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 + 过敏性紫癜的医案、方理!
血小板减少性 + 过敏性紫癜的医案、方理!
(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皮下、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特点。归属于中医学的“血证”范畴。笔者自1979年以来,共治疗200余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临床表现:出血形式多样:鼻衄、肌衄、齿衄、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等。
从发病的缓急来说,有急性型,起病急,发展快,病势凶险。
也有慢性型,起病缓慢,不具病容、病貌,如不细心查问,容易误诊、误治。
病机要点:
一是热伏营血,血热妄行;
二是脏腑气血亏虚,气不摄血而发病。
1.血热妄行:
皮下紫癜(肌衄),几块至几十块,大小不等,呈紫红或紫蓝色,伴有鼻衄、齿衄、便血或镜下血尿;骨蒸潮热,颧红目赤,五心烦热,少寐盗汗,口干口苦,便灼尿赤,月经过多;脉细数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舌红少津或见瘀紫斑。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生地炭6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茜草根30克、北沙参20克、西洋参15克、枣皮20克、花蕊石15克、焦桅仁10克、大黄炭15克、虎杖30克、甘草5克。
2.气不摄血:
皮下紫癜几块或十几块,呈暗红色或淡蓝色,或伴鼻衄,月经紊乱色鲜、缠绵不已;面色白光白,语言低弱,倦怠神疲,心悸气短,自汗梦扰,纳呆便溏。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黄芪30克、党参30克、炒白术20克、枣皮20克、荆芥炭15克、枳壳15克、生地炭30克、茜草根30克、紫珠草20克、大黄炭15克、虎杖30克、刺蒺藜20克、甘草5克。
本病的治疗目的旨在提高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出血。
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在不违背辨论治原则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能促进血小板提升的药物如虎杖、大黄、生地、紫珠草等,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缩短出、凝血时间,还能使受伤的局部血管收缩,血管抵抗能力增强,从而有利止血。
饮食:本病治疗期间宜清淡蔬菜及滋阴养营之品。
本文来自网络,作者钟志明/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
(二)
1.耿某,男,6岁。衄血、便血、尿血、紫斑半年。
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先用西药治疗4个多月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凉血、凉血养阴治疗2个多月亦不效。
细察其证,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全身到处大片大片紫斑,血色素5克,面色青黄,舌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综合脉证,血色素5克当见脉虚大或沉细而今反见滑数有力者,实火也。热入血分者,舌当见舌质红绛少苔而今反见黄燥者,病在气分,心胃实火,迫血妄行也。治宜清心泻火。
处方:黄连6克,黄芩6克,大黄4克。
服药2剂,衄血、尿血、便血俱减;继服4剂,衄血、便血、尿血全止,精神、食欲大增,血色素7克;又服20剂,诸证全失,血色素12克。后果愈。
某医云:如此重症竟敢用黄连、黄芩、大黄,且又停用其他药物而取效,吾甚不解也?
答曰:为什么竟敢但用大黄、黄芩、黄连?大黄、黄连、黄芩者,仲景之泻心汤也。其所用者,“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证也。
心气不足,不足者何?泻心汤者何?既云心气不足,为何又用泻心之药?经过数十年的玩味,始知当心气不足而又心胃火旺者但用微量之泻火药即可效如桴鼓也。今所治者,血色素仅5克可谓之虚,然又有心胃之火炽,故但予大黄、黄连、黄芩即可取效。
2.审脉证,但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损气伤阴,其病不愈
古某,男,12岁。紫癜消退后,浮肿,蛋白尿半年,发热半月。
医诊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上呼吸道感染。先用西药久治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等治疗亦不效。且近3个月反复感冒,近半月来感冒后一直不愈。
细察其证,除尿蛋白(+++),红细胞10—15个外,并见咽干咽痛,疲乏无力,微咳无痰,身热,舌苔黄白,脉虚大弦紧而数。
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弦紧而数者,气阴俱虚,湿热内郁,风邪外客之脉也。治宜补气养阴,燥湿清热,疏散风邪。
处方:人参3克,甘草3克,黄芪5克,当归3克,麦冬3克,五味子3克,青皮3克,陈皮3克,神曲3克,黄柏3克,葛根6克,苍术3克,白术3克,升麻3克,泽泻3克。
服药4剂,发热、咽痛、乏力均解,尿常规(—)。继服肾康灵,1次2粒,1日3次,愈。
某医云:本病系过敏性紫癜性肾病,且又发热38.5℃已半月,前医又频用西药与中药清热解毒之剂不效,老师竟仅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之,吾久思不解也?
答曰:发热一症,从中医来看,既有风热者,也有风寒者;既有热毒者,也有气阴两虚者。若风寒者只可用疏风散寒,若气阴两虚者只可用补气养阴,绝对不可以清热解毒概治诸种发热也。
今脉既见虚大弦紧数,那么自然只可采用补气养阴,除湿清热,散风之法治之,故以清暑益气汤治此证也。至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病为何采用此法亦愈,因其脉证亦符合清暑益气汤证也。
本文摘自《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三)
“艾柏饮”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艾柏饮:“治鼻血不止,无论虚实,可断源流”。
“艾柏饮”方药:艾叶15g、柏子仁30g、枣皮10g、丹皮15g、生地30g、淮山药30g、白莲肉30g、泽泻15g、荷叶一大张。
每日1~2剂,每剂煎汁6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无毒副作用,无禁忌症,无论虚实证之出血皆可服用。
适应症: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出血,其他出血也可试用。服药至诸衄停止,紫癜消退为止。
体会:“艾柏饮”方药是清代鲍相璈氏将“地黄丸”去茯苓,加艾叶、柏子仁、白莲、荷叶而成。本方功能补益心肝肾,补阴以和阳而止血,不热不凉,不论虚实皆宜,为治疗血症之专剂。
案例:
彭某,男,14岁。患儿因反复鼻出血,双下肢大块紫斑九年(5岁始反复出现,合掌握手即可出现)曾就诊于沈阳军区某医院及成都军区某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前化验:血红蛋白6.8克,血小板3.4万/mm3:流血时间15分钟;凝血时间8分钟。投以“艾柏饮”治疗,每日一剂,间断性服药,历时8月之久,总共服药180剂,病已大好,诸衄停作,恢复常态。治疗停药后化验:血红蛋白13.2克;血小板15万/mm3;流凝血时间正常,年后参加人民解放军服役至今,病未再发。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1983年第4期,作者/刘继璋。
(四)抵当汤方
抵当汤方: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桃仁(去皮尖)二十个 大黄(酒洗)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于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大便难者。
《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论》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4条: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解读〗妇人经闭,服其他通经药而仍不利下者,则以抵当汤主之。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胡老治愈实热紫癜案:
李某,男性,17岁。
游泳时发现下腿有紫癜点点,继之腹痛腹泻,紫斑遍身,入道济医院,与止血针、止痛针,人渐消瘦,以至骨瘦如柴,但仍残存紫斑。大便干结,与蓖麻油,下大量血便,而腹痛止,人亦渐胖。出院后半年紫癜又复发,又入道济医院,再用蓖麻油则毫无疗效,无奈接回家拖延时日。
后请胡老诊治,查身有紫斑,少腹痛、便干、烦躁、苔黄舌紫、脉沉弦等,认为是阳阴少阳合病瘀血阻络,证属抵当汤合大柴胡汤证:水蛭6克,虻虫6克,桃仁6克,大黄10克,柴胡12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
上药服1剂,泻下大便及黑血数升,腹痛止,紫斑随之好转,身体健康,追访10年未见复发。
按:瘀血致病很是广泛,抵当汤证多为急重症,可见于黄疸发热,妇女月经不调、经闭,还多见于精神疾病:其人如狂、喜忘,为瘀血的要症,即《内经》所谓“血并于下则乱而喜忘”是也。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
但新者易攻,桃仁承气汤辈即能治之;久者难拔,势须抵当汤或丸,方可克之。由此也悟出,疯狂、癫痫等脑系病变,用祛瘀法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
张某,男,16岁。
患流行性腮腺炎,肿痛消退之翌日,光头烈日下劳作,中午鼻衄如泉,塞堵鼻腔则血从口溢,数时不止,致面色苍白,头昏欲仆。到公社医院就医,内服、外用,尽施其技,至晚鼻衄始止。
翌日晨曦,血出依旧,且发现四肢肌肤紫斑甚多,片片如花,始进城就医。化验室报告血小板4.5万/mm3,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后,纱布填充鼻腔压迫止血,口服强的松30mg,并静脉滴注强的松龙,鼻血迅速得止。然激素减量,鼻血复出,激素加量,出血又止。虑其不能根治,出院求服中药。
患者水牛背,满月脸,面部丘疹密布,色赤如朱,口咽干燥,鼻腔灼痛,善饥纳多,思饮思冷,大便不干。舌质红,中心无苔,脉象滑数。诊腹,无压痛。
观其脉症,知为邪热入营,逼血妄行。火性炎上,络脉损伤,故衄于鼻。今出血已多,阴分亏损。治当益阴抑阳,清热凉血。虽诸多症状由强的松引起,然仍需继续服用,不可骤停。
拟犀角地黄汤加减:
生地60g、赤芍10g、丹皮10g、地骨皮30g、连翘15g、银花15g、山药15g、白薇10g、石膏30g。三剂。
二诊:衄血未见,鼻腔疼痛减轻,仍口燥咽干,脉舌同前,嘱减强的松5mg ,守方五剂。
三诊:红汗久别,鼻腔疼痛不再,口咽干燥亦止,检验血小板9万/mm3,再减强的松5mg ,原方五剂。
四诊:已无自觉症状,朱疹渐淡渐少,血小板上升至ll万/mm3,再减强的松5mg ,守方续服。
患者自用药后,症状逐渐好转,血小板一直在14万mm3左右,激素停后亦未见反跳。共服药33剂,一年后随访,体健如常。
本文摘自《临证实验录》
(六)升降散
升降散,方出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全方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四味组成,是杨氏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方。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及内脏出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毛细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有虚证出血,属气不摄血、脾不统血或气血双亏。
亦有血分郁热,热迫血妄行则出血,热与血结则成瘀,故多见脉数舌红。治疗不可温补,只宜凉血化瘀,可用升降散加凉血化瘀之品。
如治:刘某,男,3岁。
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于1993年3月住某院治疗,经用激素月余,效果不佳,遂出院就诊于赵师。
初诊时血小板3万/mm3,全身散在瘀斑,双下肢尤多,有融合成片之势。伴见夜寐不安,小溲黄赤,大便干结,面色苍白而唇红且干。察其舌红起刺,诊其脉象弦滑。
遂辨为热入血分,用凉血化瘀方。
方用蝉衣、片姜黄各6g,大黄1g,小蓟、僵蚕、炒槐花、白茅根。
7剂后复诊,紫癜渐消,未出新的瘀斑,血小板升至8万/mm3。
原方继进7剂,血小板上升至15万/mm3。后依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全身瘀斑消失,血小板保持在10~26万/mm3之间,可谓临床痊愈。
按:血分郁热,热伤其血,新血不生而现血虚之象;热与血结,瘀阻脉络而致反复出血。其病本于血分郁热,热之不去,出血难止,血虚难复,故定其基本治则为凉血化瘀。
然既云凉血化瘀为治,何以皆用升降散加减?
盖用升降散者,取其疏调气机为胜。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依血,血行随气。故欲宣散血分之郁热,必先疏调气机之郁滞。
上述三者固为血分之病,然其未有不致气机失畅肝胆郁滞者,故烦躁易怒,夜寐梦多,脉来弦数,诸证显见。是以选用升降散疏调气机为先,随证加入凉血化瘀、疏利三焦、清热解毒之品,以其切中病机,而能应手取效。《内经》所谓“必先五胜,疏其血气,而令条达”,此之谓也。血病用升降散调气亦从此义。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作者/彭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