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弱,是我们父母给予的,从一个萌娃一天的超详细记录说起
自从我们做了父母之后,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万分警惕起来。
那个抱在怀里柔柔弱弱的宝宝,真的有一天能自己长大,甚至离开我们吗?
在怀疑之中,那个孩子,就已经一天天的成长起来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甚至都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也许只是一个瞬间,就长大了。
比如,要上幼儿园的时候。
对于3岁的姌姌来说,也是如此。
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她听说自己很快要上幼儿园了,不能再和妈妈每天腻在一起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不想去上幼儿园!
我就想跟妈妈在一起!
每每想到这个,姌姌就会大哭,她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一定是找妈妈。
没有妈妈在的世界,那随时就要崩塌的。
被妈妈抱着,她才会感到安心,那是熟悉的怀抱。
妈妈走到哪里,姌姌就会跟到哪里,要喝牛奶时,也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
对上幼儿园,姌姌是十分抵触的,带着这样的情绪,晚上等姌姌哭闹完哄睡着后,妈妈趁夜给女儿缝了个小荷包,里面是一家人的合影照片,她希望,姌姌想爸爸妈妈时,能随时看到。
第二天,是入园的日子,妈妈牵着姌姌的小手往幼儿园走,一路上都十分紧张。
万一,姌姌不愿意入园,该怎么办呢?
到了门口,已经有很多先到的小朋友和妈妈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正当妈妈焦虑不已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只见姌姌跟妈妈说了一声“拜拜”,就头也不回的跟着老师走了。
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妈妈还没开心起来,又想起一整天看不到姌姌,反而落下泪来,她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守在幼儿园的门口,看着别家的孩子入园,同时也在等待着什么。
入园后的姌姌,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很多小伙伴,看起来很快适应了入园的感觉。
接下来户外活动,姌姌学得认真又投入,完全没意识到围墙外在偷看的妈妈。
妈妈更失落了:
“说出来可能有点自私,我当时是真的期待,她能哭着出来找我说,妈妈我想你了,我不想上幼儿园了,然后我就接她回家。”
抱着复杂的情绪,妈妈在门外一直守候到了中午,确定姌姌不再可能哭着找妈妈时,妈妈终于回家了。
整个下午,家里都是很安静很安静,爸爸上班,女儿入园,妈妈一个人在家坐着,突然闲下来后,不知道该干嘛,要做什么,不自觉的,她打开手机相册,一张张看起了姌姌从小到大的照片。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5点,幼儿园放学了,妈妈抱起姌姌,一边往家走,一边问她,姌姌哭了吗?
姌姌开心的说没有,她说,我喜欢上幼儿园,明天还要来。
入学的这第一天,他第一次一整天离开妈妈,自己吃饭,自己睡觉,第一次与一群小朋友一起上课,有了老师。
妈妈不禁感叹,一直担心女儿太过于依赖自己,不能独立的成长,谁知道,这是一种错觉。
仔细思考,反而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更多,更需要独立的,是自己啊!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的那样: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也许你会说孩子考上名校,或者赚了大钱。但我要说,教育成功的标志,一定是孩子有健康幸福和独立的自我。
每一次成长,都让父母的失落多了几分:
他第一次学会走路,就不再需要你的搀扶与帮助;
他第一次开口说话,急切地想说着想说的话,你最好做个好听众;
他第一次入园,原以为会哭,结果你失望地发现,他已经喜欢上了那里。
他第一次上学,背着书包要写作业要考试,你要辅导陪写作业,但是,很快他也会不需要你。
无数的第一次,每次都会把他推得离你远一点。
你和他,距离越来越远,因为他越来越大。
一棵枝繁叶茂的小树,会需要更多的阳光、空间与空间。
这就是成长!伴随着的,是独立。
而独立,往往也伴随着“叛逆”。正如埃里克森所说,2-4岁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自主的探索。
以叛逆为动力,孩子会很快学会很多事情。
一位妈妈拿着奶瓶喂宝宝,2、3岁大的娃偏不配合偏要自己抓来喝,妈妈却偏要喂,几次下来,看来娃这么执拗,妈妈气得要打娃。
这样的执拗,反而是妈妈的错,她觉得孩子“叛逆”、“一根筋”,却不想想,那是娃到了这个阶段,需要自主完全一些事情,给他机会,几次下来就会自己喝牛奶。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往往给孩子贴上“叛逆”、“执拗”的标签,实际上,放手让孩子尝试,就是独立的开始。
孩子为什么会弱,往往是我们总是告诉孩子,这不能碰那不能做,没有尝试的机会,孩子自然会变弱了。
让孩子享受独立带来的快乐,是成长的必须。
著名儿童专家蒙特梭利曾说: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会系鞋带、自己穿脱衣的孩子,都会将他的快乐和成就感写在脸上。
美国心理学家对1500位儿童长期观察后发现,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往往30年后会取得更好的成就,那就是不屈的毅力,很强的独立性,和高度自律。
3岁前后的孩子,会特别在意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他们痴迷于“我”和别人的不同,享受说“不”带来的快乐。
此时,我们可千万不要说孩子不乖、不懂事不听话,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成长规律在发挥作用,也在推动着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更有自信与自我意识。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习得性无助”。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于是我们放手让孩子完成一些事情,但如果这样的事情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会因为多次受挫,最后放弃努力并且认为自己做不到,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妈妈要求孩子自己穿运动鞋,但他从来没有穿过,多次失败后,孩子向孩子求援,但我们却以培养独立性为由,拒绝帮助孩子,这导致最后孩子一旦自己穿运动鞋就哭闹。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一是示范如何穿,二是鼓励孩子尝试,三则不怕犯错,逐步引导孩子实践。
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我们应该开心的意识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推动,成长的机会又到了,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的自我,就从这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你也是这么做的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