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人”宋徽宗——《宋徽宗》领读开篇词

文 / 樗栎居主人

9月,我们共读《宋徽宗》。

一提起宋徽宗,世人常常会将“艺术家皇帝”、“风流天子”、“耽于享乐,昏庸误国”,“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等诸多评价冠之于他的头上。没错,徽宗的确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亡国天子。

历史上真实的徽宗是怎样的人呢?他执政的北宋又是怎样亡国的呢?
共读之前,我先就作者的写作初衷、本书主旨和叙述结构,以及我的领读思路和方式做一个简要叙述,作为本次领读的开篇。
这部《宋徽宗》,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伊珮霞穷十数年之功著作的一部具有学术高度的人物传记,详细地叙述了宋徽宗从少年登基到亡国被俘客死异国他乡的一生。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对宋徽宗的成长背景、家庭关系、艺术爱好、宗教信仰、治国理政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目前,市面上写宋徽宗的书不少,有人物传记也有历史小说。这些书有的是从故纸堆中的寻章摘句,然后进行冗长的文学化叙述,缺乏学术眼光;有的则是杂糅野史传奇的大众小说,给人一种宫斗剧的感觉,大多引不起我的兴趣。
而选择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是好奇,一位美国人为什么会花费十多年功夫去研究一位中国古代皇帝呢?西方人又怎样理解评价宋徽宗呢?并且这本书的封面也很吸引我的目光,令我马上将这位艺术家皇帝与成就斐然的宋代文化联系在一起。
本书封面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两卷传世名画《听琴图》和《祥龙石图卷》的局部组合。

《听琴图》,一度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后经考证,为宣和画院画家作品。此图表现的是松下抚琴与听琴的情景。

画中四人,宋徽宗居中,正襟危坐,头戴黄冠,身着缁衣,作道士打扮,轻抹慢挑,略微垂首,显得沉静安宁。身后左侧有一株苍松,枝叶繁茂,树旁有稀朗的翠竹数竿。右侧立有一高脚几,上摆放一只香炉,炉内青烟袅袅。画面中另有二人身着红袍和绿袍,坐于下方倾听,态度谦卑而恭谨,一个蓝衫童子叉手侍立于旁。徽宗的正前方不远处,地上立一块如片片层云般的太湖石,玲珑剔透,石上立一只铜鼎,鼎内栽一株杏花。

《听琴图》宋赵佶(传)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上方有蔡京所题绝句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诗中用了蔡邕焦尾琴和陶渊明无弦琴两个典故,虽有恭维之嫌,但也比较符合徽宗的气质。
画面的右上方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御笔“听琴图”三字;左下角分别是,朱文钤印“御书”和宋徽宗独特的御押“天下一人”。
所谓“御押”就是皇帝的花押,也称画押,类似我们现在的个性化签名,通常是草书的形式,兴起于宋代。
宋徽宗的花押很特别,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帝王霸气,若论艺术造诣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恐无出宋徽宗之右者,“天下一人”当之无愧。然而,《孟子》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惟有德者居之。”儒家文化历来以“仁德”作为评判帝王统治的标准,若以此来论,这个“天下一人”的称号就颇具讽刺意味了。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在画面中,蔡京题诗的两侧有四方乾隆皇帝的钤印,左侧两方分别是“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右侧两方是“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
作为同样喜爱艺术,热衷收藏的乾隆皇帝,曾命人择选清宫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135人的各种书体名品,聚集良工,勒石摹刻,集成一部32册的大型书法从帖,名为《三希堂法帖》。在这部堪称书法艺术的“圣经”中,偏偏不收录带有“天下一人”御押或落款的宋徽宗作品。可知,在这位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心中,宋徽宗是何等的不堪。
《听琴图》并非宋徽宗本人所作,而《祥龙石图卷》却公认为他的真迹。
《祥龙石图卷》宋赵佶故宫博物院收藏

卷首画有一块太湖石,宛如一条蛟龙腾空,石顶端生有几株瑞草。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画左有宋徽宗瘦金体题诗——

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

署款“御制御画并书”,押署“天下一人”,钤朱文印“御书”和“宣和殿宝”。

太湖石被誉为天下奇石之首,其精美者的形貌必据“瘦、漏、皱、透、丑”五个审美条件。宋徽宗酷爱奇石异草,将其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他不惜劳民伤财从江南大量开采太湖石运至汴梁,名为“花石纲”,以建造天下奇园——艮岳,从而,爆发了方腊起义。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即公元1126年12月,第二次包围汴梁的金兵开始攻城,百十来斤的大石和无数的箭矢雨点般落进城中。数日之后,抵抗的宋军渐渐坚持不住,城中的炮弹堪堪用尽。情急之中,宋钦宗一声令下,军士们拆毁了艮岳,一块块奇石被当作炮弹抛向城外。倾注了宋徽宗无限心血,动用了无数人力建造的堪称中国古代园林瑰宝的艮岳毁于一旦,祥龙石也成为那场战役的炮灰。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汴梁,徽宗、钦宗被俘,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押解北上。从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金灭北宋后艮岳被毁,太湖石成为金人的战利品。公元1166年,金世宗完颜雍在金中都(今北京)仿艮岳修建“太宁宫”,这些太湖石便被运到这里,“太宁宫”就是如今北海公园的前身。

当我们走进堆云叠翠的北海公园时,那一块块奇石仿佛仍然在诉说着徽宗时代的风雅繁荣与亡国之恨。在众多的艮岳石中,有一块“昆仑石”别具意味。

这块大石的正面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笔,背后还镌刻着他的一首诗:

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纵目兴无穷。
北凭太液平铺镜,南接金鳌侧饮虹。
冬已半时梅馥馥,春将回处日融融。
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

北海公园昆仑石(艮岳石)
一个亡国之君,一位盛世之主,就这样穿越时空在这块大石上相遇了,我们又该怎样评论那场盛世繁华与千古兴亡呢?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打开这部《宋徽宗》后,在“中文版序”和“前言”中,我似乎找到了选择本书的理由。
这部书视角独特,叙事结构新颖,作者不太倾向于用宋徽宗的缺点来解释北宋的灭亡”,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尽量将宋徽宗还原到历史语境中,以重塑其形象,努力“从徽宗的角度来观察他的世界,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旨在解释,而非开脱或谴责”
这个出发点有一个好处,既可以防止我们仅从道德出发,将问题简单倾向化,让我们看到长久以来被“春秋笔法”的道德指责所掩盖下的宋徽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人”更加丰满真实的一面。这就是我选择本书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我的兴趣点和作者的写作初衷不谋而合——“当时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作为艺术家、艺术赞助人和艺术收藏家的宋徽宗”
作为一位天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的身上有许多标签。这些标签不仅是他特定的形象,更是他所处的时代的烙印——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巅峰,被众多中外学者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黄金时代的宋朝。
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创建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算起至满清灭亡,两千余年中,宋朝立国之久仅次于汉朝,享国达319年。不过,从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基本格局来看,严格说,宋朝并不是“大一统”王朝,其疆域很小,北宋时期尚且还能占据中原故地,到了南宋时期只能偏安江南了,所以,历来有“弱宋”之称。
然而,正是这个所谓的“弱宋”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无论在制度、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著名学者薮内清曾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教经典,还有历史书、诗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可以说,自古以来没有像北宋皇帝那样重视医学的。……总之,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相比。”
因此,我试图通过这本书,从徽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找到历史的联系,去探寻风雅无限的大宋王朝。
鉴于本书是一本“用英文写给西方读者”的书,作者着力从徽宗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其叙述便于“微观化”,而对于宏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不足,故而,在本次领读中,我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艺术、建筑、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予以补充,通过各大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大多数为书中没有的),构建与徽宗时代的联系,去追寻徽宗的足迹和北宋的身影。
希望我们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透过徽宗的眼睛去观察他的统治,这样做有一个优势,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人,一个有着喜好与厌恶、天赋与兴趣、盲区与弱点的人。同样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变化。我试着写出,徽宗的性格并非在十七岁登上皇位时就一成不变,而是被丰富的经历所塑造。我思考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世人如何看待徽宗,以此去理解徽宗的选择。
明天请大家随我走进风雅繁华的北宋王朝,走进“天下一人”宋徽宗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