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6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前两天,看了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的一段采访:
说起自己参加过的一次研讨会,格非教授说,在会上大家提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父母,才是最好的?
这些来自各个国家顶尖的医生、心理学家、作家以及学者,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们一致认为:6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60分的父母”指的是,既不对孩子不管不问,对孩子关注度也不超过60%的父母。
而60分父母,不焦虑、不慌张、不束缚、不拿撒手不管当静待花开,既能最大限度让孩子把个性发展地完美,也不会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年。
格非说:“人生有一个秘密,成人到了50岁才知道,那就是——人一生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做小孩子时,过去了就没有了。
可孩子不知道,所以,当我们成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孩子迅速满足社会的规范、要求,急迫地把孩子变成大人时,是非常残酷的。”
确实,年少不知愁滋味,回忆总像自带滤镜,童年的一切,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美好的时光。童年还决定了一个孩子个性品质的养成,这也直接关系孩子以后的生活方向和幸福指数。
最早提出“60分父母”的英国心理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
“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在费尽心力照顾孩子时,不但婚姻和自我成就不翼而飞,孩子也变得要求更多、更不易满足。”
而60分的父母,无论是培养孩子,还是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又或是塑造好的亲子关系,都是一个刚刚好的状态。
图片来源:电视剧《春夜》
60分父母,更易养出高分孩子
网上曾有一个提问:有一对追求完美主义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有网友回答说: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觉压力特别大,不能让自己出现任何差错,做什么事都要达到父母完美的要求。
只要犯一点小错,再多的弥补也永远有污点在。
不敢去做需要负责任的尝试,永远、永远都满足不了他们的标准。追求完美主义的父母,堪称100分父母,他们对孩子的管教面面俱到,要求也更严格。可,从这样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很多都“不及格”。
大家熟知的12年不回家过春节的北大状元王猛(化名),他的父母,对他可谓百分百关注,连小时候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都听妈妈的。
可他动手能力差、社交能力弱,虽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大学生活并不顺利,他因不会剥鸡蛋被亲戚们取笑,因为不会处理师生关系而苦恼。
王猛直言,自己“内向,敏感,不善交际”,后来还患上了创伤性应激障碍。
王猛当年的控诉信
100分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关爱和过盛的期待,很容易让孩子在“精神上”成长不起来。纠其原因,是他们不相信,孩子有一定“自我纠错、自我修正”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提出一个概念“儿童的皈依”——正常的孩子,由于心智成熟,他们是能够控制自我并平静生活的,他们不愿意无所事事,他们更愿意有秩序地进行工作。
而儿童的皈依,几乎都源于他们全神贯注地开始一项有趣的工作。孩子的成长,就是由一件件全神贯注的事连接起来的。生物的本能,会驱使孩子去适应社会,努力做一个“正常上进”的人。
父母过多的干预,反而会让孩子变得“不正常”。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因为父母做得太过完美,反而对孩子是一种伤害。60分的父母,对孩子而言,才足够幸运。
父母不亏欠自己,孩子才敢幸福
人到中年,我们都会感觉到某种程度上的“吃力”。无论经济还是精力,百分百倾向孩子后,自己就一定要做出适当的让步。可父母对孩子“倾其所有”的付出,并不会让孩子感觉幸福。
在《奇葩说》节目里,黄执中曾讲起了一个《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告诉孩子,我从来没喜欢吃过鱼头。
黄执中说:“小时候听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个妈妈好伟大,可长大后,我却觉得那个儿子好难啊,因为他要因为妈妈做出的牺牲,背负一辈子的内疚。”
反哺之情,其实一直都在,从孩子有了独立意识的那一刻起,反哺之情就萌芽了。孩子总背负着父母对自己的牺牲和过度付出,他们会有压力,他们并不会好过。就像黄执中所说:“自我牺牲感,是亲密关系的杀手,因为内疚是兑现委屈感的最好方式。”
在这点上,我觉得日本作家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里的阿嬷,做的就特别好。当年,因为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岛田洋七的父亲去世,他母亲无力抚养他,就把他送给乡下的外婆抚养。
可8岁的岛田洋七到外婆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受到隆重的接待,反而是外婆教他怎么做早餐。因为外婆每天早晨4点钟就要起床去工作,早餐就要岛田洋七自己做。
图片来源: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
面对远来的外孙,外婆很欢迎,也很开心,可她没有过度牺牲自己再早起给孩子做早餐,而是先训练孩子煮简单饭食。
图片来源: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
就这样,岛田洋七自己煮早饭到初三毕业。没有外婆全方位的服务,岛田洋七并没有感觉辛苦,他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对外婆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敬佩不已。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全方位的服务和牺牲,而是精神榜样的指引。我们并不是不提倡对孩子付出,而是希望父母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留一份爱给自己。
因为当孩子看到父母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时,他们也会习得这种能力。
爱,不是牺牲,更不是过度奉献。父母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精力,留一点爱给自己,不但给了孩子一面生活的镜子,还能让孩子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安心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孩子该管的时候管,不该管的时候要放手
记得《圆桌派》有一期,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有些家长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
李玫瑾老师认为,孩子6岁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而孩子12岁后,父母的话语就没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
孩子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可以试着放手呢?
总结起来就是:孩子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和社会、给父母造成实质性困扰的行为,父母都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而那些很少涉及原则性的问题,父母没必要那么焦虑,也不用太紧张,把试错和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在管教的方式上,父母也要懂得留白。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完美陌生人》。
电影里有个女孩,在交到男朋友后,就在包里装了避孕套,她已经做好了和男友过夜的准备。
女孩妈妈发现后,非常生气,妈妈不允许女孩出门,可她没能拦住女儿。同样气愤的女孩,打算留在男朋友那过夜,但她给爸爸打了个电话。爸爸没有直接告诉女孩怎么做,他只说:“不要仅仅因为生气,或因为和朋友有谈资,就去男朋友那里过夜。”
“这是个重大的时刻,你之后一生都要铭记,如果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能让你笑,那你就去做;如果不是很确定,那就算了,因为你还有大把时间。”
女孩听了爸爸的话,考虑再三,拒绝了男友留她过夜的邀请。而女孩的避孕套,其实是爸爸给她的。教育孩子,适当留白,反而容易让孩子自省和反思。
因为,过于充实的教育方式,反而堵塞了孩子自省、回味的空间。有一些留白,才能让孩子容易恢复能量,在无形中真正成长。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说:
不要期望成为“完美”父母,因为一旦情况偏离了完美,父母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恼火、负疚等情绪,这样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第一次做父母,我们难免惶恐、慌张,生怕自己不能尽职尽责。可事实上,教育孩子,并不需要做100分的父母,尽心尽力,做60分父母,足矣。
只要家长足够信任,亲子关系就能足够好,教育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功课。希望今天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如果您也认可今天文中的观点,就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