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点大黄,疗效大不同

华医世界

图*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老先生

赵绍琴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学专家,他出身三代御医之家,博采众家之长,行医60余载,最重临床实践。

赵老临证处方药少而精,疗效显著,此皆源于其对药物性味之透彻分析、精当把握和灵活运用。

他曾说:“治病用药除须参考文献记载外,还须结合实际经验”。

今天,小师妹将赵绍琴老先生对大黄的临床应用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大黄的功效与应用

1.攻下

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攻下热结,荡涤宿食,推陈致新。

赵教授临证常用于喑哑、胃脘痛、噎膈、呕吐、腹痛、痢疾、便秘、肠痈、黄疸、消渴、不寐、狂证、郁证、厥证、痿证等各种内科疾病,及气、营、血分温热,上、中、下焦湿热等各类温病,

凡阳明腑实、胃肠滞热或积滞蕴久化热生火,尤见大便秘结者,皆可入大黄清腑热,祛积滞,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赵教授使用大黄攻下通便时,常以芒硝、瓜蒌、芦荟等配合使用。

芒硝泻火通便、软坚润燥,尤其用于肠胃燥热较重,大便失润所成之燥结,因大黄攻下之力虽强,却无软坚之功,此时须入芒硝,才可发挥大黄通便之效。

全瓜蒌清热化痰、润肠通便,瓜蒌仁润肠之力更专,与大黄相配主要用于热壅上焦所致之大便干结,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芦荟泻下清肝,配合大黄用于肝胆火热所致之便干。

若滞热郁于胃肠,症见脘腹胀痛,大便失常,或便干不通,或下痢泄泻,可将焦三仙、(焦)槟榔、鸡内金、枳实等消积导滞药与大黄配合使用,积滞祛则诸症除。

若滞热尚轻或患者体质稍弱,大黄用量宜小,或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含大黄成分的消导类成药替代。

此《黄帝内经》所谓“通因通用”之法。

如治患者某,男,50岁,冬令反温,心烦懊恼,咽干眠差,加之连日过食酒肉辛辣,病发即入阳明,发热头晕,时有憎寒,面红目赤,咽红肿痛,舌疮唇裂,口干渴喜冷饮,便干溲赤,两脉滑数有力,舌红且干,苔黄根厚浮黑。

本病为西医之重感冒,中医之冬温,乃阳明挟滞之温病,内有积滞蕴热,外合温热邪气,积滞不除,则阳明蕴热更甚。

故治以炒栀子、淡豆豉等凉膈泄热,兼以生大黄、芒硝各1.5g微泻胃腑,

一剂则大便通畅,热退症减。

2.清热

大黄味苦泄火,性寒清热。
赵教授临证常用于治疗温邪化热,上犯清窍,头痛眩晕;

痰火郁热,内扰心神,中风阳闭,神昏癫狂;

肺胃火炽,鼻疮唇肿,牙痛口糜;

痰热壅肺,咳喘肺痈;

肝热风火上扰,目赤肿痛;

肝胆火郁,情志抑郁,惊悸,遗精;

湿热蕴郁,痢疾泄泻,便血五淋,黄疸臌胀;

热迫阳络,衄血、咳血、吐血、咯血、溺血等,无论无形之火热或有形之湿热、痰热、血热,外感温邪或内风化热、脏腑郁热,证属实火蕴热,均可酌情使用。

大黄苦降,清热泄火,开火热下行之路,走而不守,故上扰之火热,中阻之郁热,下注之湿热,弥漫三焦之邪热,聚结之瘀热、痰热,均可选用大黄导邪热由大便而出。

如治患者某,女,31岁,呕吐1年以上,几乎每日必作,食入即吐,甚则呕吐黄苦水液,伴胃不思纳,心烦急躁,夜寐不安,舌红苔白且干,脉象弦细而数,按之无力,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王冰云:“食入即吐,是有火也”。其心烦急躁、舌红苔干脉数,即为火热内郁之明证。

故用和胃降逆泄热之法,初诊未用大黄,仅略收小效。

遂于二诊时加入大黄2g,导郁热下行,服3剂,呕恶明显减轻,寐安纳增。

三诊以前法进退,仍用2g大黄,7剂后呕吐全止。

后以香砂六君善后。

3.解毒

赵教授认为,凡湿热蕴毒,深入血分,发为疮疖;

肝胆火盛,耳中流脓;

郁火内蕴,内脏生痈;

及一切血分郁热,皮肤疮疡,都可用以泻火解毒。

无论内痈或外疡,皆因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生肿痛,

若进一步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则为脓肿,表现为热毒、火毒,病位在气分,亦可深入血分。

而大黄走气分兼入血分,泻火解毒,且活血凉血,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如其治疗风温时毒侵袭卫、气所致的大头瘟或痄腮,内服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外用如意金黄散(大黄为主要成分之一)散热消肿;

若热郁不开,便秘口臭,舌苔老黄垢厚,于内服方中加大黄,开郁清热,泻下热毒;

若腮肿经久不消,改以咸寒破结,辛香通络,佐以化瘀为法,方中亦用大黄,取其通行气血之性,破结通络,解毒消肿。

曾治患者某,女,24岁,患急性颌下淋巴结炎,就诊时发热9天不退,仍觉恶寒,面色暗黄,颌下包块,大如鸡卵,质地坚硬,按之疼痛,皮肤如常,咽喉红肿而痛,大便秘结,舌红苔白根腻,脉沉弦数,按之有力。

病属温毒,乃感受时邪毒气,证属火郁三焦,气血壅滞。

以升降散加减,方中用大黄6g,通行气血,泻火解毒,仅3剂即热退身凉,痛止肿消,颌下肿物缩如枣核大小。

4.通瘀

大黄善行走而入血分,赵教授特别强调大黄活血通瘀的作用,尝言:“大黄既能通便,又为活血化瘀之品,人每畏其峻猛而束之高阁,当用而不用,惜哉”。

临证用于血瘀络脉而属实痛之胸痹、胁痛、腰痛等,可使痛随利减;用于血热内郁之痈肿疮疡、下焦蓄血、营血分证,或湿热伤血之痢疾、黄疸、湿热痿痹等,可泄热与逐瘀并举;

用于久病入络,正虚血瘀之噎膈、虚劳、重症疳积等病证,可寓补于攻,祛瘀生新。

如治患者某,女,47岁,常发头痛,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经前加剧,癸事色深成块,心烦急躁,便干溲黄,舌红且干,脉弦滑数,证属血分瘀热,肝阳上亢。

方中用大黄1g配合益母草、赤芍、炒山栀子、柴胡、生地黄等凉血化瘀、疏肝养阴,

服7剂,头痛即显著减轻。

纵观全方,竟无一味治疗头疼之药。

随着血分瘀热的解除,月经复常,头痛自然不发。

大黄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1.生大黄

生大黄作用峻烈,泻下作用较强,其性凶猛,非体壮病实不可轻投,赵教授的经验是:“用生大黄末一分(吞服),相当于熟军一钱(入煎)之功”。入汤剂时应后下,若欲用其攻下,切不可久煎。

临床上,赵教授多将生大黄研粉使用,一般用量0.2-3g,冲服。

生大黄还可外用,将生大黄加水或醋磨汁涂抹患处,或用大黄粉外敷,可治蕴热肿毒、皮肤痒疮、水火烫伤。

2.熟大黄

凡处方中不注明生熟者,每指熟大黄而言,熟大黄和熟大黄粉是赵教授用得最多的大黄炮制品。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或消除腹痛等大黄副反应,并能通行上下,出入气血,更好发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

熟大黄研粉入药,“取其散者散也,有缓散之性”。

熟大黄的用量视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而定。

赵教授认为,虽然经酒熟之后大黄的峻烈之性减轻,仍不可掉以轻心,其用量最多不超10g,若用于久病体弱之人,“其量不可超过数分”,可将大黄粉,单独装入胶囊吞服,或将整首方子配制成散剂,每早服用或饭前服用,以达寓补于攻之效。

3.酒大黄

酒大黄一借黄酒之升散走窜,增强大黄活血功能,且引药性上行,泄上焦之热,二以黄酒之辛热,缓和大黄之苦寒及泻下作用。

赵教授常用于上焦湿热,见大便不通,苔黄垢厚之证,一般用量3-6g。

赵教授治湿热病,最忌过用寒凉,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畅,导致湿邪郁遏凝涩,深伏体内,其病难解。

酒大黄,既能通腑泄火,导湿热外出,又不致过于寒凉,阻遏气机,可避免寒凉凝涩之弊。

4.醋大黄

米醋性味酸苦温,功擅散瘀消积,大黄经醋制之后,泻下之力减弱,消积化瘀之力增强,故临床上一般用于癥瘕瘀积的治疗。

而赵教授则另辟蹊径,从米醋味酸收敛之性着眼。

因醋大黄将大黄之凉血通瘀与米醋之酸敛下降相结合,既清气又降气,故常用其治疗火盛气逆,迫血上溢之衄血、吐血、咳血等出血证。

赵教授认为因酸能入肝,故醋大黄最宜用于肝胆郁热,肝火上扰而致病者,如肝热化火、迫于血分之鼻衄,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吐血等。

不仅肺胃火炽、肝胆郁热等实热证可用,阴分不足之虚火上炎,见大便干结者,亦可用之,但应减量。

实火者,醋大黄可用至6g,虚火者,则减至1-2g。

5.大黄炭

大黄炒炭后,基本无泻下作用,而显示出凉血、化瘀、止血之功,临床一般用于血热血瘀出血之证。

赵教授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大黄炭作化滞药使用。治疗湿热挟滞或胃肠滞热,症见舌苔垢厚、黄厚或黄腻垢厚时,可用大黄炭3-6g入汤剂,用量不宜过重,“重则攻伐过度,反而伤脾”,用大黄时,皆应循此理。

赵绍琴教授不拘于大黄作为泻下药的基本应用,注重对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属性的深入研究,既强调药证相应,断然运用,又谨守剂量,顾护正气。

其对大黄的应用范围广泛,用法灵活多变,实可谓巧用大黄、善用大黄而活用大黄矣。

看完今天的文章,您是否对大黄的应用有了另一番思考呢?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处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