师
—1—五个泻心汤可分成两拨
有人问:《伤寒论》里有什么呀?
很多人可能会说:有三承气、五泻心。
可见,《伤寒论》的五泻心是很著名的,虽然说都叫泻心,可是他们五个还真不能算亲兄弟。
最起码可以分成两拔,两边的老大分别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
五泻心相同的是主证都是心下痞,如果分成两拔的话,那就是两拨的病机不一样。
—2—五个泻心汤的《伤寒论》原文及翻译
第一个:大黄连泻心汤
1、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二两
2、服法: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3、所在条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条文15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条文164)
4、条文翻译(供参考)
第154条:胃脘部痞满,按之柔软,关部脉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第164条:伤寒表证,用峻泻药攻下后,再发其汗,导致心下痞塞。
如果有发热畏寒等见证的,是表证还未解除,不能先泄热消痞,而应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能泄热消痞。
解表适宜用桂枝汤,泄热消痞适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二个:附子泻心汤
1、组成: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2、服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3、所在条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条文155)
4、条文翻译(供参考)
第155条: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用附子泻心汤主治。
第三个:半夏泻心汤
1、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2、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所在条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条文149)
4、条文翻译(供参考)
第149条:外感病五六天,呕吐而发热的,则柴胡汤证已经具备,本应用柴胡汤治疗,却用其它药攻下,误下后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给予柴胡汤治疗。
这虽然误用攻下,但尚未形成变证。由于误下正气受损,所以服小柴胡汤后,一定会出现先振振畏寒,继之蒸蒸发热,随之汗出而病解的战汗现象。
如果误下后邪气内陷,与水饮相结,出现心下坚硬胀满疼痛的,这是结胸,用大陷胸汤主治。
如果误下损伤胃气,胃虚气逆,气结心下,出现胃脘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不能用柴胡汤治疗,适宜用半夏泻心汤。
第四个:生姜泻心汤
1、组成: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2、服法: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所在条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条文157)
4、条文翻译(供参考)
第157条:伤寒表证,经用发汗,汗出表证已解,而胃气损伤,胃中不和,水食停滞,出现胃脘部痞满硬结,嗳气有食物腐臭气味,肠鸣较甚,腹泻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第五个:甘草泻心汤
1、组成: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2、服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所在条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条文158)
4、条文翻译(供参考)
第158条:太阳伤寒或中风证,本应发汗解表,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损伤脾胃,导致病人一日腹泻数十次,泻下不消化食物。
肠鸣厉害,胃脘部痞满硬结,干呕,心中烦躁不安,医生见胃部痞硬,认为是邪热内结,病邪未尽,又行攻下,致痞胀更甚。
这种情况不是邪热内结,而是中气虚弱,浊气上逆,气结心下,所以胃脘部痞硬,用甘草泻心汤主治。
—3—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的对比
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是兄弟俩,大黄黄连泻心汤是兄长,附子泻心汤是小弟。
他们俩主证心下痞的病机是胃热气滞,致胃气不降。
所以,除了心下痞以外,应该还可以见到一派热象,如口干、舌红苔黄、面赤、甚至吐血、衄血等。
用大黄、黄连,只是泻胃热,此时的胃热是无形的,故用麻沸汤泡,取轻清之气,以利于消无形的胃热。
附子泻心汤则是热痞兼有阳虚。
—4—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的对比
半夏泻心汤是兄弟仨,老弟是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主证心下痞的病机是胃热脾寒,胃实脾虚,湿热中阻,升降紊乱,气机壅塞。
所以,除了心下痞以外,应该还可以见到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舌质淡、苔黄腻等。
生姜泻心汤则是偏于胃虚水饮食滞不化而导致痞证,甘草泻心汤则是偏于脾虚而导致痞利俱甚。
方中既有黄连、黄芩泻胃热、降胃气,也有半夏、干姜温脾寒、升脾气;还有人参、大枣、甘草补脾虚;
更有芩、连的苦寒与姜、夏的辛温配伍,而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经典配伍;
并且姜、夏、芩、连的攻与参、枣、草的补,形成了攻补兼施的经典配伍。
因为方中的药有寒有热、有补有泻,所以需要去滓再煎。
“去滓重煎”目的:
1、延长煮药时间,使药性醇和,体现和解之义;
2、使药液浓缩,减少服药量,减轻对消化系统的刺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半夏泻心的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是治疗中焦湿热阻滞的经典方法。
因为脾虚会生湿,脾虚所生的湿与胃热相合,则形成湿热。
湿热中阻,气机壅塞则痞,胃气不降则恶心呕吐,脾气不升则肠鸣下利,所以,半夏泻心汤的经典适应证是呕、利、痞并见。
凡是呕、利、痞并见,就是半夏泻心汤主之,不用想了。
—5—总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有胃热气滞,属热属实,在心下痞的同时伴有热象,治疗清泻胃热,只有苦寒清热药,麻沸汤泡服。
半夏泻心汤:既有胃热,也有脾寒,既有热,还有湿,既有实,又有虚,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湿热中阻,升降紊乱。
在心下痞的同时,可见呕吐、下利,舌苔黄腻,治疗要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既有苦寒清热药,也有辛温散寒药,还有益气健脾药,需要去滓再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