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的金融圈2020年底总结(四)

(十八)关于炫富

听来个段子。前阶段,某券商因为高薪酬的事情引起圈内热议。最近不是出事多嘛,监管和某券商组队去摸底。高铁上,监管的领导掏出电脑,佝着腰码字写报告。某券商的兄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买哪里的别墅。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某券商因为业务开展不审慎被按在了地上摩擦。

市场公开透明,高风险高收益,低节操高薪酬,闷声发财啊兄弟们。

(十九)关于展业

最近和某地市领导吃了顿饭,一吹牛没收住,聊出了好几个大项目。饭后开始聊具体落地的细节,和平台公司的总经理对接。总经理恰好也是认识很多年的大哥。

大哥语重心长的和我说:

如果我不认识你,你来做融资也就做了。可是我认识你啊,万一到时候还不上,你让我怎么跟你交代?

机智如我,立马听出了潜台词:

是你自己往坑里跳的,只要你说句不忘初心,九死无悔的话,

你敢放,我就敢要。你敢跳,我就敢埋。

看了看自己的小身板,装逼的话在嘴里转了好几圈,最后也没说出口。

(二十)关于消费金融

最近网络上有个段子:

2%的人占据着98%的财富是典型的当铺思维。现在是让2%的人占据着120%的财富,然后,剩下的98%的人负债20%。

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某专做二手车的消费金融公司找到我,问能否合作一把,月流水有十几个亿,给优先级的年化高达18%。

怎么都想不明白,二手车业务本身是中介撮合,就像房屋中介一样,市场竞争很大,供需双方可选择的交易媒介也很多,微利就不错了,怎么会暴利呢?不符合逻辑。看不懂就不碰。

最近想明白了,原来不管是二手车还是二手机还是二手XX,能有暴利的,全都是把“二手XX”当成了一个套贷的工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消费品,消费功能远远小于套贷功能。套贷嘛,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太坏了,基于消费场景的消费,结局都是骗贷款。

(二十一)关于年底冲存款

某信托公司新发了产品,期限30天,参考年化收益率7%。

资金投向是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交易所及银行间市场债券以及固定收益类产品等;不得直接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QDII产品以及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如果给投资人的是年化7%,那么总成本到8%了。读者交流群里的观点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这是年底冲存款。

可是,冲存款不是银行的事情吗?和信托什么关系?就算是套信托通道去冲存款,是多么高风险臭声誉的小银行,羞羞答答的躲在后面,支付着年化8%的高成本,批着信托马甲去揽储?

莫非,信托是赌,这家小银行在1个月内不会暴雷?就算不爆雷,1个月后,小银行拿啥来还呢?还是要把1个月的产品永续滚动下去?背后有啥见不得光的交易呢?嘿嘿嘿。

第二类,是信托在年底冲自融。

也就是川信TOT的路子。倒几次账,把钱挪出来自用,不然资金池就要爆了。

不管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都不是啥好征兆。希望我想偏了,你懂的。

故事不缺,你有酒嘛?点赞和在看,不要错过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