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
.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
.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
*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其中经
“十四经穴”;冲、
*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
名称。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
。其中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即称手太阴肺经;行
(见表1-1)也是以这个原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除与体内的脏腑相属络外,还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络关
(见表1-2)
表1—2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属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喉咙
属大肠,络肺 入下齿中,夹口、鼻
属胃,络脾 起于鼻,人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夹咽,系目
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 循喉咙,夹舌本
入肺中,络心
属心包,络三焦
属三焦,络心包 系后耳,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属胆,络肝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1)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
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见表1-3)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总称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
,但与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即
别道奇行”的经脉。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其主要的功能是:(l)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
,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
(表1-4)如下:
表1-4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阳脉之海”
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
冲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
”
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 或“血海”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 调节六阴经经气
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足尉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 调节六阳经经气
合于督脉
阴骄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阳骄脉会合 调节
,司眼睑开合
阳骄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十五络脉的功能:(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2)躯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它们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正经别出(谓之离),经过躯干深
(谓之入),再浅出体表上行至头、项(谓之出),在头项部,阳经
(谓之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
“六合”。其中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
(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席弘赋》),太溪、太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1)十二经筋均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2)其
(3)经筋有刚柔之分,刚筋(阳筋)以手足三阳经经筋
(面),
(头);柔筋(阴筋)以手足三阴经经筋为主,均
(腹),手三阴经
(胸)。(4)经筋除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其循
十二经筋的功能主要是约束骨骼,以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正如
?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皮部论》所说: “欲知皮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当机体
?皮部论》所说: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反
(七星针、梅花
)、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在认识了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
一、标本与根结
(一)标本的含义及内容
“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为树梢,在上部,对人身
“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十二
“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现依据《灵枢?卫气》记载的十二经标本部
(表1-5)如下:
十二经标本表
相应腧穴 十二经脉 部位 相应腧穴
5寸中 跗阳 足太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窍阴 足少阳 窗笼(耳)之前 听会
厉兑 足阳明 颊下,夹颃颡 人迎
3寸中 交信、复溜 足少阴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5寸所 中封 足厥阴 背俞 肝俞
4寸中 三阴交 足太阴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养老 手太阳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2寸 中渚 手少阳 目后上角、目外眦 丝竹空
曲池 手阳明 颜下合钳上 迎香
太渊 手太阴 腋内动脉 中府
神门 手少阴 背俞 心俞
2寸 内关 手厥阴 腋下3寸 天池
(二)根结的含义及内容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脉的“根”部就是各经
“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脉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十二
“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这就是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强调的
四根、三结”。有关经脉根结分布如下表(表1—6):
(表1——6) 足六经根结表
经脉 根(井穴) 结
太阳 至阴 命门(目)
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
少阳 窍阴 窗笼(耳)
太阴 隐白 太仓(胃)
少阴 涌泉 廉泉
厥阴 大敦 玉英、膻中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 “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有
本”意,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有“标”意,部位在上,
“根之上有本”, “结之上有标”,说明
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
“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流注运行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集中与扩散情况,强调四肢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经验和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
”《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胸、腹、头、胫部是经脉
因十二经脉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灵枢?卫气》说“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于膺
”,即胸气之街是在膺与背俞
心俞、肺俞等),腹之气街是在冲脉和背俞(肝、脾、肾)。下肢经脉的经气多汇集在少腹
(气冲)部位,故说“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即气冲、承山、踝上以下为胫气之街。
气街部位多为“结”与“标”的部位。基于这一理论,针灸临床中可取头身腧穴治疗局
《肘后歌》有“腿脚
”的经验总结, 《千金要方》中有用神庭(头部腧穴)治疗下肢瘫痪的记载等,
(气街)而实现的。
《灵枢?海论》指出:“人亦有四海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大杼,下出
”所以,可据此并结合中医有关论述归纳“四海”部位及其功能意
脑为髓海,在头部,为神气的本源,是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膻中为气海,在胸部,为宗气所聚之处,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即“贯心脉而行
”)。
胃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是营气、卫气生化之源,即气血化生之处。
冲脉为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冲脉总领十二经气血之要冲,故冲脉为血海。又因冲脉
“脐下,肾间动气者”,为十二经之根本,是原气生发的本源,
四海之宗气、营气、卫气、原气共同构成人身的真气(正气),也即真元之气。真气行
“经气”或称“脉气”。所以,四海的理论又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
?海论》指出,当四海有余或不足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候,如“气海有余者,气满胸
”等。这时就要取四海中相应的腧穴,调其虚实而治疗,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
“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
?本藏》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
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
”、“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
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气变动失常:往往循经厥逆而上可出现各种“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
”、“踝厥”、骭厥”、“阳厥”、“骨厥”等,主要由于经络气机失常或经气变动失于常度所
经气衰竭:当十二经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也会呈现衰竭,例如《灵枢?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二)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使人体内外沟通、表里通达,在正虚邪犯的情
?缪刺论》说:“夫邪之客
”这就明确揭示了外邪侵犯人体时沿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的传
又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所以它又成为脏腑器官病变互相影响的传变渠
此外,由于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与脏腑官窍络属的特点和沟通内外、联络表里的作用,
?
一)说明病理变化
.说明病邪传注途径和疾病发展规律。前已述及,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外感病的病邪
?百病始生》说:“是
……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
……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2.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所以其
3.阐明体表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临床中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可在有关
(二)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系统各部的循行分布各有分野,脏腑官窍络属各有差异,所以,可根据体表病
“明部定经”。例如头痛的
“抵少腹”、 “布胁肋”,
(三)指导针灸治疗
《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
”这说明临床上的一切病候,无不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因此,中医
1.指导循经取穴:通常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官窍属络关系,根据“经脉所通,
”的理论来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的。例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就是循经取穴的实例。
2,皮部取穴: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密切联系,所以对脏腑经络疾病也可用皮肤针或
3.刺络治疗:《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据此,凡经络瘀滞,火
4.经筋治疗:经筋疾病多表现为拘挛、强直、抽搐、弛缓等症状,可取局部痛点或阿
“以痛为腧”的治法。
5.按时取穴:经络气血的循行流注与时间有密切相关,因而有各种时间针法的创立。
.掌握腧穴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以及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治疗作用的意义及实际应用。
.掌握特定穴的意义和分类及其分布特点。
.掌握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和命名原则。
.了解十四经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与“输?,
“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
?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
”《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因此,古代文献中对腧穴有“砭灸
”、“节”、“会”、“骨孔”、“气穴”、“孔穴”等不同称谓,俗称“穴位”。“腧”,从肉旁,
“输”字。
腧穴既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门户,又通过经脉通道与脏腑之气相通。所以脏腑经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总结积累的过
?
(一)“以痛为腧”阶段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身体某部位发生病痛时常会本能地用手按摩以减轻疼痛,进一
(砭石之前身)刺割以排脓、出血而收治愈之功。但是,这些最初期的“砭刺”、“叩击”、
”、 “针刺”和“火灸”等治疗行为都是在病痛所在部位施行的。这就是后世所说的
以痛为腧”的时期。这个时期“针灸”施术的位点只以“痛??为依据,并无固定的部位和
(二)定名、定位阶段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体表施行“砭灸”治疗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认识不
“位点”被肯定下来,形成
“砭灸处”,随着“砭灸处”的增多,乃有了命名的分化。这便是腧穴学发展的第
(三)定名、定位、归经和系统分类阶段
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功效认识的积累和不断深入,古代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腧穴不单是体
在《内经》中已奠定了腧穴归经的理论基础,全书论及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160
《针灸甲乙经》中论及的经穴已达到349穴(单穴49个,双穴300个),
*作及其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归纳,对腧穴学理论与实践的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所载经穴已达354穴(单穴51个,
303个)。元代《十四经发挥》中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各经经穴按循行顺序排
“十四经穴”。明代《针灸大成》中所载经穴为359个,并列辨证取穴之范例,充实
361个。
至于各发展时期还有许多未归经的经验有效穴,或因其取法奇特,或位置特殊无从归
“十四经穴”已成定局而后发现之新穴未便归经等,即形成了奇穴。还有最初阶段
“以痛为腧”的治疗方法,因其实用价值而被保留,并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记
“阿是之法”。用压痛敏感点定出的穴位,既无固定位置,也难命名,乃统称为“阿是
”,也有称其为“不定穴”、“天应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临床应用范围
“新穴”和“微针刺治疗系统”的发现与形成,从而大大增加了针
一)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
(二)奇穴:是指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也包括近代发现并被
)。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归经。它们的主治范围比较单
(三)阿是穴:又称“不定穴”(《玉龙歌》)、“天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等。
“以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法”,由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 “气穴所发,
”《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主要是根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骨、完骨、大椎、耳门、耳尖、乳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据腧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征及其对某种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而命名。例如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天体(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溪、谷、沟、泽、
)的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例如
(四)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结合腧穴所在部位形态特征或作用特点,采用相应的动植物形象比喻而命名。如
(五)借用建筑物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征或其作用特点,借用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为其命名。如天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疗作用的某些特征,结合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脏象、经络、气血
(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腧穴的
腧穴虽然位于体表的不同部位,但是由于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渗灌到这些位点,因而它
(皮肤电位、皮肤电阻、皮肤温度及皮
pH值)的异常变化。因此,有可能将对某些腧穴的异常反应的检测,作为协助诊断疾病
这是通过对穴位的触摸、循按或点压等手法结合病人的反应和陈述,寻找穴位局部的压
?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
”这说明古人早就发现,
(如背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下合穴、五输穴等)均有
1—2寸的位点
即后来被列为奇穴的阑尾穴)或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找到压痛反应点。此外,还可以在有
这是利用各种测量仪器或测试方法,通过对有关的各种特定穴或耳穴生物物理学特性的
1.采用电阻抗测定法探测体表原穴、募穴等相应的特定穴或耳穴阻抗值的异常变化,
2,测量十二经井穴的知热感度(也称赤羽氏指数)以判断人体经络气血失衡状况。
3.其他方法还有冷光测量、辐射场摄影等,尚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另外,还应当考虑到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的病变并非绝对孤立,而是互相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
“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和补虚泻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为所有的腧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作用
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
2.异经腧穴作用
有些经穴除能治本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其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如足三里
(本经)外,还有健脾功效(异经);列缺除治咳喘、胸闷等肺经(本经)病症
(异经)的病症如头痛、项强等。还有的腧穴能治疗多经病症,
(详见特定穴的运用)。
1.相对特异性
即某些腧穴的某些特殊作用均有比较稳定的相对特异性,如前述的大椎退热,神门安神
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某些腧穴时,对其相应所治疗的某器官或某机能活动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调整作
“矫枉过正”的变化,而且这种调整作用
总结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
——特殊性。但是它们均能治疗胸部病,这是它们的共同性。现将
(表2-1)并分部绘图(图2-1)简介如下: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二手阴经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肺、喉病
心、胃病 胸部病
心病 神志病
三手阴经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咽喉病、热病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目病,耳病
足三阳经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
脾胃病
肝病 前阴病、妇科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妇科病、二阴病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被给以特定名称的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
根据特定穴的分布特点、功能意义和治疗作用,可分为以下类别:
一、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这是古代
“井”穴,分布于指、趾末端,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是经气流过之处,如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
“经”穴,分布于前臂或胫部,为经气所行经的畅行部位,经气盛行,如水人江河畅通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如百川汇人湖海。《灵
?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对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原穴,共十二原穴,均分布于四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共十五穴,故称十五络穴。其中十二
(如背、腹、胸
)。
三、郄穴 .
“郄”即孔隙,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骄、阳骄、阴
四、下合穴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特定穴,称为下合穴,也称六腑下合穴。其中
(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下巨
)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膀胱经。这六个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重要穴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其位置
俞穴、募穴均在人体躯干部,并与相关脏腑一前一后相对应。多用于对相关脏腑病证的
六、八会穴
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它们均分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它们分别位于上肢和下肢的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脉交会穴
八、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部位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也见于四肢部。交
(本经)的病证,也能治疗其相交会经脉(他经)的病证,所以
在针灸临床中,取穴是否准确与针灸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历代医家
?熟练掌握各种定穴方法,对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利用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学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
1.固定标志:是指体表各部位由骨节、肌肉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
趾)甲、乳头、肚脐等位置固定的标志。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简单而又准确。如眉
4分定地仓,脐上4寸定中脘,乳头旁开1寸定天池,第2腰椎棘突下
1分定少商等。
2.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1横指陷中取
“骨度”折量定位法
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始见于《灵枢?骨度》。它是将人体各部的长度和宽度,以骨节、
“骨度”折量尺寸主要
?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尺寸为基础,又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已成为腧穴定位
“骨度”折量寸数列表(表2-2)、绘图(图2—2)简介如下:
常见“骨度”折量寸表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
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直寸
突下(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子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足三阳经穴的纵
向距离(臀沟至国横纹相当14寸)
国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
纵向距离
三、指寸定位法
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临床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拢,以
3寸。
简便取穴法是前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创立的许多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
“骨度”分寸取穴
十二经脉
一)经脉循行
(肺与喉咙连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⑥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
11、
12、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13、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
(三)主治概要 ?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胸、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穴,左右22穴)
、中府 (LU1) 肺募穴
6寸,平第1肋间隙处。简易取穴法:云门直下1寸处是穴
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外侧支和胸
《百症赋》);配阳交治喉痹;配定喘、内关治哮
《针灸资生经》);配间使、合谷治面肿、腹肿(《千金要方》)。
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2.云门(LU2)
[定位] 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简易取穴法:当手叉腰时,在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穴区浅层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和第1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关节内侧痛。
[*作]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3.天府(LU3)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简易取穴法: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穴区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
[主治] 气喘,瘿气,鼻衄,上臂内侧痛。
[配穴举例] 配臑会、气舍治瘿瘤(《千金要方》);配合谷治鼻衄(《百症赋》)。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4.侠白(LU4)
[定位] 前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1寸处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上臂内侧痛。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5,尺泽(LU5)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法:仰掌屈肘,当肘横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起始部,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
[配穴举例] 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配关冲、外关、窍阴治肩臂不举(《千金要方》);
《玉龙歌》)
[*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临床观察表明,针尺泽有隐压作用,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实验证实,针尺
.孔最 (LU6) 郄穴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当腕横纹上7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旋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配穴举例] 配曲泽、肺俞疗唾血(《针灸资生经》);
(《腧穴学》)。
[*作] 直刺0.5___1.2寸,可灸.
.列缺 (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肱桡肌、旋前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偏头痛,项强痛,腕痛无力,牙痛.
[配穴举例] 配后溪、少泽、前谷治疟疾寒热(《千金要方》);配完骨治口面涡斜(《针
);配鱼际、少商治急性咽喉肿痛;配照海治阴虚慢性咽痛。 一“,
[*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实验表明,针列缺配肾俞或照海可增强肾功能,其酚红排出量较前增
,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此效应可持续2—3小时,再针刺仍有效。针列缺还可引
8.经渠 (LU8) 经穴
[定位] 在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陷中,当腕掌侧横纹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旋前方肌;穴区浅层有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穴举例] 配行间治咳嗽,配丘墟治胸背急、胸中澎澎(《千金要方》)。
[*作] 直刺0.3-0.5寸;禁灸。
9.太渊(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
(桡神经分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配穴举例] 配神门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配经渠治臂内廉痛(《千金要方》);配列
(《玉龙赋》);配鱼际治咽干(《针灸大成》);配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
《针灸资生经》)。
[*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表明,针太渊对咯血、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并对三期高血压
10.鱼际(LUl0) 荥穴
[定位] 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穴区浅层有正中神经皮
[主治] 咳嗽,咯血,发热,咽干,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小儿疳疾。
[配穴举例] 配太渊、大都、太白,泻之退热,补之可发汗(《灵枢?热病》);配列缺、
(《针灸资生经》);泻鱼际、补尺泽治唾血(《针灸甲乙经》);配合谷、间
(《针灸集成》);配四缝、大横治小儿疳疾。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实验表明针鱼际有平喘作用,并能改善肺呼吸功能,增加肺通气
(2)有报道,针郄门、鱼际、太溪可改善因胸部手术而引起的纵隔摆动。
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实,哮喘病人和豚鼠哮喘模型的血浆和肺组织cAMP含量均低
2周后,即见其显著增高,并见到哮喘症状明显改善,二者有显著相关
(P<0.05)。
11.少商(LUll) 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指掌侧固有神经背支(属正中神经)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癫狂,高热,小儿惊风。
[配穴举例] 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针灸大成》);配劳宫治呕吐,配大陵治咳逆
(<千金要方>).配翳风治痄腮(<针灸学>).
[*作] 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有实验表明,针少商等穴有助于因CO中毒而昏迷
CO性血红蛋白解离。其针刺组针前血中CO含量
53.8%,针后15分钟即降至25.5%,而对照组则由原来的45%降
30%,二者差异显著。实验动物苏醒之时间:针刺组4.4分钟,而
11分钟。
现将手太阴肺经共11个腧穴列表如下:
3-1 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提要表
│ │ 主 治 │
穴 名│ 部 位│ │
│ ├────────┬───┤
│ │ 1 │ 2 │
中 府?│ 胸 │咳嗽,气喘,胸痛│ │
云 门 │ 胸 │咳嗽,气喘,胸痛│ │
天 府 │ 上 臂│气喘,鼻衄 │ │
侠 白 │ 上 臂│咳嗽 │ │
尺 泽,│ 肘 │咳嗽,咳血,气喘,胸满│潮热,小儿惊风 │
孔 最,│ 前 臂│咳嗽,咳血,胸痛 │ │
列 缺?│ 前 臂│咳嗽,咽喉肿痛 │头痛,口喁 │
经 渠 │ 前 臂│咳嗽,咽喉肿痛 │ │
太 渊?│ 腕关节│咳嗽,咽喉肿痛 │无脉症 │
鱼 际?│ 掌 │咳血,咽喉肿痛 │发热,失音 │
少 商,│ 拇指端│咽喉肿痛,咳嗽 │发热,昏迷,癫狂│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②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
(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③沿前臂前缘,④至肘外侧,⑤
(肩鹘),⑦沿肩峰前缘,⑧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
”(大椎,属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⑩联络肺脏,11,通过横膈,12,属于
13.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14.通过面颊,15.进入下齿龈,16.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
(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鼻衄,本经循行部位疼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
(四)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阳 (LI1) 井穴
[定位] 在食指桡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掌侧固有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
[配穴举例] 配太溪治寒证(《百症赋》);配合
(《针灸大成》);配巨醪、上关、承光、络却等穴
(《千金要方》)。
[*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有人报道,针商阳穴,通过X线观
察,可见胃蠕动增强。
2.二间 (LI2) 荥穴
[定位] 握拳,在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穴区有指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目痛,口眼喁斜,热
[配穴举例] 配阳溪治牙痛、腰痛、喉痹(《席弘
);配三间治多卧嗜睡(《针灸集成》)。
[*作] 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 (LI3) 输穴
[定位] 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桡侧后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指深屈肌腱;穴区
[主治] 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
[配穴举例] 配阳溪治喉痹、咽如梗,配前谷治目急痛(《千金要
);配大迎、正营治齿痛(《针灸资生经》);配合谷、内庭、攒竹、阳
(《针灸
)。
[*作] 直刺0.5~0.8寸。
4.合谷 (LI4)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深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喁斜,耳聋,痄腮,咽喉肿
[配穴举例] 配内庭、阳白、浮白、三间治牙痛,配丰隆、解溪、风池治头风眩晕,
(《针灸大成》);配太冲(双)
(《急症针灸治疗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合谷为针麻止痛常用穴位。(2)有临床资料表明,“补合谷泻三阴
"对原发性宫缩乏力所致的滞产有效,也有人用此法引产获得成功。 (3)有报道,针合
.阳溪 (LI5) 经穴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端,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穴区内有桡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臂腕疼痛。
[配穴举例] 配阳谷治目赤痛(《千金要方》);配解溪治惊悸怔忡
《百症赋》);配温溜、仆参治狂言见鬼,配神封治胸满不得息、咳逆
《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
6.偏历 (LI6) 络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腕背横纹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
[主治] 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臂腕酸痛。
[配穴举例] 配太渊治肺虚咳嗽;配翳风、听会治耳鸣,耳聋;配
(《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0.3~0.5寸,斜刺1.0寸;可灸。
.温溜 (LI7) 郄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腕背横纹上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
[主治]头痛,面肿,鼻衄,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吐舌,疔疮,肠鸣腹痛,肩臂酸痛.
[配穴举例] 配期门治项强伤寒(《百症赋》);配曲池治喉痹不能言(《针灸甲乙经》);
(《千金要方》)。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8,下廉 (LI8)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腹痛,腹胀,肘臂痛,上肢不遂。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9,上廉 (LI9)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曲池下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穴区内有前
主治] 头痛,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腹痛,肠鸣,腹泻。
作] 直刺0.8—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在X线钡餐下观察,针上廉、下廉均可使胃蠕动增强。
.手三里 (LIIO)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当曲池下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穴区内有前臂外
[主治] 肘臂疼痛,上肢瘫痪麻木,腹痛,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配穴举例] 配少海治手痹顽麻(《百症赋》);配足三里治食癖气块(《席弘赋》);配肩
(《针灸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在X线钡餐下观察发现,针手三里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家兔实验
“手三里穴”对大肠运动功能的显著调整作用。(2)动物实验还证明,针兔
“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臂臑”等穴可提高皮肤痛阈,并进一步证实,针“手三
”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其对尾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的作用,以及对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
?
11.曲池膀 (LI11)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肘肌;穴区内有
[主治] 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腹痛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复溜治大热,配合谷治咽痛(《针灸大成》);配血海、三阴交、
(《针灸学》);配肩鹊、手三里、外关、合谷
(《针灸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针曲池穴可见胃、空肠、回肠蠕动有即时性改变,能使其蠕
(2)对阑尾炎患者,针足三里、曲池穴,无论在X线下观察或直
p—链球菌和金黄色
“曲池”和“阑尾”穴,有
(3)还有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曲池,对血糖、血氧饱和度、血小板计数
12.肘髎 (LI12)
[定位] 屈肘,在曲池穴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穴区内有前臂后
主治] 肘臂酸痛,麻木,挛急,嗜卧。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手五里 (LI13)
定位] 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当曲池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穴区内有臂外侧皮神
[主治] 肘臂疼痛、挛急,瘰疬,嗜卧身黄。
[配穴举例] 配肘髎、天井、下廉治肘臂拘挛疼痛,
(《针灸资生经》)。
[*作]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实验表明,针手五里、曲池等穴,对刺
14.臂臑 (LI14)
[定位] 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当曲池上7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穴区内有臂外侧和臂后皮神经,深层有腋神经肌
[主治] 肩臂疼痛,颈项拘挛,目疾,瘰疬。
[配穴举例] 配臑俞治肩臂不可举(《针灸甲乙经》);配强间治项强(《针灸资生经》);
(《新针灸学》)。
[*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临床观察表明,针刺臂臑、内关、合谷等穴,对乳腺癌扩大根治
(2)针臂臑等穴的镇痛作用在损毁
(电针)镇痛作用与下丘脑外侧区有关。
15.肩髃 (LI15)
[定位]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外
[主治] 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上肢不遂,瘾疹,瘰疬。
[配穴举例] 配曲池、列缺治偏风、半身不遂(《千金翼方》);配天井.曲池,阳谷,
(《针灸大成》);取肩髃透极泉治肩周炎(《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人以肢体血流图为指标,证实按揉肩髃穴后能改善动脉弹性,减
(2)取肩髃、天宗、足三里等穴组
.巨骨(LI16)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穴区内有锁
[主治] 肩背及上肢疼痛,上肢抬举、伸展不便,瘰疬,瘿
[配穴举例] 配前谷治上肢不举(《千金要方》);配孔最、尺
(《腧穴学》)。
[*作] 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人胸腔造成气
17.天鼎 (LI17)
[定位]
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椎前筋膜;穴区内有颈横神经,深层有臂丛神经
[主治] 咽喉肿痛,暴喑,气梗,梅核气,瘰疬,瘿气。
[配穴举例] 配气舍、膈俞治喉痹梗噎、咽肿不得消、饮食不下(《千金要方》);配间
(《针灸甲乙经》)。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18.扶突 (LI18)
[定位] 在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穴区内有颈横神经,深层有耳大神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吞咽困难。
] 配大椎、合谷治暴喑、咽喉肿痛(《腧穴
);配大钟、窍阴治舌本出血(《千金要方》)。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针扶突透翳风作为针刺麻
90%以
80%;针扶突配太冲、足三里,或配合谷、
以上。(2)有实验表明,针扶突穴可使正常人甲状腺
.口禾髎 (LI19)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穴区内有眶下神
主治] 鼻塞,鼻衄,口埚,口噤。
配穴举例] 配兑端、劳宫治衄血不止(《针灸资生经》);配
(《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不宜灸。
.迎香 (LI20)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
主治] 鼻塞,鼻衄,鼻息肉,口喎,面痒,
配穴举例] 配合谷治面肿痒,配上星、五处
(《针灸大成》);迎香透四
(《急症针灸治疗学》)。
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宜
现代研究] (1)本穴为治疗鼻病的首选
(2)针迎香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
70%—90%。
20个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提要表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商 阳?│ 食指端│ 耳聋,齿痛,颌肿,咽喉肿痛 │昏迷,热病 │
二 间 │ 指 │ 目昏,鼻衄,齿痛,口喁 │ │
三 间?│ 指 │ 下齿痛,咽喉肿痛 │ │
合 谷?│ 手背 │头痛,鼻衄,耳聋,齿痛,口喁,咽喉肿痛│热病,多汗 │
阳 溪?│ 腕关节│ 头痛,目赤,耳聋,齿痛 │ │
偏 历,│ 前 臂│ 鼻衄 │水肿 │
温 溜 │ 前 臂│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肠鸣,腹痛 │
下 廉 │ 前 臂│ 肘臂痛 │腹痛 │
上 廉 │ 前 臂│ 上肢不遂 │肠鸣,腹痛 │
手三里?│ 前 臂│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 │腹痛,腹泻 │
│ │ │热病,瘾疹,腹│
曲 池?│ 肘 │ 咽喉肿痛,上肢不遂 │ │
│ │ │痛,吐泻 │
肘 醪 │ 上 臂 │肘臂痛 │ │
手五里 │ 上 臂 │肘臂痛 │ │
臂 膈 │ 上 臂 │臂痛 │目疾│
肩 龋?│ 肩胛关节│肩臂痛,上肢不遂│ │
巨 骨 │ 肩 │肩臂痛 │ │
天 鼎│ 颈│暴喑,咽喉肿痛│ │
扶 突│ 颈│暴喑,咽喉肿痛│ │
口禾醪 │ 面│鼻塞,鼻衄,口喁 │ │
迎 香,│ 面│鼻塞,鼻渊,鼻衄,口喁│ │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②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③向下沿着鼻的外
(承泣),④进入上齿龈内,⑤回出环绕口唇,⑥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⑦
(足
),⑩沿着发际,11、到达前额(神庭);
12、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13、进入缺盆部,14、向下通过横膈,15、属于
16、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17、向下夹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19、再由此下行至髀关,20、直抵伏兔部,21、下
22、沿着胫骨外侧前缘,23、下经足跗,24、进入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26、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
.承泣(STl)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下直肌、下斜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面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喎斜。
[配穴举例] 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治目赤肿痛;配攒竹,风池,合谷,足三里
(《腧穴学》)。
[*作] 紧靠眶下缘直刺0.3—0.7寸;不宜灸。注意缓慢进针,得气即止,不宜提
[现代研究] (1)现代临床中用本穴治疗近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
(2)还有报
.四白 (ST2)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
主治] 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口眼喎
[配穴举例] 配涌泉、大杼治头痛、目眩(《针灸资生
);配丰隆、太冲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配颊车、攒
(《腧穴学》)。
[*作] 直刺0.2—0.4寸;不宜灸。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
3.巨醪
[定位]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面动脉分布。
[主治] 口眼喎斜,眼睑瞤动,鼻衄,齿痛,面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风池、阳白、颊车治口眼喎斜(《腧穴学》);配天窗治面颊肿痛
《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报道表明,取巨髎透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成功率
%,优良率92.5%, 1级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
4.地仓 (ST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简易取穴法:口角向外旁开约0.4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颊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颏神经,深层有面
[主治] 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齿痛,流泪。
[配穴举例] 配颊车治口喎(《玉龙歌》);配颊车、合谷、巨髎治唇缓不收齿痛(《腧
)。
[*作] 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面瘫:针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效果好。(2)单纯性流涎:地仓透颊车
(排除其他口腔疾病所致的流涎),也有较好效果。
.大迎 (ST5)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下方1.3寸,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咬肌;穴区内有颏神经,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下颌
[主治] 牙关紧闭,口喎,齿痛,颊肿,面肿,面痛,唇吻瞤动。
[配穴举例] 配下关、合谷、人中治牙关紧急;配颊车、合谷、内庭治面肿、齿痛、口埚
[*作]直刺0.2—0.4寸;可灸。
、颊车 (ST6)
[定位]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笑肌、咬肌;穴区内有耳大神
[主治]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面肌痉挛。
[配穴举例] 配合谷、地仓、阳白、攒竹治口眼喎斜、颊
(《针灸腧穴学》)。
[*作1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斜刺1—1.5寸;可
[现代研究] (1)有临床观察证实,针颊车、下关、合
250例,有较好疗效。(2)针颊
(3)颊车为治疗面瘫的
(4)有实验证实,针颊
—性腺功能有一
5—HT在此镇痛效应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下关 (ST7)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翼外肌;穴区内有耳大神经和耳颞神经,深层有面神经
主治] 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齿痛,面痛,口眼喎斜,耳鸣,耳聋。
配穴举例] 配大迎、翳风、完骨治齿痛(《千金要方》);配阳溪、关冲、液门、阳关
(《针灸甲乙经》)。
[*作] 直刺0.5-1.2寸;可灸。
8.头维 (ST8)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
[配穴举例] 配风池、率谷、合谷、列缺治偏头痛、目痛(《腧穴学》);配攒竹治眼睑
(《针灸大成》)。
[*作] 向后平刺0.5-1.0寸;不宜灸。
[现代研究] (1)有人报道,取头维配百会、风池、通天、阿是穴,穴位注射三磷酸
1次,10次为1疗程,治脱发36例,疗效良好。(2)另有报道,针头维配印堂、
有研究表明针头维对胃溃疡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电抑制效应为36.7%;还有资
9.人迎 (ST9)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穴区内有颈
(内有颈动脉、颈静脉和迷走神经干)及颈交感干经过。
[主治] 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眩晕,瘰疬,胸满喘息,饮食难下,瘿气。
[配穴举例] 配天突、合谷、中封、内庭治瘿瘤;配太冲、曲池、足三里治高血压
《腧穴学》)。
[*作] 避开颈动脉直刺0.2-0.4寸;不宜灸。
10.水突 (STl0)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穴区内有颈横神
[主治]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11.气舍 (STll)
[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
[主治] 咽喉肿痛,喘息,呃逆,瘰疬,瘿气,颈项强
【主治】 膝关节痛,下肢屈伸不利,腰痛,下肢不遂,寒疝,腹胀,腹痛。
【配穴举例】 配肝俞治寒疝(《针灸资生经》);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治腿膝冷痛、
无力(《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4.梁丘 (ST34) 郄穴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当髌底上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穴区内血管、神
经同伏兔穴。
【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配穴举例】 配曲泉、阳关治膝关节筋挛、屈伸不利;配犊鼻、
阳陵泉治膝关节痛(《腧穴学》)配地五会治乳肿(《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5.犊鼻 (ST35)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翼状皱襞;穴区内有腓肠
外侧皮神经和股前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膝关节支及膝关
节动静脉网分布。
【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脚气。
【配穴举例】 配内膝眼、鹤顶、阳陵泉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配梁丘、膝眼、委中治膝关节炎(《腧穴学》)
【*作】 向后内斜刺0.8~1.5寸;可灸。
36.足三里 (ST36)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
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
过。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
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
穴。
【配穴举例】 配中封、太冲治行步艰难(《玉龙歌》)配犊鼻、膝关治膝以下痛(《针灸
大成》)配内关、中脘治胃痛、呕吐,配心俞、内关治心悸(《针灸学》)
【*作】 直刺1~2寸;可灸。
【观代研究】 (l)对110例健康人针刺足三里穴,均引起其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
加;也有实验表明针足三里用补法(拇指向前捻)时睡液淀材酶含量增加,用泻法(拇指向
后捻)则使之降低。(2)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人和大鼠、豚鼠、家兔
等动物的胃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以胃电图、胃张力和蠕动频率及胃排空时问为指标观
察,发现原蠕动过强者针刺足三里后可使之减弱,反之,原活动较弱者针足三里后可见其增
强。针刺足三里对胃的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分泌功能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
用。还有实验表明,针“足三里"能明显降低实验大鼠的胰蛋白酶浓度及排出量,抑制胰腺
痛。
【配穴举例】 配扶突、人迎、合谷治瘿瘤;配气户,膈俞治呃逆;配天鼎、天突治咽
下困难(《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报道,针刺气舍、天突、合谷等穴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有效率达
86.9%。针后颈围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尿中排碘量明显降低,甲状腺对碘吸聚和利用能
力都有所提高。
缺盒 (ST12)
【定位】 在锁骨上窝巾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
臂神经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并有面神经颈支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或锁骨下静脉。
【主治】 咳嗽,气喘,缺盆中痛,咽喉肿痛,瘰疬。
【*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可灸。
13.气户 (ST13)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第1肋问外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深
层有胸前神经和肩峰动脉分布。
【主治】 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
【配穴举例】 配华盖治胁肋疼痛(《百症赋》)配膻中、内关治胸闷、胸胀,配列缺治
咳嗽气喘(《实用针灸学》)
【*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Ⅰ4.库房 (ST14)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问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穴区内有锁骨上
神经中间支和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胸肩峰动脉、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
再深层为胸膜壁层和肺脏。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胁肋胀痛。
【*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15.屋翳 (ST15)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处
【解剖】 同库房穴。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乳痈,乳癖,身肿,皮
【配穴举例】 配乳根、足临泣治乳痈(《实用针灸
)配内关治肋间神经痛;配至阴治遍身风痒疼痛(《百
);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痹(《针灸治疗乳腺增生》)。
【*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针屋翳等穴对乳腺增生有显著
90%以上,与豆提物注射组、西药睾丸糖衣片组有显著差异(P<0.01)。
16.膺窗 (STl6)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同库房穴。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乳痈。
配穴举例] 配支沟治胸胁胀痛(《实用针灸学》);配太冲治唇肿(《针灸资生经》);配
(《腧穴学》)。
[*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17,乳中 (STl7)
[定位] 乳头中央。
[解剖] 略。
[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定位
《针灸甲乙经》说:“禁不可针灸,灸刺之,不
”
18.乳根 (STl8)
[定位] 在胸部,乳房根部,当乳头直下,第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
[主治] 乳痈,乳少,胸痛,咳嗽,呃逆。
[配穴举例] 配膻中、少泽治乳少(《针灸学》);
(《实用针灸学》)。
[*作] 向外斜刺0.5-0.8寸,直刺0.4寸;
19.不容 (STl9)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上6寸
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穴区内有肋间神
[主治] 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配穴举例] 配期门治心胃痛、喜噫酸,配上脘
(《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0.承满 (ST20)
(《针灸资生经》);配中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解剖] 同不容穴。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吐血,胁下坚满。
[配穴举例] 配中脘、胃俞、太冲、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配足三里、脾俞、三
(《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1.梁门 (ST21)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同不容穴。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配穴举例] 配公孙、足三里、内关治胃痛、腹胀、呕吐;配胃俞、脾俞、肾俞、上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2.关门 (ST22)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同不容穴。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
[配穴举例] 配中脘、足三里、关元、下巨虚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腧穴学》);
(《千金要方》)。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3,太乙 (ST23)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同不容穴。
[主治] 腹痛,腹胀,心烦,癫狂。
[配穴举例] 配滑肉门治癫狂疾、吐舌(《针灸甲乙经》);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治腹
(《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4.滑肉门 (ST24)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同不容穴。
[主治] 癫狂,呕吐,腹胀,腹泻。
[配穴举例] 配少海、温溜治吐舌(《针灸资生经》);配水道、阴陵泉治腹水(《实用针
)。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25,天枢 (ST25) 大肠募穴
[定位] 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穴区内有肋间神,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配穴举例] 配水泉治月经不调(《百症赋》);配支沟治呕吐、霍乱(《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配上巨虚治细菌性痢疾;配足三里治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刺天枢穴对肠道功能有调整作用。电针急性痢疾患者的天枢穴,
3分钟内即有肠鸣音的显著变化,15-30分钟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又恢复到
1%普鲁卡因在天枢穴作穴位注射,配合胃肠
(2)针天枢对机体
“天枢”、“内关”、“足三里”穴,可使动物实验性菌痢
4天产生抗体,其效价也较对照组提高2倍,且抗体
(IGC、IGA、IgM)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3)有报道指出,天
127次治疗中,有111例次日
197次治疗中,只有3例次日发生血崩。
26.外陵 (ST26)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穴区内有肋间神
[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治痛经,配气海(灸)治疝气痛(《实用针灸学》);配天枢治腹
(《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27.大巨 (ST27)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同外陵穴。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惊悸不眠,疝气。
[配穴举例] 配大敦治睾丸炎,配外关治小便难(《实用针灸学》);
(《针灸甲乙经》)。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28.水道 (ST28)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
[主治] 小腹胀满,腹痛,痛经,小便不利。
[配穴举例] 配水分、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水,配百会、关元、三阴交治夜尿(《实用
)。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人报道针刺“水道”穴可引起动物输尿管蠕动加强。临床观察针水道、
29,归来 (ST29)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
脉、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主治] 少腹疼痛,闭经,痛经,白带,阴挺,茎中痛,小便不利。
[配穴举例] 配大敦、三阴交治偏坠木肾(疝气)(《针灸大成》);配关元、子宫、筑
宾、三阴交治前列腺炎所致的小便不利(《针灸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
[现代研究] 针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发生激素撤退性出血现
象。针家兔上述“穴位”后,经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肥大,卵泡腔扩大,
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并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有促性腺功能的作用。
30,气冲 (ST30)
[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弓状缘;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
神经和腹壁浅动脉、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
带(女)通过。
[主治] 少腹痛,疝气,外阴肿痛,阴茎中痛,腹股沟疼痛,阳痿。
[配穴举例] 配大敦、太冲治疝痛偏坠,配肾俞、关元治阳痿(《实用针灸学》);配章
门治不得卧(《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0.8—1.2寸;不宜灸(《针灸甲乙经》说: “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
息。”)。
31.髀关 (ST31)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平臀沟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股外侧肌;穴区内有股外
侧皮神经,深层有臀上神经、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分布。
[主治] 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腹痛,筋急拘挛,屈伸不利。
[配穴举例] 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治下肢麻痹;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
解溪治下肢疼痛(《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32.伏兔 (ST32)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当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直肌、股中间肌;穴区内有股前皮神经和股外
侧皮神经,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静脉及其分支分布。
[主治] 腰膝冷痛,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配穴举例] 配髀关、犊鼻治腿膝疼痛;配环跳、阳陵泉治腰胯痛;配风市、阴市治
股膝麻木(《实用针灸学》)。 ,
[*作] 直刺1.0—2.0寸;可灸。
33.阴市 (ST33)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当髌骨底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穴区内血管、神经同伏兔
穴。
【主治】 膝关节痛,下肢屈伸不利,腰痛,下肢不遂,寒疝,腹胀,腹痛。
【配穴举例】 配肝俞治寒疝(《针灸资生经》);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治腿膝冷痛、
无力(《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4.梁丘 (ST34) 郄穴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当髌底上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穴区内血管、神
经同伏兔穴。
【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配穴举例】 配曲泉、阳关治膝关节筋挛、屈伸不利;配犊鼻、
阳陵泉治膝关节痛(《腧穴学》)配地五会治乳肿(《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5.犊鼻 (ST35)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翼状皱襞;穴区内有腓肠
外侧皮神经和股前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膝关节支及膝关
节动静脉网分布。
【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脚气。
【配穴举例】 配内膝眼、鹤顶、阳陵泉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配梁丘、膝眼、委中治膝关节炎(《腧穴学》)
【*作】 向后内斜刺0.8~1.5寸;可灸。
36.足三里 (ST36)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
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
过。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
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
穴。
【配穴举例】 配中封、太冲治行步艰难(《玉龙歌》)配犊鼻、膝关治膝以下痛(《针灸
大成》)配内关、中脘治胃痛、呕吐,配心俞、内关治心悸(《针灸学》)
【*作】 直刺1~2寸;可灸。
【观代研究】 (l)对110例健康人针刺足三里穴,均引起其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
加;也有实验表明针足三里用补法(拇指向前捻)时睡液淀材酶含量增加,用泻法(拇指向
后捻)则使之降低。(2)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人和大鼠、豚鼠、家兔
等动物的胃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以胃电图、胃张力和蠕动频率及胃排空时问为指标观
察,发现原蠕动过强者针刺足三里后可使之减弱,反之,原活动较弱者针足三里后可见其增
强。针刺足三里对胃的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分泌功能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
用。还有实验表明,针“足三里"能明显降低实验大鼠的胰蛋白酶浓度及排出量,抑制胰腺
对胰酶的分泌。足三里的这种作用对胰腺炎病人的胰腺有保护作用。(3)艾灸足三里能调整
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的失调状态。(4)针足三里可促使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提高,对免疫
球蛋白中的IGC、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还有报道表明,
针刺人及兔的“足三里”穴能使血中裂解素、调理素及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有显著增加,从而
增强了机体免疫力。(5)针刺足三里,对脾性全血减少症、营养不良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减
少和血红蛋白减少以及放疗或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均有调整作用,针足三里等穴后1—2
周均见其上升,说明针灸本穴对血液成分有一定影响。
37.上巨虚 (ST37) 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解剖] 同足三里穴。 ?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
气,下肢痿痹。
[配穴举例] 配天枢治细菌性痢疾(《针灸学》);配大肠俞
治便秘,配足三里重刺激治肠痈属瘀滞型、蕴热型者(《腧穴
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8.条口 (ST38)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
指处。
[解剖] 同足三里穴。
[主治] 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脘腹疼痛,跗肿,转筋。
[配穴举例] 配阳陵泉、承山治转筋,配承山(条口透承
山)治肩周炎(《实用针灸学》)。 ,
[*作] 直刺1—1.5寸;可灸。
39.下巨虚 (ST39) 小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解剖] 同足三里穴。
[主治]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泄泻,大便脓血。
[配穴举例] 配幽门、太白治泄痢脓血(《针灸资生经》);配阳陵泉、解溪治下肢麻木
(《腧穴学》)。
[*作] 直刺1—1.5寸;可灸。
40.丰隆 (ST40)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
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布。
[主治] 痰多,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呕吐。
[配穴举例] 配肺俞治痰多、咳嗽(《玉龙歌》);配复溜治风逆四肢肿(《针灸资生经》);
配丘墟治胸痛如刺(《针灸资生经》);配冲阳治癫狂,配照海、陶道治癫痫,配肺俞、尺泽治
哮喘(《腧穴学》)。
[*作] 直刺1—1.5寸;可灸。
41.解溪 (ST41) 经穴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穴区内
有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通过。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胃热谵语,目赤,
下肢痿痹,脚背肿痛。
[配穴举例] 配天突治厥气冲腹(《针灸大成》);配中封治足腕
下垂(《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42.冲阳 (ST42) 原穴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
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母短伸
肌;穴区内有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腓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主治] 口眼喁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痛,足痿无力。
[配穴举例] 配丰隆治癫狂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针灸资生
经》);配足三里、飞扬、仆参治足痿失履不收(《腧穴学》)。
[*作]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43.陷谷 (ST43) 输穴
[定位] 在足背,当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伸肌腱、第2骨间背侧肌、母收肌;穴区内有足背内
侧皮神经,深层有腓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主治] 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肠鸣腹泻,足背肿痛,热病。
[配穴举例] 配悬钟治腹满(《针灸资生经》);配下脘治腹胀肠鸣(《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44.内庭 (ST44) 荥穴
[定位] 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2与第3趾长伸肌腱间和趾短伸肌腱间;穴区内有趾背
神经,深层有腓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主治] 齿痛,口喎,喉痹,鼻衄,腹痛,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
痛吐酸。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三阴交治小腹胀满(《针灸大成》);配合谷治牙龈肿痛(《腧穴
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45.厉兑 (ST45) 井穴
[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指寸)处。
[解剖] 皮肤、庄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主治) 面肿,口喎,齿痛,鼻衄,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
[配穴举例] 配隐白治梦魇不安(《百症赋》);配隐白、中冲、大敦治中风昏迷(《腧穴
学》)。
[*作] 浅刺0.1寸。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提要表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承 泣 │ 面 │目赤肿痛 │ │
四 白 │ 面 │目赤肿痛,口眼喎斜 │ │
巨 髎 │ 面 │口眼喎斜,鼻衄,齿痛 │ │
地 仓 │ 面 │口喎 │ │
大 迎 │ 面 │口喎,颊肿,齿痛 │ │
颊 车 │ 面 │口喎,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
下 关 │ 面 │口喎,齿痛,耳聋,牙关紧闭│ │
头 维 │ 侧 头│头痛,目疾 │ │
人 迎│ 颈│咽喉肿痛,气喘 │ │
水 突│ 颈│咽喉肿痛,气喘 │ │
气 舍│ 颈│咽喉肿痛 │ │
缺 盆│ 胸│咳喘,咽喉肿痛 │ │
气 户│ 胸│咳喘 │ │
库 房│ 胸│咳嗽,胸胁胀痛 │ │
屋 翳│ 胸│咳嗽,乳痈 │ │
膺 窗│ 胸│咳嗽,乳痈,胸胁胀痛│ │
乳 中│ 胸│(禁针灸) │ │
乳 根│ 胸│咳嗽,胸痛,乳汁少 │ │
颈胸部:喉、胸、肺疾患
穴名 部位 主治(1) (2)
不容 上腹 胃痛,呕,腹胀
承满 上腹 肠鸣,腹胀,胃痛
梁门 上腹 食欲不振,胃痛
关门 上腹 肠鸣,泄泻,腹痛
太乙 上腹 胃痛 癫狂
滑肉门 上腹 呕吐 癫狂
天枢 上腹 痢疾,肠鸣,腹胀,绕脐痛
上腹部:胃肠病,神志病
穴名 部位 主治(1) (2)
外陵 下腹 腹痛 疝气
大巨 下腹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 疝气
水道 下腹 小便不利 疝气
归来 下腹 月经不调 疝气
气冲 下腹 月经不调 疝气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髀 关?│ 大 腿│下肢痿痹 │ │
伏 兔?│ 大 腿│下肢痿痹 │ │
阴 市 │ 大 腿│下肢痿痹 │ │
粱 丘,│ 大 腿│胃痛,膝痛 │ │
犊 鼻 │ 膝 │膝痛麻木 │ │
膝上部:下肢局部疾患 │
足三里?│ 小 腿│胃痛,腹胀,泄泻,便秘,膝胫酸痛│全身性强壮要穴 │
上巨虚,│ 小 腿│肠鸣,泄泻,腹胀 │肠痈 │
条 口 │ 小 腿│下肢痿痹 │ │
下巨虚 │ 小 腿│小腹痛,下肢痿痹 │乳痈 │
丰 隆?│ 小 腿│呕吐,便秘 │痰多,咳嗽,眩晕,癫狂│
小腿部:胃肠病及神志病 │
解 溪?│ 踝关节│头痛 │癫狂 │
冲 阳 │ 足 背│口眼喎斜 │ │
陷 谷 │ 足 背│目赤肿痛,肠鸣腹痛 │热病 │
内 庭?│ 足 背│口喎,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痢疾│热病 │
厉 兑?│ 趾 端│齿痛,咽喉肿痛,腹胀 │热病,多梦,癫狂 │
. 足部:头面、目、鼻、口、齿、咽喉病,神志病,热病 │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②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
11,咽部两旁,12,
13,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14,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 (共21穴,左右42穴)
1.隐白 (SPl) 井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O.1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
动脉分布。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
梦,惊风,昏厥,胸痛。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治下血(《针灸大成》);配委中治衄血
不止(《针灸资生经》)配血海、神门治妇人流血不止,配厉兑治
多梦(《腧穴学》)。
【*作】 斜刺O.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l)针刺隐白穴在X线下观察,可见胃蠕动
减慢。(2)有报道,点刺隐白穴出血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每日
或间日1次,有较好效果。另有报道,灸隐白每日1~5次治疗子
宫功能性出血有较好疗效。
2.大都 (SP2) 荥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
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和足
底内侧动脉分布。
【主治】 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热病汗不
出,体重肢肿,心痛,心烦。
【配穴举例】 配商丘、阴陵泉治脾虚腹泻(《腧穴学》);配经
渠治热病无汗(《百症赋》)。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3.太白 (SP3)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
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短展肌;穴区内有足背内侧皮
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足底动脉分布。
【主治】 胃痛,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痢疾,便
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
【配穴举例】 配陷谷、大肠俞治肠痈痛(《针灸大成》)配公
孙治食不化(《针灸资生经》);配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肠炎(《腧
穴学》)。
,【*作】 直刺0.8~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l)艾灸太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
有较好的转胎效果,对胎位不正有一定疗效。(2)太白配丰隆穴各艾灸10分钟治疗小儿腹
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3)有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太白对血糖有调节作用,且因手法不
同而有不同效应,行烧山火手法后可见血糖上升,行透天凉手法则见血糖下降。还有实验表
明,针太白穴可使奥狄氏括约肌舒张,并使胆管内压下降。
4.公孙(SP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皮肤、
肌;穴区内有足背内侧皮神
,深层有足底
内侧神经和足底内侧动脉分
【主治】 胃痛,
,饮食不化,腹胀腹痛,肠
鸣,泄泻,痢疾,心烦失眠,水肿
,嗜卧,
足痛,足肿,脚气。
【配穴举例】 配
滞、胃脘疼痛(《腧穴学》八
(《杂病穴法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5.商丘 (SP5) 经穴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韧带;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
脉分布。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黄疸,倦怠嗜卧,癫狂,小儿癫痫,
咳嗽,足踝痛,痔疾。
【配穴举例】 配复溜治痔血、泄后重(《针灸资生经》)配解溪、丘墟治脚痛(《玉龙
歌》)配三阴交治脾虚便秘(《针灸大成》)。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6.三阴交 (SP6)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躁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母长屈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
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叫] 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
产后血晕,滞产,不孕,阳痿,遗精,遗尿,疝气,小便不利,失眠,下肢瘘痹,脚气。
【配穴举例】 配中极、天枢、行间治月经不调、痛经;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治小
便不利;配天枢、合谷治小儿急性肠炎(《腧穴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孕妇不宜针。
【现代研究】 (l)三阴交分别配外麻点、切口旁,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
有良好镇痛作用,是剖腹产针麻最常用的基本处方。(2)电针犬的“三阴交?“照海??、“膀
胱俞?目,肾俞"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强和尿量增加。(3)有报道表明,用三阴交配气
海、肾俞治疔痛经125例,取得良好效果。(4)有报道,针三阴交、肩外俞等穴妇女避孕率
可达66.6%。另有报道,针三阴交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并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
退性出血现象。
7.漏谷 (SP7)
【定位】 在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缘后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
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腿膝厥冷,足踝肿痛。
[配穴举例] 配曲泉治血瘕(《针灸资生经》);配阴陵泉、三阴交治下肢重痛(《腧穴
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8.地机 (SP8) 郄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
后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穴举例] 配血海治月经不调(《百症赋》);配中极、三阴交治痛经(《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2)有实验
资料表明,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
地机等穴与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
9.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
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膝下内动脉,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国动脉本干经过。 ?
[主治]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膝痛,
黄疽。
[配穴举例] 配水分治水肿;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陵泉治黄疸(《腧穴
学》);配气海、三阴交治小便不利(《针灸大成》);配阳陵泉治膝肿痛(《玉龙歌》)。
[*作] 直刺1.0-2.0寸;可灸。
10.血海 (SPlO)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
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按下,当拇指尖下即
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以右手掌心按患者左膝取之。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穴区内有股神经前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
有股神经肌支和膝上内侧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瘾疹,湿疹,丹毒,皮肤瘙痒,小便淋涩,
股内侧痛。
[配穴举例] 配曲池、委中治荨麻疹,配隐白治血崩,配梁丘、足三里治膝关节炎
(《实用针灸学》);配带脉治月经不调(《腧穴学》)。
I*作] 直刺1.0-1.2寸;可灸。
11.箕门 (SP11)
[定位], 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当血海穴上6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穴区内有股神经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
股神经肌支和股动脉本干经过。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作]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不宜?
灸。
12,冲门 (SPl2)
[定位] 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
内斜肌;穴区内有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
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肌支和髂外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l 腹痛,疝气,痔疾,崩漏,带下。
[配穴举例] 配大敦治五淋不得尿,配阴郄治
疝、瘕、阴疝(《针灸资生经》);配气冲治带下(《腧
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13.府舍 (SPl3)
[定位] 在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
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
内斜肌;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
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本干经过。
[主治] 腹痛,疝气,腹满积聚,霍乱吐泻。
[配穴举例] 配章门、期门、足三里为主穴,神阙、行间、中脘、上脘为配穴,治急
性胰腺炎(《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14.腹结 (SPl4)
[定位] 在大横穴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1肋间神经外
侧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和动脉分布。
[主治] 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配穴举例] 配行间治腹痛、胃痛;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腹泻(《腧穴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15.大横(SPl5)
[定位] 在脐中(神阙穴)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0肋间神经外
侧皮支,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和动脉经过。
[主治] 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配穴举例] 配四缝、足三里治肠道蛔虫症;配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治腹痛、腹泻(《腧穴学》);大横透神阙治胃下垂(《针灸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
[现代研究] (1)针大横配足三里,中强度刺激,不留针,多数肠道蛔虫患儿在针后
1天有虫排出。随针刺次数增加,排虫率也增加。临床观察针1次排虫率为25。19%,针2
次排虫率增为42.5%,针3次者排虫率为53.3%,说明针刺次数与疗效有关。(2)有报道,
针大横、天枢、足三里对急性肠梗阻有一定疗效。
16.腹哀 (SPl6)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8肋间神经外
侧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和动脉经过。
[主治] 腹痛,便秘,泄泻,痢疾,消化不良。
[配穴举例] 配太白治消化不良(《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17.食窦 (SPl7)
[定位] 在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第5肋间隙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穴区内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
支,深层有胸长神经分支和胸外侧动脉分支经过。
[主治] 胸胁胀痛,嗳气,反胃,腹胀,水肿。
[配穴举例] 配膈俞、三阳络透郄门、阳陵泉治胸胁满痛(《实用针灸学》);配关元均
艾灸治休息痢、下五色脓者,或老人大便不禁(《扁鹊心书》)。
[*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9寸(本经自食窦至大包各穴均不可深刺,以防伤及
肺脏);可灸。
18.天溪 (SPl8)
[定位] 在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第4肋间隙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穴区内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
[主治] 胸痛,咳嗽,乳痈,乳少。
[配穴举例] 配中府治吐逆上气;配侠溪治乳痈(《针灸资生经》)。
[*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19.胸乡 (SPl9)
[定位] 在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第3肋间隙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
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胸肩
[主治] 胸胁胀痛。
[配穴举例] 配内关、心俞治胸痛彻背;配膻中、
(《实用针灸学》)。
[*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20.周荣(SP20)
[定位] 在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
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胸肩
[主治]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胁痛。
[*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21.大包(SP21) 脾之大络
[定位]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穴区内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
[主治] 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穴举例] 配支沟、阳陵泉治胸胁痛;配阳陵泉、曲池治全身尽痛、四肢无力(《实
)。
[*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穴 名 部 位 主 治
1 2
白? 趾 端 腹胀,月经过多 癫狂
都 趾 腹胀,胃痛 热病
白? 足 腹胀,泄泻,胃痛
孙? 足 胃痛,呕吐,泄泻,腹痛 痢疾
丘 躁关节 腹胀,泄泻,便秘,足躁痛
? 小 腿 肠鸣,腹胀,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遗尿 失眠
谷 小 腿 腹胀,肠鸣,下肢痿痹
机? 小 腿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 小 腿 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痛 水肿 ?
海? 大 腿 月经不调 瘾疹,湿疹
门 大 腿 小便不利,遗尿
下肢部.脾胃病为主,其次为妇科、前阴疾患
门 腹 腹痛 疝气
舍 腹 腹痛 疝气
结 腹 腹痛 疝气
横 腹 便秘,泄泻,腹痛
哀 腹 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腹部:胃,腸病为主
窦 胸 胸胁胀痛
溪 胸 咳嗽,胸部疼痛,乳痈
乡 胸 胸胁胀痛
荣 胸 咳嗽,胸胁胀满
包? 胸 气喘,胸胁痛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胸部:胸,肺疾患
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 HT.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②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③“心系”向上的脉:④夹着咽喉上行,⑤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⑥“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⑦沿着上臂内侧后缘,
11 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
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共9穴,左右18
穴)
1.极泉(HTl)
[定位] 在腋窝顶部正中,
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腋筋膜、腋窝内组织;穴区内有肋
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臂丛及其分
支和腋动脉、腋静脉分布。
[主治] 上肢不遂,肩臂疼
痛,心痛,胸闷,胁肋胀痛,瘰
疬,咽干烦渴。
[配穴举例] 配侠白治心痛
干呕、烦满(《针灸资生经》);配神
门、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冠
心病;配太渊、天突治咽干、咽喉
肿痛(《腧穴学》)。
[*作] 避开腋动脉,直刺
或斜刺0.5-1.0寸;不灸。
[现代研究] (1)动物实验
证实,针刺极泉有调整心率的作
用,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在心率
减慢的情况下,针刺“极泉”穴可
使心率迅速恢复正常。(2)按压弹
5分钟,治落枕有一定疗效。(3)快速针刺
患侧极泉和阿是穴(极泉穴上、下各1.5寸),用泻法,留针30分钟,治疗腋臭有效。 (4)
肩髃透极泉治疗肩周炎、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有一定疗效。
2.青灵 (HT2)
[定位] 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中,当极泉与少海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穴区内有臂内侧皮神经和
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脉
及其分支分布。
[主治] 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3.少海(HT3) 合穴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穴区内有前臂
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正中神经和尺侧返动脉分支
经过。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健忘,暴喑。
[配穴举例] 配后溪治手颤、肘臂疼痛;配天井治瘰疬(《腧穴学》);配手三里治臂麻
(《百症赋》)。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4.灵道 (HT4) 经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
间、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
尺神经和尺动脉本干及其分支经过和分布。
[主治] 心痛,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肘臂挛痛,
契从
[配穴举例] 配天突、天窗治暴喑不能言(《针灸资生
经》);配合谷、太冲治契从;配少海、尺泽治肘挛急(《实用针
灸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5.通里(HT5) 络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处。
[解剖] 同灵道穴。
[主治] ,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配穴举例] 配内关、心俞治心悸、怔忡、悲恐畏人;配
廉泉、涌泉治舌强不语、癔病性失音;配腕骨治狂证、精神分
裂症(《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临床资料证实,针刺通里穴配内关、足三里,对冠心病心绞痛的
患者有显著疗效。另有实验表明,针刺正常人通里穴,对绝大多数受试者心电图波型均有不
同程度影响,如无P波者出现P波,原有P波者P波升高或降低,QRS综合波有双向性改
变,而且以胸前导联变化最明显。还有报道,针通里穴多引起心率加速。(2)有人报道,针
刺通里穴对大脑皮质功能有调整作用,可观察到原来。节律波幅较低者,针后呈现。节律及
波幅增强,反之,则见。节律减弱。还有报道表明,针刺通里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病人的脑
电图趋于规则化。(3)针双侧通里穴,得气后边行针边让患者做张口动作数次,对下颌关节
炎有显著疗效。
6,阴郄 (HT6) 郄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肌;穴区内神经、
[主治] 心痛,心悸,惊恐,吐血,衄血,暴暗失语,骨蒸盗汗。
[配穴举例] 配后溪治盗汗(《百症赋》);配心俞、神道治心悸、心痛、神经衰弱;配
(《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阴郄,用补法,有酸麻感放散至掌侧和指根后,即出针并加艾灸
壮,治疗肺结核盗汗有较好疗效。(2)针刺阴郄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病人的脑电图
(3)针刺阴郄穴对膀胱机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膀胱张力低下者针后可使之升
7.神门(HT7)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胸胁痛,掌中热。
[配穴举例] 配上脘治发狂奔走;配大陵、鱼际治心痹、悲恐(《百症赋》);配少商、
(《针灸大成》);配阳谷治笑若狂;配蠡沟、巨阙治惊悸少气(《针灸资生
);配三阴交、百会治失眠(《针灸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临床报道证实,以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对精神刺激所
(2)针
(3)实验证实,针刺
“神门”、“阴郄”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人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神经背
(HRP)追踪显示证实,神门穴区与心脏传人
T1及T2节段有互相交会及重叠联系,从而为神门—心脏相关规律及其途径提供了
8.少府 (HT8) 荥穴
[定位]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第4蚓状肌;穴区内有尺神经掌侧皮支,深层有
[主治]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拘急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治小便不利、癃闭(《针灸资生经》);
(《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9.少冲(HT9) 井穴
[定位] 在小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穴下有尺神经之指背神经
主治] 心悸,心痛,癫狂,热病,中风昏迷,臂内后廉痛,胸胁痛。
配穴举例] 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心悸、癫狂;配百会、十宣治中风昏迷(《腧穴学》)
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极 泉?│ 腋 中│心痛,胁肋疼痛 │瘰疬 │
青 灵 │ 上 臂│胁痛,肩臂疼痛 │ │
少 海?│ 肘 │心痛,肘臂挛痛 │瘰疬 │
灵 道 │ 前 臂│心痛,肘臂挛痛 │契从 │
通 里?│ 前 臂│心悸,怔忡 │舌强不语,暴喑 │
阴 郄?│ 前 臂│心痛,惊悸 │盗汗 │
神 门?│ 腕关节│心痛,心烦,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
少 府 │ 掌 │心悸,胸痛 │小便不利,阴痒痛│
少 冲?│ 指 端│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 │昏迷,热病 │
上肢:心、胸、神志病 │
六、手太阳小肠经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②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③直上沿着前
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④沿上臂外侧后缘,⑤出于肩关节,⑥绕行肩
胛部,⑦交会于大椎(督脉),⑧向下进入缺盆部,⑨联络心脏,⑩沿着食管,11 通过横膈,
12 到达胃部,13 属于小肠;
14 缺盆部支脉:15 沿着颈部,16 上达面颊,17 至目外眦,18 转入耳中(听宫);
19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20 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
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要病候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证。
(四)腧穴(共19穴,左右38穴)
1.少泽? (SI1) 井穴
[定位] 在小指尺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穴区内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的分支分布。
?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少,热病,昏迷,耳鸣,耳聋,肩臂外侧
后缘疼痛。
[配穴举例] 配太阳治乳肿(《玉龙歌》);配膻中、乳根等治妇人产后乳少(《针灸学》);
(《腧穴学》)。
[*作] 斜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有报道,针刺少泽、膻中可使妇女血中生乳素含量增加;电针少泽可使
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加。
2.前谷 (SI2) 荥穴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穴区内有指背神经(属尺神经)和指背动脉分
布。
[主治] 热病汗不出,疟疾,癫狂痫证,耳鸣,头痛,目痛,咽喉肿痛,乳少。
[配穴举例] 配照海、中封治咽喉肿痛、咽下困难(《针灸资生经》);配大椎治疟疾
(《实用针灸学》);配风池、大椎治癫狂痫证(《腧穴学》)。
[*作] 直刺0.2-0.3寸;可灸。
3.后溪(SI3)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
穴区内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
小指尺掌侧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项强痛,热病,疟疾,癫狂痫,耳聋,
目赤,咽喉肿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腰背痛。
[配穴举例] 配环跳治腿痛,配劳宫治黄疸(《百症
赋》);配天柱治颈项强痛、落枕,配翳风治耳鸣耳聋(《腧
穴学》);配大椎(或陶道)、间使治疟疾(《中国针灸学》);
配鸠尾、神门治疗五痫(《胜玉歌》)。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电针后溪(双),配合
颈部旋转、屈伸活动,治疗落枕215例,疗效很好。还有
人针单侧后溪,行捻转泻法1-3分钟,配合左右摇头动
作,治疗落枕54例,也获良好效果。 (2)后溪透合谷,
配合腰部活动,治疗腰扭伤1000例,效果良好,其中对
伤痛在足太阳经部位者疗效较好。(3)还有报道表明,针后溪对治疗登山后所致肌肉疲劳有
很好疗效。(4)点刺后溪放血,配曲池、足三里(针)治荨麻疹有良效。单纯用后溪穴点刺
放血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眼睑闭合不全也有较好效果。
4.腕骨? (SI4) 原穴
[定位] 俯掌,在第5掌骨基底与钩状骨之间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穴区内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深层有尺
神经深支和尺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热病汗不出,疟疾,黄疸,消渴,胁痛。
[配穴举例] 配通里治高热、惊风、契从,配太冲、阳陵泉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配足三里、三阴交治消渴(《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增强,并
有便意感。还有实验报道,刺激腕骨穴可引导出皮层诱发电位,与非穴位区有显著差异。
(2)有人报道,腕骨配下巨虚,针用导气手法,至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治腰痛有良好效
果。
5.阳谷 (SI5) 经穴 :
[定位] 在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伸肌腱与小指伸肌腱之间;穴区内有前臂后皮神经
和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配穴举例] 配百会、涌泉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腧穴学》);配太冲、昆仑治目赤肿
痛(《千金要方》);配侠溪治颔肿口噤(《百症赋》)。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6.养老 (SI6) 郄穴
[定位] 以掌向胸,在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
[解剖] 同阳谷穴。
[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
[配穴举例] 配天柱治肩背痛(《千金要方》);配合谷、曲差治
目视不明(《针灸资生经》);配风池治头痛、面痛(《腧穴学》)。
[*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7.支正(SI7) 络穴
[定位] 在前臂外侧后缘,当阳谷与小海穴连线上,阳谷穴上5
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
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项强,热病,癫狂,消渴,肘臂挛痛,
手指痛。
[配穴举例] 配三焦俞治头痛目眩(《针灸资生经》);配鱼际、
合谷、少海、曲池、腕骨治狂言(《千金要方》);配肩谬治肩臂及手指
疼痛、挛急(《腧穴学》)。
[*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报道,针支正(双),行捻转提插泻法,间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
30分钟,治疗舌尖疼痛有效。以前文献和教材中均未见载此用法,录此以供参考。
8.小海 (SI8) 合穴
[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神经沟;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深
层有尺侧上副动脉和尺神经干通过。
[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耳鸣,耳聋。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9.肩贞 (SI9)
[定位] 在腋后皱襞缝纹头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大圆
肌;穴区内有肋间臂神经,深层有腋神经、桡神经和旋
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肩胛痛,手臂麻木,上肢不举,缺盆中
痛,耳鸣耳聋。
[配穴举例] 配肩髃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腧
穴学》);配完骨治耳鸣耳聋(《针灸甲乙经》)。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10.脯俞 (SIl0)
[定位] 腋后皱襞缝纹直上,当肩胛冈下缘凹陷
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穴
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深层有腋神经、肩胛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
[配穴举例] 配肩髃、曲池、天宗治肩关节周围炎;配天宗、风池治肩背痛(《实用针
灸学》)。
[*作] 直刺或斜刺0.5—1.5寸;可灸。
11.天宗 (S111)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冈下肌;穴区内有第4、5胸神经的后侧皮支重叠分布,深
层有肩胛上神经分支和肩胛动脉网分布。
[主治] 肩胛疼痛,肩臂外后侧痛,气喘,乳痈。
[配穴举例] 配臑会治肩臂肘痛、肩周炎,配膻中治乳痈、乳腺增生(《腧穴学》)。
[*作] 直刺或斜刺0.5—1.0寸;可灸。
12.秉风 (S112)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上窝中央,当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深层有肩胛上神
经、副神经和肩胛上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肩臂疼痛,上肢酸麻、不举,咳嗽。
[配穴举例] 配太渊、肺俞治咳嗽咯痰;配肩髃、外关治上肢酸麻、肩周炎。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13.曲垣 (S113)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上窝内侧端,当脯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穴区内有第2、3胸神经后侧皮支重叠分
布,深层有肩上神经、副神经和肩胛上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肩背痛、肩胛部拘挛疼痛。
[配穴举例] 配大椎治肩背痛(《腧穴学》);配天宗治肩胛痛,配天宗、后溪治肩背拘
急痛闷(《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14.肩外俞 (S114)
[定位] 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穴区内有第1胸神经后侧皮支,深层有
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肘臂冷痛。
[配穴举例] 配大椎、后溪治颈项强直、颈胸椎病、肩背酸痛(《腧穴学》);配风池、
外关治颈项强急、肘臂冷痛(《实用针灸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15.肩中俞 (S115)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头夹肌;穴区内有第8颈神经后侧皮支
及其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肩背疼痛,咳喘,落枕,目视不明。
[配穴举例] 配大椎、委中、后溪治肩背痛;配肺俞、膻中、列缺治咳嗽、气喘(《实
用针灸学》)。 、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16.天窗(SI16)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扶突穴后0.5寸,与喉结相平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肩胛提肌;穴区内有第3枕神经,深层有肩胛背神经肌支
和颈横动脉升支分布。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癫狂,瘾疹。
[配穴举例] 配人迎可降血压(《实用针灸学》);配翳风、中渚治耳鸣、耳聋;配天容、
少商治咽喉肿痛、扁桃腺炎(《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17.天容(SI17)
[定位] 在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二腹肌后腹;穴区内有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属支,深
层有面神经肌支、耳后动脉和枕动脉分布,并有颈内动脉和迷走神经干经过,故不宜深刺。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肿痛。
[配穴举例] 配听宫、中渚治耳鸣、耳聋;配鱼际、少商治咽喉肿痛、扁桃腺炎、颊
肿(《腧穴学》);配合谷、翳风治腮腺炎(《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18,颧髎(SI18)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颧
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
[主治]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唇肿。
[配穴举例] 配大迎治目閏动(《百症赋》);配合谷、翳风治三叉神经痛;配肝俞、太
冲治面肌痉挛、眼睑閏动(《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斜刺0.5—1.0寸;可灸。
19.听宫(SI19)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外耳道软骨;穴区内有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分支分
[主治] 耳鸣,耳聋,聘耳,齿痛,癫狂痫。
[配穴举例] 配翳风、外关治耳鸣、耳聋;配颊车、合谷治齿痛(《腧穴学》)。
[*作] 微张口,直刺1.0-1.5寸;可灸。
现将手太阳小肠经共计19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3—6)如下:
穴 名 │ 部 位 │ 主 治 │
少 泽?│ 指 端│头痛,目翳,咽喉肿痛 │乳汁少,昏迷,热病│
前 谷 │ 指 │头痛,目痛,咽喉肿痛 │热病 │
后 溪?│ 掌 侧│头项强痛,目赤耳聋,手指、肘臂挛痛│癫狂痫 │
腕 骨?│ 腕 前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指挛腕痛 │黄疽,热病 │
阳 谷 │ 腕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腕痛 │癫狂痫 │
养 老 │ 前 臂 │目视不明 │ │
支 正?│ 前 臂 │项强,肘挛 │癫狂,热病 │
小 海 │ 肘 │肘臂疼痛 │癫狂 │
手肘部:头、项、耳、目、咽喉疾患,热病,神志病 │
肩 贞 │ 肩 胛│肩臂疼痛 │ │
穴 名 │ 部 位│ 主 治 │
脯 俞 │ 肩 胛│肩臂疼痛 │ │
天 宗?│ 肩 胛│肩胛疼痛 │乳痈│
秉 风 │ 肩 胛│肩胛疼痛 │ │
曲 垣 │ 肩 胛│肩胛疼痛 │ │
肩外俞 │ 肩 胛│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 │
肩中俞 │ 背 │肩背疼痛 │ │
肩胛部:肩胛疾患 │
天 窗 │ 颈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 │
天 容 │ 颈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 │
颈部:咽喉、耳疾患 │
颧 髎 │ 面 │口眼呙斜,眼险闰动,齿痛│ │
听 宫?│ 耳 │耳鸣,耳聋 │ │
面部:口、齿、耳疾患 │
七、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vang,BL.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目内眦(睛明),②上额,③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④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顬部;
⑤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人里联络于脑,⑥回出分开下行项后,⑦沿着肩胛部内侧,
夹着脊柱,⑧到达腰部,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⑩联络肾脏,11 属于膀胱;
12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13 进入腘窝中;
14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15 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16 沿
着大腿后外侧,17 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18 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19 出于外踝
的后面,20 沿着第5跖骨粗隆,21 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
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项、背、腰、下肢部病证,神志病,以及背部各背俞穴和第二侧
线腧穴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
(四)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
1.睛明(BLl)
[定位] 在目内眦角稍内上0.1寸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肪组织、内直肌;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及
内眦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动眼神经、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及动脉经过。
[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
眩。
[配穴举例] 配目窗、后溪、瞳子髎治目赤肿痛(《针灸资生经》);配合谷、四白治目
(《针灸大成》);配瞳子髎、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上星、阳白治夜盲症(《新针
灸学》)。
[*作]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
,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现代研究] (1)据报道,针刺睛明穴治疗功能性遗尿有较好疗效。 (2)针患侧睛
52例,取得较好疗效。(3)有报道,电针睛明
300例有较好疗效;针睛明治疗视神经萎缩30例,治疗视网膜病变150例,
2.攒竹(BL2)
[定位]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皱眉肌;穴区内
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
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
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眼睑下垂,近视。
[配穴举例] 配合谷、风池治目赤肿痛、流泪(《腧穴
学》);配三间治目视不明(《百症赋》);配后溪、液门治赤翳
(《针灸大成》)。
[*作] 平刺0.5-0.8寸;不宜灸。
[现代研究] (1)据报道,指压或针刺攒竹治疗呃逆
85例,有很好疗效。还有报道指出针攒竹穴可使心率减慢,
且对眼部和内脏手术有良好针麻效应。(2)针攒竹穴为主,治
疗腰背痛、腰扭伤435例,疗效良好;针攒竹治疗痔疮手术后
疼痛75例,也有很好疗效。(3)有人报道,针攒竹等穴治疗视神经萎缩53例,69只眼,有
较好疗效,随访1年未发生视力下降。
3.眉冲(BL3)
[定位] 在攒竹直上人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深层有面神经
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癫痫。 ?
[配穴举例] 配印堂、合谷治前额头痛;配迎香、合谷治鼻炎(《实用针灸学》);配百:
会、风池治头痛目眩;配太阳、鱼腰治视物不明(《腧穴学》)。 ?
[*作] 平刺0.3-0.5分;不宜灸。
4.曲差 (BL4) ;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
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内有眶上神经和
动脉的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鼽衄。
[配穴举例]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目眩(《腧穴学》);配
曲差、上星治脑泻、鼻中臭涕出(鼻渊)(《针灸大成》)。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5.五处(BL5)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处。
[解剖] 同曲差穴。
[主治] 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癫痫,鼻衄。
[配穴举例] 配身柱、委中、委阳、昆仑治脊强反折、契从、癫疾、头重(《针灸资生;
经》);配合谷、风池治鼻衄(《实用针灸学》)。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BL6)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的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呕吐心烦,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癫痫。
[配穴举例] 配大都治呕吐,配解溪治心烦头痛、呕吐心烦(《针灸资生经》);配肝俞、
中封治头痛、目眩;配承泣、太阳治目翳、视力减退(《腧穴学》)。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BL7)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头重,眩晕,鼻塞,鼻渊。
[配穴举例] 配风池、昆仑治头重、眩晕;配迎香、上星治鼻渊、鼻疮(《腧穴学》)。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8.络却(BL8)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
[解剖] 同通天穴。
[主治] 眩晕,耳鸣,目视不明,鼻塞,癫狂痫证。
[配穴举例] 配廉泉治失语;配听宫、外关、百会治头晕、目眩、耳鸣(《实用针灸
学》)。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9.玉枕 (BL9)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肌;穴区内有枕大神经和枕动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呕吐。
[配穴举例] 配完骨治项痛(《针灸资生经》);配大杼、合谷
治鼻塞、头痛、恶风;配阳白、承泣治目痛(《腧穴学》)。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BLIO)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半棘肌;穴区内有第3颈神经后支和枕动脉分
[主治] 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
[配穴举例] 配列缺、后溪治头痛、项强(《腧穴学》);配陶道、昆仑治目眩、目如脱
《针灸资生经》);配合谷、太阳治目赤肿痛(《腧穴学》)。
[*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防伤及延髓。
11.大杼(BLll) 八会穴之骨会
[定位] 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l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穴区内有第1、2胸神经后侧
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动脉分支分布。 .
[主治] 咳嗽,发热,头痛,颈项拘急,肩背痛。
[配穴举例] 配绝骨、颈夹脊治颈椎病;配尺泽、列缺治咳嗽、气喘(《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风门(BLl2)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
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2、3
胸神经后侧皮支及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
经、肩胛背神经、第2胸神经后支、第3胸
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
眩,项强,胸背痛,鼻塞流涕。
[配穴举例] 配合谷、外关治发热、咳
嗽;配肩井、支沟治肩背痛、肋间神经痛;
配曲池、血海治荨麻疹(《腧穴学》)。
[*作.1 斜刺0.5-0.8寸;可灸。
13.肺俞(BLl3) 肺背俞穴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处。
[解剖l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
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3、4
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
神经、肩胛背神经、第3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第4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
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满,背痛,骨
蒸,潮热,盗汗,咯血,鼻塞。
[配穴举例] 配天突治咳嗽(《百症赋》);配巨阙治胸满(《针灸资生经》);配膏肓、三
阴交治骨蒸、潮热、盗汗;配曲池、血海治荨麻疹(《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针肺俞可增强呼吸功能,使肺通气量、肺活
量及耗氧量增加,明显减小气道阻力。还有研究表明,针肺俞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2)用洋金花、甘遂等贴敷肺俞、,心俞等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98例,有
较好疗效。还有人用白芥子、甘遂等贴敷肺俞、大杼等穴(夏发者在三九贴,冬发者在三伏
贴)治支气管哮喘3700例,也有良好效果。
14.厥阴俞 (BLl4) 心包背俞穴
[定位] 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4、5胸神经后侧皮
4、5胸神经后支肌支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配穴举例] 配膻中治心痛、心悸、胸满、烦闷;配内关、、胃俞治胃痛、呕吐;配间
(《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15.心俞(BLl5) 心背俞穴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穴区内有第5、6胸神经后
5、6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梦遗,咳嗽,胸背痛,吐血,盗汗,
癫狂痫。
[配穴举例] 配肾俞治梦遗(《玉龙歌》);配列缺、神门、少海治健忘、失记(《针灸大
成》);配天井、神道治恐愁恍惚(《针灸资生经》);配巨阙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配
太渊、孔最治咳嗽、咯血(《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人报道,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冠心病44例,对临床症状、
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还有人在心俞、巨阙等穴贴药治疗冠心病420例,也有
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2)针心俞、足三里治疗多寐症26例也有一定疗效。(3)
实验研究资料表明,针心俞、膻中等穴可使左室壁振幅和心搏量明显增加,增强心肌收缩
力;针心俞对心脏病人心电图有显著影响,尤以胸前导联变化最显著。动物实验也证实,针
“心俞”可使暴露心脏的蛙的心脏跳动减慢,收缩振幅增强。还有实验证实,在“心俞”、
“肺俞”、“厥阴俞”埋针20周,结果针刺组动物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和全心肌中小动脉及左心
室肌中小动脉的粥样斑块均少于对照模型组,认为上述“穴位”似有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形成的作用,此作用可能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和参与有关。
16.督俞 (BLl6)
[定位] 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6、7胸神经后侧皮支
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胸背神经和第6、7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心痛,腹痛,腹胀,肠鸣,呃逆。
[配穴举例] 配合谷、足三里治胃痛、呃逆、腹胀;配肩井、膻中治乳痛、乳腺增生
《腧穴学》);配心俞、内关治心前区痛(《实用针灸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BLl7)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7、8胸神经后侧皮
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胸背神经和第7、8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
分布。
[主治] 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穴举例] 配中脘、内关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配肝俞、脾俞治贫血、白细
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配肺俞、膻中治咳嗽、气喘、肺炎(《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实验表明,对家兔因人工放血所致的贫血状态(红细胞4X1012/
升以下,血红蛋白在65%以下),针“膈俞”、“膏肓”,结果针刺组比对照组大大提前纠正
了贫血状态并迅速恢复正常,差异非常显著。(2)还有实验表明,针“膈俞”对家兔实验性
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加速恢复的作用。(3)针膈俞对工、Ⅱ期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
用。(4)据报道,针膈俞对糖尿病有一定疗效,尤其对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的有效率有时
高达90%左右,但对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疗效较差。
18.肝俞(BLl8) 肝背俞穴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9、10胸神经后侧
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胸背神经和第9、10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
支分布。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
[配穴举例] 配商阳(左取右,右取左)治青盲(《针灸大成》);配承满、肩中俞治唾
血,配解溪治目生白翳(《针灸资生经》);配至阳、足三里治传染性肝炎(《针灸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19.胆俞 (BLl9) 胆背俞穴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0、11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
伴行动静脉,深部有胸背神经、第10胸神经后支肌支、第11胸神经后支肌支和相应的肋间
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主治] 口苦,胁痛,黄疸,呕吐,食不化。
[配穴举例] 配商阳、小肠俞治口干(《千金要方》);配太冲、阳陵泉治呕吐、胃炎、
胆道蛔虫;配日月治胆囊炎、黄疸(《腧穴学》)。 、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人报道,取胆俞、肝俞交替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57例,疗效良
好。还有人以胆俞为主埋线治疗胆囊炎、胆结石128例,也有较好疗效。也有人按摩胆俞穴
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一定疗效。 (2)针胆俞,在X线下观察可见到胆囊阴影缩小、收缩及
奥狄氏括约肌舒张。还有人报道,针胆俞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
(3)临床观察表明,针胆俞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无论甲肝、乙肝均有一定疗效,是治疗肝
炎的常用穴之一。
20.脾俞(BL20) 脾背俞穴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1、12胸神经后
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1、12胸神经后支肌支及相应的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
分布。
[主治] 腹胀,腹泻,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黄疸,水肿,背痛。
[配穴举例] 配期门、天枢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针灸学》);配膀胱俞治脾虚谷不
消(《百症赋》)。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21.胃俞(BL21) 胃背俞穴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2胸神经和第1
腰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2胸神经、第1腰神经后支肌支及相应的肋下
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完谷不消,胸胁痛。
[配穴举例] 配中脘治胃痛、呕吐;配上巨虚、三阴交治痢疾、泄泻(《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22.三焦俞 (BL22) 三焦背俞穴
[定位] 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2腰神经后侧
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2腰神经后支肌支及相应的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肠鸣,完谷不消,水肿,痢疾,胸胁痛,腰背痛。
[配穴举例] 配水分治腹水;配足三里、阴陵泉治下肢浮肿(《实用针灸学》);配小肠
俞、下髎、意舍、章门治肠鸣、腹胀欲泄(《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23.肾俞(BL23) 肾背俞穴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第2、3腰神经后内侧皮
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2、3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主治] 阳痿,遗精,早泄,不孕,遗尿,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腰背
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喘咳少气。
[配穴举例] 配气海俞、中膂俞治腰痛;配胃仓治百病水肿;配志室、阴谷、太冲治
阴中痛(《针灸资生经》);配足三里、合谷治耳内虚鸣;配关元(灸)、三阴交治遗精白浊
(《针灸大成》);配关元(灸)、中极(灸)、三阴交(针)治遗尿(《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24.气海俞 (BL24)
[定位] 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第3、4腰神经后内侧皮
3、4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主治] 腰痛,痛经,肠鸣,痔疾。
[配穴举例] 配肾俞、委中治急慢性腰扭伤(《针灸学》);配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新针灸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25.大肠俞(BL25) 大肠背俞穴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第4、5腰神经后内侧皮
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4、5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主治] 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腰脊疼痛。
[配穴举例] 配上巨虚、承山治便秘;配天枢治肠鸣腹泻;配至阳、腰阳关治腰脊骶
髂疼痛(《腧穴学》)。
[*作] 直刺0.5—1.2寸;可灸。
26.关元俞(BL26)
[定位] 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
经后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5腰神经后支肌支和腰最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
[配穴举例] 配膀胱俞治风劳腰痛(《针灸资生经》);配承山治便秘,配环跳、委中、
阳陵泉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实用针灸学》);配中极、水道治小便不利(《腧穴学》)。
[*作] 直刺0.5-1.2寸;可灸。 ,
”.小肠俞 (BL27) 小肠背俞穴
[定位] 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臀大肌、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
深层有臀上动脉分支、臀下神经分支和第1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主治] 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腰腿痛。
[配穴举例] 配归来、地机治白带;配关元治遗尿、遗精;配大横、下巨虚治肠炎、
泄泻、痢疾(《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 (BL28) 膀胱背俞穴 ?
[定位] 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第2骶神
经后支肌支、臀下皮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遗尿,遗精,小便不利,泄泻,便秘,腰骶疼痛。
[配穴举例] 配中极治小便不利;配阴廉、血海治阴部瘙痒、淋浊;配筋缩、犊鼻治
腰脊强痛、下肢无力(《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取膀胱俞、中极、三阴交等穴,用氦—氖激光治疗前列腺
炎45例,治疗后检测前列腺液结果:磷脂体增加42.2%,白细胞减少40.9%,脓细胞下降
68,4%。结果表明有较好疗效。还有报道,针灸膀胱俞、中极等穴治疗泌尿系感染52例,
也取得较好疗效。(2)实验证明,针膀胱俞等穴可使平静状态的膀胱收缩,或使其节律性收.
缩增强,与非穴位对照点有显著差异(P<0.05)。
29.中膂俞(BL29)
[定位] 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臀下
皮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腰脊、骶部强痛,泄泻,痢疾,腹胀,疝气,消渴。
[配穴举例] 配意喜、膈俞治腹胀(《针灸资生经》);配委中、昆仑治腰脊强痛、坐骨
神经痛(《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环俞(BL30)
[定位] 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梨状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臀下皮神
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痛。
[配穴举例] 配肾俞、三阴交治白带、遗精、月经不调,配承山、二白治痔疮;配委
中治腰脊疼痛(《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31.上髎(BL31)
[定位] 在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正当第1骶后孔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骶
外侧动脉分支和第1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阳痿,遗精,大小便不利。
[配穴举例] 配气海、血海治带下、月经不调(《腧穴学》);配腰俞治脊强反折(《针灸
资生经》)。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2.次髎(BL32)
[定位] 在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当第2骶后孔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骶
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主治] 遗尿,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腰痛,下肢痿痹。
[配穴举例] 配中极、地机治痛经(《针灸学》);配关元、三阴交治带下、月经不调
(《腧穴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3.中髎(BL33)
[定位] 在次髎穴内下方,正当第3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骶
外侧动脉分支和第3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秘,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配穴举例] 配殷门、承山治腰痛、下肢瘫痪;配合谷、足三里治腹胀、便秘(《腧穴
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4.下髎(BL34)
[定位] 在中髎内下方,正当第4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骶
外侧动脉分支和第4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穴举例] 配长强治便秘(《实用针灸学》);配风市、昆仑治腰痛、下肢痿痹(《腧穴
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5.会阳(BL35)
[定位] 在尾骨尖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穴区内有肛门神经,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阳痿,遗精,带下,泄泻,痢疾,痔疾,便血。
[配穴举例1 配血海、曲池治阴部皮炎、瘙痒;
配百会、长强治痔疮、脱肛(《腧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36.承扶(BL36)
[定位] 在臀下横纹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半腱肌与股
二头肌之间;穴区内有股后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臀下神
经、臀下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本
干经过。
[主治] 腰骶臀股疼痛,痔疾。
[配穴举例] 配环跳、悬钟治坐骨神经痛;配秩
边、承山治便秘(《腧穴学》)。
[*作] 直刺1.0-2.5寸;可灸。
37.殷门 (BL37)
[定位] 在承扶与委中连线上,当承扶下6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腱
肌;穴区内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和股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经过。
[主治] 腰腿痛,下肢痿痹。
[配穴举例] 配肾俞、委中治腰脊疼痛;配风市、足三里治下肢痿痹(《腧穴学》)。
[*作] 直刺1.0-2.0寸;可灸。
38.浮郄(BL38)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腱;穴区内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和膝
上外动脉分支及腓神经本干经过。
[主治] 膝腘疼痛、麻木、挛急。
配穴举例] 配承山、昆仑治臀股麻木、小腿挛急;配尺泽、上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9.委阳(BL39) 三焦下合穴 ?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外侧头;穴区内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分支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穴举例] 配殷门、太白治腰痛不可俯仰;配三阴交、昆仑治小便不利(《腧穴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40.委中(BL40)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腘窝内脂肪组织;穴区内有股后皮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腹泻,呕吐,遗尿,小便不
[配穴举例] 配复溜治腰背痛,配足三里、三阴交治股膝内侧痛(《针灸大成》);配曲
(《腧穴学》)。
[*作] 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
41.附分 (BL41)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
2、3胸神经后外
2、3胸神经后
[主治] 项背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穴举例] 配风池、大椎治颈项强痛;配
(《实用针灸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2.魄户 (BL42)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
3、4胸神经后外
3、4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
[主治] 咳嗽,气喘,肺结核,肩背痛。 [
[配穴举例] 配膏治痨瘵(《百症赋》);配中府治喘气(《针灸资生经》)。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3.膏肓(BL43)
[定位] 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4、5胸神经后外侧
皮支的分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4、5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
背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肩胛背神经和动脉经过。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盗汗,肺痨,健忘,遗精,肩背疼痛。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膈俞治骨蒸劳热、盗汗;配天突、大椎治咳嗽、气喘(《腧穴 [
学》)。 ?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4.神堂(BL44)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5、6胸神经后外侧
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5、6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 :
分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背痛。
[配穴举例] 配中府治善噎(《针灸资生经》);配委中、承山治肩背强痛(《实用针灸 i
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5.意喜(BL45)
[定位] 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菱形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6、7胸神经后外侧皮支及其 ;
伴行动静脉,深部有肩胛背神经和第6、7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穴举例] 配支正、小海治风疟,配神门治喘逆(《针灸资生经》)。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6.膈关(BL46)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7、8胸神经后外侧皮支及其
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7、8胸神经后支肌支和胸背神经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呕吐,嗳气,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7.魂门(BL47)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9、10胸神经后外侧皮支及
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9、10胸神经后支肌支分支和胸背神经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胸胁痛,呕吐,背痛。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8.阳纲(BL48)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0、11胸神经后
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肌支和胸背神经及胸背动脉分支分
布。
[主治] 肠鸣,泄泻,黄疸,消渴,腹痛。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49.意舍 (BL49)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1、12胸神经后
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1、12胸神经后支肌支和胸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食不下。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50.胃仓(BL50)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2胸神经和第1
腰神经的后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的后支肌支及胸背
神经与胸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胃脘痛,腹胀,消化不良,水肿,背痛。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51.肓门 (BL51)
[定位] 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2腰神经后外
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2腰神经后支肌支和胸背神经及第1腰背动脉分支分
布。
[主治] 腹痛,便秘,乳疾,痞块。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52.志室? (BL52)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2腰神经后外侧皮支及其
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2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第1、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穴举例] 配肾俞、关元治阳痿、遗精,配命门、委中治腰膝疼痛(《腧穴学》);配
胞肓治阴痛下肿(《针灸资生经》)。 ?
[*作] 直刺0.5—1寸;可灸。
53.胞肓 (BL53)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穴区内有臀上皮神经,深层有
臀神经和臀上神经及动脉分支分布。 ,
[主治] 肠鸣,腹胀,腰痛,小便不利,阴肿。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54.秩边(BL54)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梨状肌下缘;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臀下
神经和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股后皮神经和坐骨神经经过。
[主治] 腰骶痛,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下肢痿痹。
[配穴举例] 配阳陵泉、委中治下肢痿痹;配支沟、承山治大小便不利;配曲泉、阴
廉治阴痛、睾丸炎(《腧穴学》)。
[*作] 直刺1.5-3寸;可灸。 :
[现代研究] (1)针灸秩边、殷门等穴治疗截瘫374例,有较好疗效。还有人用先暗
示再以粗针直刺秩边穴的方法治疗癔病性瘫痪,也有较好疗效。(2)芒针刺秩边透归来,治 :
疗尿路结石32例,有一定疗效。还有人针秩边、三阴交治疗前列腺炎100例,有很好疗效。 ;
(3)有人针秩边、养老穴配合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62例,疗效较好。也有人针秩边、环跳 ;
治疗坐骨神经痛285例,有很好疗效。
55.合阳(BL55)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穴区内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隐静脉
经过,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腘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作] 直刺1.0-2.0寸;可灸。
56.承筋(BL56)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
中央,委中下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穴区内有腓
肠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
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
[主治] 小腿痛,霍乱转筋,痔疾,腰背拘急。
[*作] 直刺1,0-2.0寸;可灸。
57.承山(BL57)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
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穴区内有腓
肠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
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
[主治] 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脚
气,下肢瘫痪。
[配穴举例] 配复溜、太冲、太白治便血;配解溪、太白、
带脉治大便下重,配复溜治血痔、泄泻腹痛(《针灸大成》);配环跳、阳陵泉治腓肠肌痉挛、
,下肢痿痹;配大肠俞、秩边治便秘(《腧穴学》)。
[*作] 直刺1.0-2.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临床报道,针承山治疗胃痉挛有较好疗效;温针承山治疗腓肠肌痉
挛43例,也有良好效果。(2)针承山治疗习惯性便秘有较好疗效。还有人针承山治疗痔疮
100例,结果显示对内痔、外痔均有很好疗效。也有人报道,针承山行透天凉手法治疗顽固
性肛门周围瘙痒症大多收到较好疗效。(3)有人发现针刺承山对室性早搏有效。还有实验证
实,针承山、至阴等穴加低频电脉冲刺激后,可见受试者尿量和尿中Na+、K+及环磷酸腺
苷于1-2小时后显著升高,针后24小时仍较对照组高出20%以上,但尿环磷酸腺苷反而下
降。
58.飞扬(BL58)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
静脉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瘘,癫狂。
[配穴举例] 配阳谷治头眩眼痛(《针灸资生经》);配百会、后溪治癫狂痫证;配太溪
治头痛、目眩、鼻衄(《腧穴学》)。
[*作] 直刺1—1.5寸;可灸。 ?
59.跗阳 (BL59) 阳蹻郄穴 。
[定位] 在外踝后昆仑直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
屈肌;穴区内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深
层有腓浅神经、胫神经和腓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重,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
外踝红肿。
[配穴举例] 配环跳、委中治下肢痿痹(《腧
穴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60.昆仑(BL60) 经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腱与跟腱之间;穴区内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
脉属支及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深层有外踝后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
产。
[配穴举例] 配丘墟、商丘、照海治脚跟痛(《针灸大成》);配后溪、风池治头痛、惊
痈;配风市、阳陵泉治下肢痿痹(《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针灸大成》曰:“妊妇刺之落胎。”
[现代研究] (1)据报道,针刺昆仑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
动增强,并有便意。(2)针昆仑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61.仆参 (BL61)
[定位] 在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腓
[主治] 足跟痛,下肢痿弱,霍乱转筋,癫痫,脚气,膝肿。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62.申脉(BL62)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在外踝直下,当外踝下缘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下支持带、趾短伸肌;穴区内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目赤肿痛,项强,腰腿酸痛。
[配穴举例] 配金门治头风头痛(《标幽赋》);配后溪、前谷治癫疾(《针灸资生经》)
(《实用针灸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I现代研究] 1 有报道,针申脉为主,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治失眠
例,有很好疗效,多在1-4疗程收到效果。也有用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的方法治
50例,也获良好疗效。(2)对小儿泄泻,灸申脉收效良好。(3)针申脉、后溪(左病
)治眶下神经痛疗效较好。
63.金门 (BL63) 郄穴
[定位] 在足外踝前缘直下,当骰骨下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穴区内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
[主治] 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64.京骨 (BL64) 原穴
[定位] 在足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同金门穴。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腿痛。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65,束骨 (BL65) 输穴
[定位] 在足第5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解剖] 同金门穴。 ?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作] 直刺0.2-0.5寸;可灸。
66.足通谷(BL66) 荥穴
[定位] 在足第5跖趾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支及趾底固有神经、趾底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
[*作] 直刺0.2—0.3寸;可灸。
67.至阴(BL67) 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
[配穴举例] 配三阴交治难产、胞衣不下;配风池、攒竹治头痛、目痛(《腧穴学》)。
[*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现代研究] (1)对妊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2069例,用艾条灸至阴穴
双)结果胎位矫正率为90.3%。其中艾灸1—4次,胎位矫正者占86%,其余14%病例均
5—10次后矫正。全部病例中臀位2041例(矫正成功1841例),横位28例(全部矫
)。进一步观察表明,艾灸至阴后妊娠妇女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血浆游离皮质醇含
——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子宫活动和胎儿活动,均
(2)分别在兔的“至阴”穴和子宫浆膜下埋人辣根过氧化酶(HRP),结
L2-Sl(共7①个节段)、后者在T11?S3(共12个节段)的后根神经节内有酶标
7个脊髓节段中有重叠和汇聚联系。这可能是“至阴”穴与“子宫??相关
(3)针至阴对胎盘滞留也有较好疗效。
现将足太阳膀胱经共计67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3-7)如下:
① 兔的腰椎有7个,即L1-L7。
穴 名 部 位 主 治
1 2
睛 明? 内 眦 目疾
攒 竹? 眉 头 头痛,目赤肿痛
眉 冲 前 头 头痛,眩晕,鼻塞 癫痫
曲 差 前 头 头痛,鼻塞,鼻衄
五 处 前 头 头痛,眩晕 癫痫
承 光 前 头 头痛,鼻塞
通 天 前 头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
络 却 后 头 头晕,耳鸣 癫狂
玉 枕 后 头 头项痛,目痛,鼻塞
天 柱? 项 头痛,项强,鼻塞
头项部:头、项、目、鼻疾患,神志病
大 杼 背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风 门? 背 伤风,咳嗽,项强,胸背痛
肺 俞? 背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 鼻塞
│ │ 主 治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厥阴俞 │ 背 │ 咳嗽,心痛 │ │
心 俞? │ 背 │ 咳嗽,吐血,心痛 │ 惊悸,健忘,癫痫│
督 俞 │ 背 │ 心痛 │ │
膈 俞? ,│ 背 │ 咳嗽,吐血,呕吐 │ │
1-7椎侧第一行:心、肺疾患为主 │
肝 俞, │ 背 │胁痛,吐血,目眩 │黄疸,癫狂痫 │
胆 俞 │ 背 │ 胁痛 │ 黄疸 │
脾 俞? │ 背 │腹胀,泄泻,痢疾 │水肿,背痛 │
胃 俞? │ 背 │ 胃脘痛,呕吐,肠鸣 │ │
三焦俞 │ 腰 │ 肠鸣,腹胀,呕吐,腰背强痛 │ │
9-13椎侧第一行:胃肠疾患为主,胸肺疾患次之 │
肾 俞? │ 腰 │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痛 │ 水肿,耳鸣,耳聋│
气海俞 │ 腰 │肠鸣,腹胀,痛经,腰痛 │ │
大肠俞? │ 腰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 │
关元俞 │ 臀 │ 泄泻,腰痛 │ │
小肠俞 │ 臀 │腹痛,泄泻,遗尿 │ │
膀胱俞? │ 臀 │遗尿,腰脊强痛 │ │
中膂俞 │ 臀 │泄泻,腰脊强痛 │ │
白环俞 │ 臀 │ 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疼痛 │ │
上 髎 │ 骶 │ 小便不利,带下,阴挺,腰痛 │ │
次 髎? │ 骶 │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 │
中 髎 │ 骶 │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 │
下 髎 │ 骶 │小便不利,带下,便秘 │ │
会 阳 │ 臀 │泄泻,痔疮,带下 │ │
14椎-臀部侧第一行:肠及妇科、前阴病 │
承 扶 │ 大 腿│腰骶臀股部疼痛 │ │
殷 门 │ 大 腿│腰痛,下肢痿痹 │ │
浮 郄 │ 大 腿│ 股腘部疼痛,麻木 │ │
委 阳? │ 膝 腘│ 腹满,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 │
委 中? │ 膝 腘│ 小便不利,遗尿,腰痛,下肢痿痹 │ 腹痛,吐泻 │
腘以上:局部疾患及肠疾患
附 分 │ 背 │项强,肩背拘急 │ │
魄 户 │ 背 │ 咳嗽,肺痨,项强,肩背痛 │ │
膏 肓? │ 背 │ 咳嗽,气喘,肺痨 │ 健忘,遗精 │
神 堂 │ 背 │ 咳嗽,气喘,胸闷 │ │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意 喜 │ 背 │咳嗽,肩背痛 │疟疾,热病 │
膈 关 │ 背 │胸闷,嗳气,呕吐 │ │
1-7椎侧第二行:胸、肺疾患 │
魂 门 │ 背 │胸胁痛,呕吐,背痛 │ │
阳 纲 │ 背 │肠鸣,腹痛,泄泻 │黄疸 │
意 舍 │ 背 │腹胀,呕吐,泄泻 │ │
胃 仓 │ 腰 │ 胃脘痛,腹胀 │ │
肓 门 │ 腰 │ 腹痛,便秘 │ │
9-13椎侧第二行:胃、肠疾患 │
志 室?│ 腰 │ 遗精,小便不利,腰脊强痛 │ │
胞 肓 │ 臀 │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 │
秩 边 │ 臀 │小便不利,痔疾,腰骶痛 │ │
14-21椎侧第二行:肠及妇科、前阴病 │
合 阳 │ 小 腿│ 腰脊强痛 │ │
承 筋 │ 小 腿│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 │
承 山? │ 小 腿│ 便秘,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 │
飞 扬 │ 小 腿│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 │ │
跗 阳 │ 小 腿│ 头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 │
昆 仑? │ 踝关节 │ 头痛,项强,目眩,腰痛 │ 难产,癫痫 │
仆 参 │ 足 │ 足跟痛 │ 癫狂瘸 │
申 脉? │ 足 │ 目赤,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 癫狂痫 │
金 门 │ 足 │ 头痛 │ 癫痫 │
京 骨 │ 足 │头痛,项强,腰腿痛 │癫痫 │
束 骨 │ 足 │头痛,项强,目眩,腰腿痛 │癫狂 │
足通谷 │ 足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癫狂 │
至 阴? │ 趾 端│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 难产,胎位不正│
胫、足部:头、项、目、鼻、背、腰疾患,痔疾,神志病,以及下肢后侧疾患 │
八、足少阴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②出于舟骨粗隆下,③沿内踝后,④进入足跟,
⑤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⑥出腘窝的内侧,⑦向上行股内后缘,⑧通向脊柱(长强,属督
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
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⑨联络膀胱;
⑩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11 向上通过肝和横膈,12 进入肺中,13 沿着喉咙,14 夹于舌
根部;
15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
(四)腧穴 (共27穴,左右54穴)
1.涌泉(KI1) 井穴
[定位] 在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腱膜、趾短屈肌腱、第2蚓
2趾底总神
2跖底动脉本干经过。
[主治] 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
[配穴举例] 配百会、人中治昏厥、癫痫、休克;配神
(《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电针涌泉治疗膈肌痉挛362例,疗效
也有较好疗效。 (2)按压或针涌泉、劳宫治疗
心绞痛有效。艾灸涌泉可使高血压病人的收缩
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若用桃仁、杏仁、栀子、
胡椒、糯米捣细,鸡蛋清调敷涌泉穴,也有降
3 取健侧涌泉透太冲配印堂,太阳,风池治偏头痛,疗效良好。4 实验证实,不
同时辰针大白鼠“涌泉”穴对视上核神经分泌
细胞核体积有不同影响:卯、午时针刺使之增
大,而子、酉时针刺则见其出现减小趋势。提
三对针刺时机与疗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应予以重视。
2.然谷(KI2) 荥穴
[定位] 在足内侧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
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展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足底内
侧神经和足底内侧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咳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脐
风,口噤,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穴举例] 配伏兔、足三里治足跗痛、下肢痿痹;配血海、三阴交治阴痒、白浊
(《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3.太溪(KI3)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屈肌;穴区
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支,深层有胫神
经、胫后动脉本干经过,并有它们的分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
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
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
冷,内踝肿痛。
[配穴举例] 配少泽治咽痛、齿痛;配飞扬
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治遗精、阳痿、肾虚腰
痛(《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刺太溪可改善肺呼吸功能,例如针郄门、太溪、鱼际可改善因开
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优于肺门周围神经封闭。 (2)针太溪、列缺可增强肾泌尿功
能,使酚红排出量增高,尿蛋白减少,还能使血压下降,浮肿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的治
疗效果。 (3)针太溪穴,留针2分钟,即见受试者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减少33.5%,若留针
10分钟,则减少44.2%。
4.大钟 (KI4) 络穴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跟骨;穴区内有隐神经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
层前方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
[主治] 咳血,腰脊强痛,痴呆,嗜卧,月经不调,足跟痛。
[配穴举例] 配郄门治惊恐(《千金翼方》);配然谷、心俞治咳唾血;配大包治喉鸣
(《针灸资生经》)。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5.水泉 (KI5) 郄穴
[定位] 在太溪穴直下1.0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跟骨;穴区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胫神I
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腹痛,头昏目花。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6.照海(KI6)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
[定位]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穴区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
[主治] 痫证,失眠,咽干咽痛,目赤肿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配穴举例] 配合谷、列缺治咽喉肿痛;配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
(《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蹻脉,治疗失眠症52例,有良好效果。
(2)以照海穴为主,针刺治疗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
鼻咽管炎等病均收到很好疗效。(3)针照海、太溪可使
肾炎病人动脉压降低,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增
加,尿蛋白减少,显示了利尿、降压、消肿的疗效和作
用机理。
7.复溜(KI7) 经穴
[定位] 在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屈肌;穴区内有
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支,深
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
盗汗,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治多汗、无汗、少汗;配肝
俞、脾俞治泄泻、水肿;配丰隆治四肢肿(《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8.交信 (KI8) 阴蹻脉郄穴
[定位] 在复溜穴前约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29长屈肌;穴区内有
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
痢赤白,膝、股、腘内廉痛。
[*作] 直刺0.6-1.2寸;可灸。
9.筑宾 (KI9) 阴维脉郄穴
[定位] 在太溪与阴谷连线上,当太溪上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支,
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癫狂痫证,呕吐,疝气,小腿内侧痛。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0.阴谷(KI10) 合穴
[定位] 屈膝,在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腓肠肌内侧
头;穴区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腘动脉的膝
上内侧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
膝股内侧痛。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1.横骨(KIll)
[定位] 在耻骨联合上缘,当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髂腹
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
分布。
[主治] 少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2.大赫(KI12) .
[定位] 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 [
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 [
[*作] 直刺1-1.5寸;可灸。 [
13.气穴(KI13) ,
[定位] 在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
浅动脉分支,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4.四满(KI14)
[定位] 在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 [
[*作] 直刺0.5-1寸;可灸。 [
15.中注(KI15)
[定位] 在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腹壁浅动脉,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及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泄泻。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6.肓俞(KI16)
[定位] 在脐中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肌支及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
,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7.商曲 (KI17)
[定位] 在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9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9肋间神经肌支及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8.石关(KI18)
[定位] 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
直肌;穴区内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
支分布,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
分布。
[主治] 呕吐,腹痛,便秘,不孕。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9.阴都 (KI19)
[定位] 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
直肌;穴区内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深层有第
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腹痛,腹泻,月经不调,不孕,便秘。
[*作] 直刺1—1.5寸;可灸。
20.腹通谷(KI20)
[定位] 在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
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腹胀,腹痛,呕吐。
[*作] 直刺0.5-1寸;可灸。
21.幽门 (KI21)
[定位] 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
经络腧穴各论-4
[主治] 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作] 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22.步廊(KI22)
[定位]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第5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
分支和胸廓内动脉穿支分布。
[主治] 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乳痈。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经胸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23.神封(KI23)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第4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分支、胸廓内动脉穿支
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
乳痈。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4.灵墟(KI24)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
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分支、胸廓内动脉穿支
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
痈。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5.神藏(KI25)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第2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
分支、胸廓内动脉穿支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6.或中(KI26)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分
支、胸廓内动脉穿支和胸肩峰动脉锁骨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不嗜饮食。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7.俞府(KI27)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分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饮食。
[配穴举例] 配合谷、足三里治恶心呕吐(《腧穴学》);配神藏治喘不得息(《针灸资生
经》)。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现将足少阴肾经共计27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3-8)如下:
│ │ 主 治
穴 名 │ 部 位│
│ ├────────────────┬──────────────┤
│ │ 丑 │ 2 │
涌 泉?│ 足 心│ 咽喉肿痛,小便不利,便秘,昏厥│ 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狂│
然 谷?│ 足 │ 月经不调,遗精,咳血 │ 消渴 │
太 溪?│ 足 │ 咽喉肿痛,咳血,月经不调 │ 齿痛,失眠,耳鸣 │
大 钟 │ 足 │ 窿闭,遗尿,便秘,足跟痛 │ 痴呆 │
水 泉 │ 足 │ 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 │ │
照 海?│ 足 │ 咽喉于痛,月经不调,便秘 │ 癫狂,失眠 │
足部:妇科、前阴、肠、肺及咽喉疾患 │
复 溜?│ 小 腿│腹胀,泄泻,水肿 │盗汗,热病汗不出 │
交 信 │ 小 腿│月经不调,阴挺 │ │
筑 宾 │ 小 腿│ 疝气,呕吐,小腿疼痛 │ 癫狂 │
阴 谷 │ 膝 胭│ 阳痿,崩滑,小便不利 │ │
小腿部:妇科、前阴、肠疾患 │
横 骨 │ 下 腹│遗精,小便不利 │ │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 1 │ 2 │
大 赫 │ 下 腹 │ 遗精,带下 │ │
气 │穴│ 下 腹│ 月经不调,泄泻 │ │
四 满 │ 下 腹 │ 月经不调,疝气,腹痛│ │
中 注 │ 下 腹 │ 月经不调,便秘 │ │
下腹部:妇科、前阴、肠疾患 ; │
肓 俞 │ 上 腹 │ 腹痛,便秘 │ │
商 曲 │ 上 腹 │腹痛,便秘,泄泻 │ │
石 关 │ 上 腹 │ 呕吐,腹痛 │ │
阴 都 │ 上 腹 │ 腹胀痛 │ │
腹通谷 │ 上 腹 │ 呕吐,腹痛 │ │
幽 │门│ 上 腹│腹痛,呕吐,泄泻 │ │
上腹部:胃肠疾患 │
步 廊 │ 胸 │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
神 封 │ 胸 │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
灵 墟 │ 胸 │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
神 藏 │ 胸 │ 咳嗽,气喘,胸痛 │ │
或 中 │ 胸 │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
俞 府? │ 胸 │ 咳嗽,气喘,胸痛 │ │
胸部:胸、肺疾患 │
九、手厥阴心包经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vin,PC.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②向下通过横膈,③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④胸部支脉:沿着胸中,⑤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⑥上行到腋窝中,⑦沿
(掌长肌腱与桡
)的中间,⑩进入掌中,11 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12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共9穴,左右18穴)
1.天池(PC1)
[定位] 在第4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处(或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区内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壁
,胸外侧动脉分支和第4肋间神经、第4肋间动脉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心烦,胁肋疼痛,瘰疬,乳痈。
[配穴举例]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委阳、极泉治腋窝淋巴腺炎(《腧穴学》)。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2.天泉(PC2)
[定位] 在腋前缝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喙肱肌;穴区内有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肌皮
[主治] 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3.曲泽(PC3)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配穴举例] 配大陵治心悸;配内关、中脘治胃痛、呕吐;配曲
(《腧穴学》);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神门、鱼际治
(《针灸大成》)。
[*作] 直刺0.8-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
[现代研究] (1)临床观察表明,针或灸曲泽穴对冠心病心绞痛
37例,并在灸前、
15分钟和停灸后5分钟分别测定有关指标,施灸后病人胸闷、心前区痛减轻,
(2)动物实验也表明,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针“曲泽”、
膈俞”可抑制其心电图ST段升高效应,并在起针后见到其ST段电位有自然下降趋势,经
(3)针曲泽对疼痛、麻木、痉挛性
(4)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证实,大鼠“曲泽”
,至胸l脊髓节段,且与肌皮神经和桡神
4.郑门 (PC4) 郄穴
[定位]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穴区内有
[主治]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
[*作] 直刺0.5-1寸;可灸。
5.间使(PC5) 经穴
[定位]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臂痛。
[配穴举例] 配心俞治心悸;配大杼治疟疾;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经闭(《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6.内关(PC6)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旋前方肌;穴区内有前臂
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和正中动脉经过,并有骨
间前神经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
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内疼痛(《针灸大成》);配太渊治无脉症;配合谷、
;阴交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配神门治失眠;配公孙治胃痛、呕吐、呃逆(《针灸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实验证实,针刺内关对胃肠功能(胃酸分泌、胃肠运动机能)有双
向良性调整作用。(2)有临床报道,针刺内关对神经性呕吐及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
较好。也有人针内关等穴治疗胃肠疾病所致的急性腹痛2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
收效最快2—3分钟,最慢30分钟。(3)针内关对心功能有显著调整作用,对各种心律失常
均有一定疗效。如对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2—3分钟内使心率由150—200次/分减至
70-80次/分;而对心率减慢者,针后使其心率明显加快或恢复正常。还有人报道,针内关
对抢救和预防过敏性休克均有一定疗效。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针内关后,100例心脏病人的
2心室射血时间指数延长,射血前期时间指数缩短,PEPI/LVETI减小(P<0.05),提示左
室收缩功能改善。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内关”能改善和保护缺血区心肌,使损害减轻,心
肌张力增强,收缩力增强,从而有利于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善,并可改善心肌缺血区的冠脉血
流量,因而对心绞痛有确实疗效。(4)针内关还有降血脂的作用,有人用激光照射内关治疗
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患者的血脂有不同程度下降。
7.大陵(PC7)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横韧带;穴区内有腕掌侧浅静脉网和正中神经掌皮支分
布,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腕掌侧动脉分布。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胸胁痛,桡腕关节疼痛。
[配穴举例] 配神门、列缺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治心悸;配丰隆、太冲治气郁痰
(《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8.劳宫(PC8) 荥穴
[定位]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穴区内有正中神经掌
[主治] 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
[配穴举例] 配涌泉治五般痫(《杂病穴法歌》);配大陵治
心闷、疮疾(《玉龙赋》);配太冲、内庭治口疮、口臭;配曲泽、
大陵治鹅掌风(《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9.中冲(PC9) 井穴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动
脉静脉网分布。
[主治] 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
昏厥。
[配穴举例] 配合谷、印堂均灸,治惊风(《针灸大成》);
配劳宫、大陵治掌中热;配人中、廉泉治舌强肿痛;配少商、合
谷治小儿惊风(《腧穴学》)。 ?
[*作]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现将手厥阴心包经共9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
3—9)如下: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天 池?│ 胸 │ 胸闷,瘰疬 │ │
天 泉 │ 上 臂│ 心痛,胸胁胀痛 │ │
胸、上臂部:心、胸疾患 │
曲 泽?│ 肘 │心痛,胃痛,呕吐 │热病 │
郄 门 │ 前 臂│心痛,心悸,呕血 │ │
间 使?│ 前 臂│ 心痛,呕吐,癫狂痫 │ 疟疾│
内 关?│ 前 臂│ 心痛,心悸,胸闷,呕吐,癫痫│ 热病│
大 陵?│ 腕关节│心痛,呕吐,癫狂 │疮疡 │
劳 宫?│ 掌 │心痛,癫狂痫 │口疮 │
中 冲?│ 指 端│ 心痛,昏迷 │ 热病│
手臂部:心、胸、胃、神志病,热病 │
Sh6u ShaoyangSanjiaojing
—Shaoyang,SJ.
(一)经脉循行
(关冲),②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③沿着腕背,④出于前臂外侧
桡骨和尺骨之间,⑤向上通过肘尖,⑥沿上臂外侧,⑦上达肩部,⑧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
⑨向前进入缺盆部,⑩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11.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
下三焦;
12.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13.出于缺盆部,14.上走项部,15.沿耳后直上,16.出于耳部上
行额角,17.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18.耳部支脉:从耳后进人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19.到达目外眦(丝竹
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
(四)腧穴 (共23穴,左右46穴)
1.关冲 井穴
[定位] 在第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0.1
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掌
侧固有神经(尺神经分支)和指掌侧固有动静
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
病,昏厥。
[配穴举例] 配少商、少泽治咽喉肿痛;
配人中、劳宫治中暑;配风池、商阳治热病无
汗(《腧穴学》)。
[*作1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2.液门 荥穴
[定位] 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后
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背
神经(尺神经分支)和掌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 目赤,耳聋,耳鸣,喉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3.中渚 输穴
[定位] 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0.1寸处。握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2.上出两指之间 3.循手表
4.出臂外两骨之间 5.上贯肘 6,循瞩外 7.
8.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9.人缺盆 10.布膻
11.下膈,循属三焦 12.其支者,
13.上出缺盆 14,上项 15.系耳后直上
.出耳上角 17.以屈下颊至顿 18.其支者,从耳
19.至目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穴区内有手背静脉网和尺神经皮支,深层有
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配穴举例] 配八邪、外关治手指不能屈伸;配听宫、翳风治耳鸣、耳聋(《腧穴学》);
配太溪治咽肿(《针灸大成》)。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表明,以中渚、列缺为主穴行针麻下眼科手术,镇痛效果较
眼附近穴位优越。中渚穴对落枕的镇痛效果也很好。(2)针中渚可引起肠鸣音亢进。(3)鲜
姜擦患肩至局部发红后,针中渚得气后行针的同时配合肩部外旋、外展、后伸活动,对肩周
炎有一定疗效。
4.阳池(SJ4) 原穴
[定位]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穴区内有尺神经
皮支,深层有腕背侧动脉分布。
[主治] 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臂腕
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两
手筋紧不开(《针灸大成》);配胰俞、脾俞、太溪治糖尿病;配
少商、廉泉治咽喉肿痛(《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5.外关(SJ5) 络穴;入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
与桡骨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示指伸肌;穴区内
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骨间动脉分布。 .,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配穴举例] 配后溪治落枕;配阳池、中渚治腕关节痛、手指痛(《腧穴学》);配会宗
治耳聋(《千金要方》)。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取健侧外关,进针后行泻法,提插捻转2-4次,行针时嘱患者活
动患肢或颈部,治疗落枕或踝关节扭伤,有良好效果。(2)外关配光明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
效。(3)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强刺激配合腰部活动、下蹲、深呼吸等动作,每3—5分钟
行针1次,共2-3次后起针,对急性腰扭伤有即时止痛或减轻疼痛效果。
6.支沟(SJ6) 经穴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展肌;穴区内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
骨间后神经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治便秘;配章门治胁肋痛;配阳池、八邪治手指震颤(《腧穴
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7.会宗(SJ7) 郄穴 .
[定位] 在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约1寸,当尺骨桡侧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穴区内有前臂背侧
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
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耳聋,癫痫,上肢痹痛。
[*作] 直刺0.5—1寸;可灸。
8.三阳络 (SJ8)
[定位] 在支沟穴上1寸,尺骨、桡骨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短伸肌;穴区内有,
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骨间背神经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9.四渎 (SJ9)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当肘尖下5寸,尺骨桡骨之
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展肌;穴区内有
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骨间背神经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耳聋,暴喑,齿痛,手臂痛。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10.天井 (SJ10) 合穴
[定位] 屈肘,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腱;穴区内有臂内侧皮神经和,
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 ,
[主治] 偏头痛,耳聋,瘰疬,胁肋痛,癫痫。
[*作] 直刺0.5—1寸;可灸。
11.清冷渊 (SJll)
[定位] 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穴区内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
内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黄,上肢痹痛。
[*作] 直刺0.5-1寸;可灸。
12.消泺 (SJ12)
[定位] 在肘尖与肩髎连线上,当清冷渊穴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穴区内有臂背侧皮神经,深
[主治] 头痛,齿痛,项强,肩背痛。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3.孺会 (SJl3)
[定位] 在肘尖与肩髎连线上,当肩髎下3寸,三角肌后下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穴区内有臂背侧皮神
经,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肌支分布。
[主治] 瘿气,瘰疬,上肢痹痛。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4.肩髎(SJl4)
[定位]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1
寸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穴区内有锁骨
上神经外侧支,深层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分布。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作]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可灸。
15.天髎(SJ15)
[定位] 在肩胛骨上角,曲垣穴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穴区内有
锁骨上神经外侧支,深层有副神经、颈横动脉、肩胛背神经和
肩胛背动脉分布。 ,
[主治] 肩臂痛,颈项强急。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16.天牖 (SJ16)
[定位] 在乳突后下方,当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
角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穴区
内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深层有副神经和颈动脉
分布。
[主治] 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
[*作] 直刺0.5-1寸;可灸。
17.翳风(SJ17)
[定位]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穴区内有耳大神经、面
神经耳支和耳后静脉,深层有面神经干经过,并有舌咽神经腮
腺支、耳后动脉和翼静脉丛分布。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
肿,瘰疬。
[配穴举例] 配合谷、耳门、听会、足三里治聤耳生疮、
出脓水(<<针灸大成》);配会宗、下关治耳聋(《针灸甲乙经》);
配通里治暴喑不能言(《针灸资生经》);配曲鬓、头维、风池、太阳治过敏性牙痛(《新针灸
学》)。
[*作] 直刺0.8—1.2寸;可灸。
18.瘈脉 (SJ18)
[定位] 在乳突中央,当翳风与角孙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穴区内有耳大神经,深层有面神经肌支和耳后动
脉分布。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作] 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19.颅息 (SJ19)
[定位] 在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
[解剖] 同瘈脉穴。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20.角孙 (SJ20)
[定位] 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人发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穴区内有耳颞神经皮支,深层有耳颞神经
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
[主治] 颊肿,目翳,齿痛,项强。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21.耳门(SJ21)
[定位] 张口,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穴区内有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干经过,深层有下颌
神经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翳风治聤耳、生疮、流脓;配风池、侠溪、听宫、听会、翳风
治耳聋(《针灸大成》)。
[*作] 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22.耳和髎 (SJ22)
[定位] 在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肌;穴区内有颞神经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
经颓支、下颌神经肌支和上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喎。
[*作]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23.丝竹空(SJ23)
[定位]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穴区内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深层有
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眼睑闰动,癫狂痫证。
[配穴举例] 配瞳子髎、睛明、攒竹治目赤肿痛;配太阳、外关治偏头痛;配太冲、
通谷治癫痫(《腧穴学》)。
[*作] 平刺0.5-1.0寸;可灸。
现将手少阳三焦经共23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3-10)如下: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 1 │ 2 │
关 冲?│ 指 端 │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 │ 热病 │
液 门 │ 指 间 │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 │ 疟疾 │
中 渚,│ 手 背 │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 热病 │
阳 池 │ 腕 │ 腕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 │ 疟疾,消渴│
外 关?│ 前 臂 │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 热病 │
支 沟?│ 前 臂 │暴喑,胁肋痛,便秘 │热病 │
会 宗 │ 前 臂│ 耳聋 │ 癫痫 │
三阳络 │ 前 臂│耳聋,暴喑,上肢痹痛 │ │
四 渎 │ 前 臂 │ 耳聋,齿痛,暴喑,上肢痹痛 │ │
天 井 │ 肘 │偏头痛,瘰疬 │癫痫 │
手肘部: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 │
清冷渊 │ 上 臂│ 上肢痹痛 │ 目黄 │
消 泺 │ 上 臂│ 颈项强急 │ │
臑 会 │ 上 臂│ 上肢痹痛 │ │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肩 髎 │ 肩 │ 肩臂挛痛不遂 │ │
天 髎 │ 肩 │ 肩背痛,颈项强急 │ │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
天 牖 │ 颈 │ 头痛,耳聋,瘰疬,项强 │ │
翳 风?│ 耳 │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 │
瘈 脉 │ 耳 │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
颅 息 │ 耳 │头痛,耳鸣,耳聋 │ │
角 孙 │ 耳 │颊肿,齿痛,目翳 │ │
耳 门?│ 耳 前│耳聋,耳鸣,齿痛 │ │
耳和髎 │ 耳 前│头痛,耳鸣,牙关紧闭 │ │
丝竹空? │ 眉 梢│ 头痛,目疾 │ │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
十一、足少阳胆经
Callbladder MeridianQ of Foot—Shaoyang,GB.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目外眦(瞳子髎),②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③下行到耳后(风池),④沿着
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⑤向下进入缺盆部;
⑥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⑦出走耳前,⑧到目外眦后方;
⑨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⑩下走大迎,11 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12 下
行经颊车,13 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14 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15 联络肝脏,
16 属于胆,17 沿着胁肋内,18 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19 经过外阴部毛际,20 横行人髋
关节部(环跳);
21 缺盆部直行的脉:22 下行腋部,23 沿着侧胸部,24 经过季胁,25 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
节部,26 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27 出于膝外侧,28 下行经腓骨前面,29 直下到达腓骨下
段,30 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31 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
32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
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 (共44穴,左右88穴)
1.瞳子髎(GB1)
[定位] 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肌;穴区内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上颌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配穴举例]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治目痛、目赤、目翳;配头维、印堂、太冲治头
捅(《腧穴学》)。
[*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听会(GB2)
[定位] 张口,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的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穴区内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
脉,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喎。
[配穴举例] 配听宫、翳风治耳鸣、耳聋;配颊车、地仓、阳白治面神经麻痹(《腧穴学》)。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3.上关(GB3)
[定位] 在下关穴直上,当颧弓上缘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穴区内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喎斜,齿痛,口噤。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4.颔厌(GB4)
[定位] 在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穴区内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
[主治] 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5.悬颅 (GB5)
[定位] 在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穴区内有上颌神经
[主治] 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6.悬厘 (GB6) ,
[定位] 在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
[解剖] 同悬颅穴。
[主治] 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7.曲鬓(GB7)
[定位] 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穴区内有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深层有耳
[主治] 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喑。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8.率谷(GB8)
[定位] 在耳尖直上,人发际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穴区内有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
经络腧穴各论-5
主治]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
[配穴举例] 配风池、太阳治偏头痛;配足三里、中脘治呕吐、痰眩(《腧穴学》)。
[*作] 平刺0.5-1寸;可灸。
9.天冲(GB9)
[定位] 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枕小神经和耳颞神经,深层有耳后神
经和耳后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牙龈肿痛,癫疾。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0.浮白 (GB10)
[定位] 在天冲与完骨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深层有耳后神
经和耳后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1.头窍阴 (GB11)
[定位] 在乳突的后上方,当天冲与完骨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点处。
[解剖] 同浮白穴。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2.完骨(GB12)
[定位] 在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穴
区内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耳后动脉,深层有副
神经、颈神经丛肌支和枕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喎,疟
疾,癫痫。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13.本神 (GB13)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向上0.5寸(神庭)再
向外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内有眶上
神经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
布。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4.阳白(GB14)
[定位]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解剖] 同本神穴。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眼睑闰动。
[配穴举例] 配太阳、风池、外关治偏头痛;配睛明、太阳治目赤肿痛(《腧穴学》)。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5.头临泣(GB15) ?
[定位] 在阳白穴直上,人前发际0.5寸处。
[解剖] 同本神穴。
[主治]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6.目窗(GB16)
[定位] 在头临泣穴后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眶上神经、耳颞神经和眶上动脉、颞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部浮肿。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7.正营(GB17)
[定位] 在目窗穴后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眶上神经和颞
[主治] 头痛,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8.承灵(GB18)
[定位] 在正营穴后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枕动脉和耳后
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鼽衄。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9.脑空(GB19)
[定位] 在风池穴直上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肌;穴区内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深层有耳后神经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20.风池(GB20)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穴区内有枕小神经,深层有枕大神经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
[配穴举例] 配百会(均灸)治风痫,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针灸大成》);配
(《腧穴学》)。
[*作]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
平刺透风府穴;可灸。本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
度与深度,慎防意外。
[现代研究] (1)有报道,针风池、上天柱(天柱穴上
0.5寸)行导气法,配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对突眼症有一
定疗效,对于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和动力
学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 (2)有人报道,针风池穴治疗视神经
萎缩187只眼,凡针感传到眼区的73只眼均有较好疗效,其余
也有一定疗效但较前者为低。(3)针风池穴治足跟痛216例,有
较好疗效。(4)还有人报道针风池对胃液分泌活动有调整作用,
能使胃酸及胃蛋白酶低者升高,高者降低。
21.肩井(GB21)
[定位] 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
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穴区内
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 ,
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
[主治J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
乳汁不下,瘰疬。
[配穴举例] 配肩髃、天宗治肩背痹痛,配合谷、三阴
交治难产,配少泽、乳根治乳汁不足、乳痈(《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可灸。
X.渊腋 (GB22)
[定位] 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穴区内有第4肋间神
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外侧动脉分布。
[主治] 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
部重要脏器。
25.辄筋(GB23)
[定位] 在渊腋穴前1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 同渊腋穴。
[主治] 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
部重要脏器。
24.日月(GB24) 胆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穴区内有第7肋间神经
7肋间神经和动脉分布。
[主治] 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
[配穴举例] 配丘墟、支沟、阳陵泉治胁肋疼痛,配内关、中脘治呕吐,配大椎、至
(《腧穴学》);配期门(均右侧)治胆石症(《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可灸。
25.京门 (GB25) 肾募穴
[定位] 在第12肋端下方,当章门穴后1.8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1、12肋间神
11、12肋间神经和肋下动脉分布。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
[*作] 直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可灸。
26.带脉(GB26)
[定位] 在第11肋端直下平脐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0肋间神经外
?
[主治] 经闭,月经不调,带下,腹痛,疝气,腰胁痛。
[配穴举例] 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灸30壮)治赤白带下(《针灸大
);配中极、地机、三阴交治痛经、闭经(《腧穴学》)。
[*作] 直刺1-1.5寸;可灸。
27.五枢 (GB27)
[定位] 在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主治] 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
[*作] 直刺1—1.5寸;可灸。
28.维道 (GB28)
[定位] 在髂前上棘前下方,当五枢穴下0.5寸处。
[解剖] 同五枢穴。
[主治] 腹痛,疝气,带下,阴挺。
[*作]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可灸。
29.居髎(GB29)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穴区内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臀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疝气。
[*作] 直刺1-1.5寸;可灸。
30.环跳(GB30)
[定位]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穴区内有臀下皮神
经、髂腹下神经、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
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穴举例] 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治坐骨神经痛
(《腧穴学》);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治下肢偏
瘫不遂(《针灸学》)。
[*作] 直刺2-3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刺环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2)针环跳治白带,用强刺激手法,若针感传至足跟者均可提高疗效。(3)实验证明,针“环
跳”对于甲状腺粉或硫氧嘧啶所致的小白鼠甲亢或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均有调整和
治疗作用。电针“环跳”还可使家兔因人工感染所致的腹膜炎模型的炎症渗出减少或停止。对
于胃液分泌的影响,实验也证实,针环跳可使胃酸或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31.风市(GB31)
[定位l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直立垂
手时,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即是本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
穴区内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布。
[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配穴举例]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配风池、曲池、
血海治荨麻疹(《腧穴学》);配委中、行间治腰痛难动(《针灸大
成》);配阴市治腿脚乏力(《玉龙赋》)。
[*作] 直刺1-2寸;可灸。
32.中渎(GB32)
[定位]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
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 同风市穴。
[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作] 直刺1-1.5寸;可灸。
33.膝阳关(GB33)
[定位] 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穴区内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
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
[主治] 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作】 直刺0.8~1寸。
34.阳陵泉(GB34)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
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膝下外侧动脉分布。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
【配穴举例】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治半身不遂、下肢瘘痹;配中脘、阴陵泉治
胁肋痛;配人中、中冲、太冲治小儿惊风(《腧穴学》)。
【*作】 直刺l.0~L5寸;可灸。
【现代研别 (l)有人报道,针阳陵泉透阴陵泉,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I0~
20分钟,捻转出针,对肝脾疼痛有较好疗效,而且对落枕、肩周炎也有良好效果。(2)有
实验表明,针阳陵泉可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对奥狄氏括约肌则有明显解痉作用,由于
肌舔管的规律性收缩,可加快胆道造影剂排出并进入十二指肠。据观察,针阳陵泉对慢性胆
囊炎、胆结石症有治疗效应,此效应在针感出现时即开始,在起针后l0分钟更加明显。(3)
还有实验表明,针右侧阳陵泉和曲池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但出针后脑血管
阻力降低即不明显。对正常猫针其“阳陵泉"对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针阳陵泉对脑血流
量的调整作用,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有积极治疗效应。
35.阳交 (GB35) 阳维脉郄穴
【定位】 在外躁尖上7寸,腓骨后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踞长屈
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肌支、腓浅神经肌支
和腓动脉分布。
【主治】 胸胁胀满,下肢瘘痹,癫狂。
【*作】 直刺l~1.5寸;可灸。
36.外丘 (GB36) 郄穴
【定位】 在外躁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
母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肌支、腓深
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脉、胫前
【主治】 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瘘痹,癫狂。
【*作】 直刺Ⅰ~1.5寸;可灸。
37.光明(GB37) 络穴
【定位】 在外躁尖上5寸,腓骨前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趾长仲肌、踞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
,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脉、胫前静脉分布。
【主治】 目痛,夜盲,下肢瘘痹,乳房胀痛。
【配穴举例】 配睛明、承泣、瞳子髎治目痛;配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腧穴学》)。
【*作】 直刺1.0~1.5寸;可灸。
38.阳辅(GB38) 经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母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浅神
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小腿骨间膜及腓动脉、腓静脉经过。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作] 直刺0.8-1寸;可灸。
39.悬钟(GB39)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
腓动脉穿支,再深层有小腿骨间膜及腓动脉、腓静脉经过。
[主治]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半身不遂,痔疾。
[配穴举例] 配肾俞、膝关、阳陵泉治腰腿痛;配风池、后溪治颈项强痛;配环跳、
风市、阳陵泉治坐骨神经痛(《腧穴学》)。
[*作] 直刺0.8-1.0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悬钟穴治偏头痛38例,效果良好,对久病者疗效尤佳。也有人
报道,针悬钟对高血压病特别是Ⅱ期高血压病疗效较好。对颈部软组织扭伤,左病取右,右
病取左,针悬钟重刺激,也有良好疗效。(2)有人报道,针悬钟可使患者红细胞生成加快,
且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影响。
40.丘墟(GB40) 原穴
[定位] 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趾短伸肌;穴
区内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皮支,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
和外踝前动脉分布。
[主治] 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足跗肿痛。
[配穴举例] 配瞳子髎治目中翳膜(《针灸资生经》);配行
间、昆仑、太冲治足不能行(《针灸大成》);配阳陵泉、期门治
胆囊炎(《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报道,在对胆总管引流者进行胆道造影时
(在注射吗啡条件下),针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后30分钟,
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
41.足临泣(GB41)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
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4骨间背侧肌和第3骨间足底肌;穴区内有足背中间皮
神经和足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肌支和第4跖背动脉分布。
[主治]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
[配穴举例] 配丘墟、昆仑、解溪治足跗肿痛;配风池、太阳、外关治偏头痛;配肩
井、乳根治乳痈(《腧穴学》)。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42.地五会 (GB42)
[定位] 在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内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第4骨间背侧肌;穴区内有足
4跖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43.侠溪 (GB43) 荥穴 ,
[定位] 在足背第4、5趾间缝纹端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深层有第4趾背
4趾背静脉经过。
[主治]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热病,胁肋疼痛,乳痈。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44.足窍阴(GB44) 井穴
[定位] 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甲根;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
[配穴举例] 配头维、太阳治偏头痛,配翳风、听会、外关治耳鸣、耳聋(《腧穴学》)。
[*作]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 1 │ 2 │
瞳子髎 │ 外 眦 │ 头痛,目疾 │ │
听 会? │ 耳 前 │耳鸣,耳聋,齿痛 │ │
上 关 │ 耳 前 │偏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喎│ │
颔 厌 │ 侧 头 │偏头痛,目眩,耳鸣 │ │
悬 颅 │ 侧 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 │
悬 厘 │ 侧 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 │
曲 鬓 │ 侧 头 │ 头痛,牙关紧闭 │ │
率 谷? │ 侧 头 │偏头痛,眩晕 │ │
天 冲 │ 侧 头│头痛,牙龈肿痛 │ │
浮 白 │ 后 头│头痛,耳鸣,耳聋 │ │
头窍阴 │ 后 头│ 头痛,耳疾 │ │
完 骨 │ 后 头 │ 头痛,颈项强痛 │ │
本 神 │ 前 头 │ 头痛,目眩 │ 癫痫 │
阳 白?│ 额 │ 前头痛,目疾 │ │
头临泣 │ 前 头 │头痛,目疾,鼻塞 │ │
目 窗 │ 前 头│头痛,目疾,鼻塞 │ │
正 营 │ 前 头 │ 偏头痛,目眩 │ │
承 灵 │ 后 头│ 头痛,鼻渊 │ │
脑 空 │ 后 头 │头痛,颈项强痛 │ 癫狂痫 │
头部:头、项、五官疾患 │
风 池? │ 项 │ 头痛,目疾,鼻渊,颈项强痛 │ 感冒,癫痫 │
肩 井?│ 肩 │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 │ 乳痈,滞产 │
肩项部:头、项、肩部疾患 │
渊 腋 │ 胁 │ 胸满,胁痛 │ │
辄 筋 │ 胁 │ 胸满,气喘 │ │
日 月?│ 季 胁│ 胁肋疼痛,呕吐,呃逆 │ 黄疸 │
胸胁部:胸胁部疾患 │
京 门 │ 腰 │ 小便不利,水肿,腰胁痛 │ │
带 脉, │ 侧 腹 │ 腹痛,月经不调,带下 │ │
五 枢 │ 侧 腹 │ 腹痛,带下 │ │
维 道 │ 侧 腹│ 腹痛,带下,疝气,阴挺 │ │
季胁下:妇科、前阴、肠疾患 │
居 髎 │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 │
环 跳? │ 股关节 │腰痛,下肢瘙痹 │ │
风 市?│ 大 腿│ 下肢痿痹 │ 遍身瘙痒 │
中 渎 │ 大 腿│ 下肢痿痹 │ │
膝阳关 │ 膝关节 │ 膝肿痛 │ │
髀枢至膝部:腰腿部疾患 . │
阳陵泉? │ 小 腿│胁痛,下肢痿痹 │ 黄疸,小儿惊风│
阳 交 │ 小 腿 │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 │ 癫狂 │
外 丘 │ 小 腿│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 癫狂 │
光 明,│ 小 腿│目疾,下肢痿痹 │ │
阳 辅 │ 小 腿 │偏头痛,下肢痿痹 │ │
悬 钟? │ 小 腿 │胁痛,下肢痿痹 │ 颈项强 │
丘 墟?│ 足 跗│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 │
足临泣? │ 足 跗 │ 目疾,胁痛,乳痈,月经不调 │ │
地五会 │ 足 跗 │ 目赤肿痛,乳痈,足背肿痛 │ │
│ │ 主 治 │
穴 名│ 部 位│ │
│ ├────────────────┬───────┤
│ │ 1 │ 2 │
侠 溪│ 趾 间│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胁肋痛│ 热病 │
足窍阴?│ 趾 端 │ 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 热病,失眠│
胫、足部:头、目、耳、喉、胁部疾患,神志病,热病 │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②沿着足跗部向上,③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④
向上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⑤上行膝内侧,⑥沿着股部内侧,⑦进入阴毛
中,⑧绕过阴部,⑨上达小腹,⑩夹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11 向上通过横膈,12 分
布于胁肋,13 沿着喉咙的后面,14 向上进入鼻咽部,15 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
位),16 向上出于前额,17 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18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19 环绕唇内;
20 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21 通过横膈,22 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 (共14穴,左右28穴)
1,大敦(LR1)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主治] 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配穴举例] 配太冲、气海、地机治疝气;配隐白(灸)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百会、
(《腧穴学》)。
[*作]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表明,针刺大敦穴对8例手法复位失败的嵌顿性疝均获显
据报道,针大敦穴可加强神门穴的降压作用。(3)针大敦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
2.行间(LR2) 荥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
[主治]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胁痛,疝
[配穴举例] 配睛明、太阳治目赤肿痛;配气海、地机、
(《腧穴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3,太冲, (LR3) 榆穴;原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跖骨间背侧肌、母收肌斜
跖背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胁痛,遗尿,疝
[配穴举例] 配合谷(双)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配气海、急脉治疝气
《腧穴学》);配三阴交治妇人漏下不止(《针灸大成》)。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太冲对青少年近视眼有较好的疗效。(2)针太冲、内关、素髎对
(3)据有人报道,针足三里、阳陵泉,或单刺太冲,均观察到针
(奥狄氏)括约
4.中封(LR4) 经穴
[定位] 在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骨前肌腱;穴区
(隐神经分支)、大隐静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
[主治] 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内踝肿痛。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5.蠡沟 (LR5) 络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穴区内有大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6.中都(LB6) 郑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解剖] 同蠡沟穴。
[主治] 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7.膝关(LR7)
[定位] 在胫骨内上髁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侧头;穴区内有隐神
[主治] 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作] 直刺1-1.5寸;可灸。
8.曲泉(LR8) 合穴
[定位] 屈膝,在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股薄肌、半膜肌腱、腓肠肌内侧头;穴区内有隐
[主治] 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配穴举例] 配照海、大敦治阴挺;配中封、水分治脐痛(《针灸大成》);配膝眼、梁
(《腧穴学》)。
[*作] 直刺1—1.5寸;可灸。
9.阴包 (LR9)
[定位] 在股骨内上髁上4寸,缝匠肌后缘。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大收肌;穴区内有闭孔神经皮支、股神经皮支和
[主治] 腹痛,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0.足五里 (LRl0)
[定位] 在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穴区内
[主治] 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1.阴廉 (LR11)
[定位] 在气冲穴下2寸,腹股沟内,长收肌外缘处
。
[解剖] 同足五里穴。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小腹痛。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2.急脉 (LR12)
[定位] 在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闭孔外肌;穴区内有股神经前皮支、腹股沟神经
,
[主治] 疝气,小腹痛,阴挺。
[*作] 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可灸。
13.章门? (LR13)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10、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
10、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配穴举例] 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配内关、阴陵泉
(《腧穴学》)。
[*作] 斜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有报道,针章门,行泻法或加电脉冲
20-60分钟,每日1—2次,治急性机械性肠
114例,疗效较好。 (2)针章门配脾俞、肝俞、期门治疗肝脾肿大,均有不同程度缩
(3)针“章门”、“足三里”对家兔因组织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和对抗作用,
17.4%-51%,色素渗出减少66.6%-75%,显
14.期门? (LBl4) 肝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穴区内有第6肋间神经
6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
[主治]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配穴举例] 配肝俞、膈俞治胸胁胀痛;配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阳陵泉、中封治
(《腧穴学》)。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或灸期门治疗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疗效。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
“期门”对药源性肝硬变有疗效。(2)临床检查发现,期门穴有压痛者均有肝区压痛
(3)针期门可使胆管口括约肌紧张收缩,内压升高,停针
(4)期门配日月加电脉冲治疗胆石症有一定疗效。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大 敦?│ 大趾端 │ 疝气,遗尿,崩漏,阴挺 │ 癫痫 │
行 间?│ 趾 间│崩漏,小便不利 │头痛,目赤肿痛,口喎,胁痛,癫痫│
太 冲,│ 跗 │崩漏,遗尿,疝气 │头痛,眩晕,口喎,胁痛,癫痫 │
中 封 │ 踝关节 │疝气,遗精,小便不利 │ │
蠡 沟 │ 小 腿│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 │ │
中 都 │ 小 腿│疝气,崩漏,腹痛 │ │
膝 关 │ 小 腿│ 膝部疼痛 │ │
曲 泉,│ 膝 │ 腹痛,小便不利,疝气,遗精│ │
阴 包 │ 股 │ 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 │
足五里 │ 股 │ 小便不通 │ │
阴 廉 │ 股 │ 月经不调 │ │
下肢部:妇科、前阴病为主,肠疾患次之 │
急 脉 │ 腹 │疝气,小腹痛 │ │
章 门?│ 季 肋│腹胀,泄泻,胁痛 │ │
期 门?│ 肋 │胸胁胀痛,呕吐 │ │
胁腹部:胃肠疾患为主,妇科疾患次之 │
奇经八脉
一、督脉
Du Meridian,DU.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
(二)主要病候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腧穴 (共28穴)
1.长强(DU1) 络穴
[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
(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
(《腧穴学》)。
[*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
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
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
[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作]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DNA合成率的作用,并可促进
DNA复制,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对氢化可的松肌注的小鼠,灸其“命门”穴可使其巨
(3)命门配关元,针后加灸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5,悬枢 (DU5)
[定位] 在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腰阳关。
[主治] 泄泻,腹痛,腰脊强痛。
[*作] 向上微斜刺0.5—1.0寸;可灸。
6.脊中(DU6)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穴区内有胸神经后支皮支,深层有
[主治] 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疾,脱肛,腰脊强痛。
[*作] 向上微斜刺0.5-1.0寸。
7.中枢(DU7) 。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黄疸,呕吐,腹满,腰脊强痛。
[*作] 向上微刺0.5—1寸。
8,筋缩 (DU8)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癫痫,抽搐,脊强,胃痛。
[*作] 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 (DU9)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胸胁胀满,黄疸,咳嗽,气喘,背痛,脊强。
[配穴举例] 配阳陵泉、日月治胁肋痛、黄疸、呕吐;配心俞、内关治胸闷、心律不
(《腧穴学》)。
[*作] 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 (DUl0) ,
[定位] 在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咳嗽,气喘,疔疮,脊背强痛。
[*作]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 (DUll)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
【*作】 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 (DU12)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作】 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 (DU13)
【定位】 在第l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同脊中穴。
【主治】 头痛,疟疾,热病,脊强。
【*作】 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4.太椎*(DU14)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3-95八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问韧带;穴区内有第8颈神经后支皮支,深
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
【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
风疹。
【配穴举例】 配腰俞治疟疾;配长强治癫痈、背脊强痛;配合谷、中冲治伤寒发热、
头昏(《腧穴学》)。
【*作】 直刺0..5~1寸;可灸。
【现代研究】
(l)取大椎穴刺络拔罐治感冒及痤疮有一定疗效。若用隔姜灸
3~
5壮或艾条灸20分钟,每日2~3次,治感冒也有良好效果。(2)取大椎配肺俞用瘢痕灸
7~9壮隔日l次,3次为l疗程,每年夏季灸Ⅰ疗程,治哮喘有良好效果。(3)动物实验
证明灸,'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还可使乳腺癌和腹水
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细胞受到抑制,并延长其存活期而显示出治疗作用目
15.哑门.(DU15)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图3_%八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韧带、黄韧带;穴区内
伴行动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再深层有硬脊膜和脊髓。
【主治】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
【配穴举例】 配关冲治舌强不语;配风府、合谷治暗哑;配通
穴学》)。
【*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因
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6.风府.(DU16)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l寸处。
【解剖】 同哑门穴。
[主治]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配穴举例] 配昆仑、束骨治狂证多言不休;配肺俞治狂走欲自杀;配腰俞治足不仁
《千金要方》);配二间、迎香治鼻衄(《针灸大成》)。
[*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
17.脑户 (DU17)
[定位l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穴区内有枕大神经,深层有面神经耳后支和
[主治] 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狂。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 (DU18)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
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
内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眩,项强,癫痫。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顶 (DU19)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穴
上3寸)处。
[解剖] 同强间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20.百会? (DU20)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
中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
[配穴举例] 配神道、天井、液门治惊悸,配脑空、天柱治头风(《针灸资生经》);配
长强、大肠俞治脱肛,配后顶、合谷治头风顶痛(《针灸大成》);配水沟治喜笑不休(《腧穴
学》);配人中、十宣、足三里治昏厥(《针灸学》)。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 (1)针百会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百会对动物失血性休克有升
压作用,当血压降至20-30mmHg不再回升时,针“百会”30分钟,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
上升幅度均超过35mmHg。(2)针百会可使大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于规则化。针
百会也可使正常人肌电幅度升高(P<0.05)。(3)对家兔用牛奶注射所致的发热模型,针其
“百会”穴,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已发热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封闭该穴后,
其针刺退热效应不再出现。(4)取百会穴,用瘢痕灸治麦尼耳氏综合征,用隔附子饼灸治疗。
子宫脱垂,用艾条温合灸治小儿脱肛,均有一定疗效。
21。前顶(DU21)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处。
[解剖] 同百会穴。
[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22.囟会 (DU22)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处。
[解剖] 同百会穴。
[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作] 平刺0.5-0.8寸,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可灸。
23.上星(DU23)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穴区内有滑车上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
眶上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
[配穴举例] 配百会、囟会、承光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配合谷、足三里治鼻渊、
眩晕(《腧穴学》)。
[*作] 平刺0.5-1寸;可灸。
24.神庭(DU24)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解剖] 同上星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25.素髎(DU25)
[定位] 在鼻尖正中央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眶下神经和鼻动脉分布。
[主治] 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配穴举例] 配上星、迎香治鼻衄,配内关、足三里治昏厥、休克(《腧穴学》)。
[*作]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现代研究] (”针素髎对新生儿窒息有较好疗效,对呼吸频率、节律及各种异常呼
吸均有改善。还有报道表明,针素髎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高达92%,而针非穴位对照点
无此变化。(2)有人筛选升压作用较强的穴位,素髎是其中之一。动物实验证实,对家兔失
血性休克模型,针“素髎”艾灸“百会”,可使其嗜酸性白细胞锐减2/3以上,并使血液稀
释,组织对02的利用率增加。
26.水沟? (DU26)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穴区内有眶下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上唇
动脉分布。
[主治] 头痛,晕厥,癫狂痫,小儿惊风,口角喎斜,腰脊强痛。
[配穴举例1 配颊车治中风吐沫(《胜玉歌》);配委中治腰脊闪痛(《玉龙赋》);配涌
泉、素髎、内关、气海(灸)、关元治休克;配合谷、阳陵泉治惊厥;配合谷透劳宫治癔病
发作(《针灸学》)。
[*作]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
27.兑端 (DU27)
[定位] 在上唇尖端,红唇与皮肤移行处。
[解剖] 同水沟穴。
[主治] 癫狂,齿龈肿痛,口喎,鼻衄。
[*作] 向上斜刺0.2—0.3寸。
28.龈交(DU28)
[定位] 在上唇系带与牙龈连接处。
[解剖] 粘膜、粘膜下层;穴区内有上颌神经和上齿槽动脉分布。
[主治] 癫狂,齿龈肿痛,口喎,口臭,鼻渊。
[*作] 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现将督脉共28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3-13)如下: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长 强?│ 尾 端│便血,痔疾 │癫狂痫 │
腰 俞 │ 荐 骨│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 │
腰阳关? │ 腰 椎│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
命 门?│ 腰 椎│阳痿,遗精,带下,腰痛 │泄泻,月经不调 │
?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前阴病,肠病 │
悬 枢 │ 腰 椎│泄泻,腰脊强痛 │ │
脊 中 │ 胸 椎│泄泻,黄疸 │癫痫 │
中 枢 │ 胸 椎│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 │
筋 缩 │ 胸 椎│胃痛,脊强 │癫痫 │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
至 阳?│ 胸 椎│黄疸,咳喘 │脊强,背痛 │
灵 台 │ 胸 椎│咳嗽,气喘 │疗疮 │
神 道 │ 胸 椎│咳嗽 │心悸,健忘 │
身 柱 │ 胸 椎│咳嗽,气喘 │癫痫,脊强,背痛│
陶 道 │ 胸 椎│头痛 │疟疾,热病 │
大 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 │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
哑 门?│ 颈 椎│暴喑,舌强不语 │癫狂痫 │
风 府?│ 后 头│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 │癫狂 │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 1 │ 2 │
脑 户 │ 后? 头│头晕,项强 │癫狂 │
强 间 │ 后 头 │头痛,目眩 │癫瘸 │
后 顶 │ 后 头 │头痛,眩晕 │癫狂痫 │
百 会?│ 头 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
前 顶 │ 前 头 │头痛,鼻渊 │癫痫 │
囟 会 │ 前 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
上 星?│ 前 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
神 庭 │ 前 头 │头痛,眩晕 │癫痫 │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
素 醪?│ 鼻 尖 │鼻疾患 │惊厥,昏迷 │
水 沟?│ 人 中 │口眼喎斜 │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 端 │ 上 唇 │口喎,齿龈肿痛 │点出 癫狂 │
龈 交 │ 齿 龈 │齿龈肿痛 │癫狂 │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
,RN.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
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经)。
(二)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下结块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
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腧穴(共24穴)
1.会阴 (RNl)
[定位] 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与肛门连线中点处,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
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
穴区内有会阴神经和阴部内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
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
[*作]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
用。
2.曲骨(RN2)
[定位] 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
肌、腹横筋膜;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
壁浅动脉和阴部外浅动脉,深层有髂腹下神经
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
痛经,月经不调,带下。
[*作] 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
深部为膀胱,宜在排尿后针刺。孕妇慎用。
3,中极, (RN3)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
脉分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配穴举例] 配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次髎治尿潴留、淋证;配阴交、石门治闭经、
(《腧穴
})。
[*作] 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慎用。
4.关元, (RN4)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
脉,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
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配穴举例] 配阴陵泉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配太溪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
下腹痛;配涌泉治滑精、腰痛、气淋;配中极、阴交、石门、期门治胸胁痞满(《腧穴学》)。
[*作] 直刺1.0—2.0寸;可灸。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1)艾灸“关元”对休克患者的血压和指温均有升高作用。动物实验也
证实,艾灸“关元”可增加兔的心输出量,但不增加心率,能减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
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以及Na+、K+的排泄。还有实验证实,刺灸“关元”对家兔因组织胺
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对因组织胺引起的家兔实验性休克有抗休克作
用。(2)隔姜灸关元,每次30分钟,每5日灸1次,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有一定疗效。(3)
艾灸“关元”,每次2壮,隔日1次,灸10次后可延长HAC瘤细胞接种小鼠的存活期。
5.石门 (RN5) 三焦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
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深层有肋间神经
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主治] 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
闭,带下,崩漏。
[*作] 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6.气海(RN6)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解剖] 同石门穴。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本穴
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配穴举例] 配石门治崩中、漏下;配小肠俞治带
下(《针灸资生经》);配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治月
经不调(《针灸大成》);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经少、
下腹痛(《腧穴学》)。
[*作] 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7.阴交(RN7)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寸处。
[解剖] 同石门穴。
[主治] 腹痛,疝气,水肿,月经不调,带下。
8.神阙? (RN8)
【定位】 在肚脐中央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第l0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第l0肋间神经和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配穴举例】 配关元(均灸)治泄泻(《针灸资生经》八配百会、膀胱俞治脱肛(《针灸
(灸)治水肿、小便不利(《腧穴学》)。
【*作】 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现代研究】 (l)盐炒黄填入神阙穴,隔葱饼置艾炷灸1~4壮,治产后尿潴留有良
(2)用闪罐法拔神阙穴,每日l次,连续治疗3次,对尊麻疹有效。取红花、桃
,每日l次,即可收较好疗效。(3)对
,艾灸其“神阙"穴后,发现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比对照组明
''神阙"穴,见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扭小时内迅速升高,72~1凹
,若连续间日施灸,则可使其活性升高维持更长时间。
9.水分 (RN9)
【定位】 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l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肋
,再深层可及腹腔。
【主治】 水肿,小便不通,腹泄,腹痛,反胃,吐食。
【*作】 直刺1~2寸;可灸。
10.下腕 (RNl0)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作】 直刺1~2寸;可灸。
11.建里 (RN11)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3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
【*作】 直刺1~2寸;可灸。
12.中腕(RN12)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配穴举例】 配天枢治霍乱吐泻(《针灸大成》八配足三里治黄疸四肢无力(《玉龙经》);
(《腧穴学》);配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针灸学》)。
【*作】 直刺1~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l)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可观察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
,波速加快,原幽门痉挛状态解除。还有人发现针刺中脘对小肠
尤其是空肠)的蠕动也有促进作用。(2)针灸中脘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白细
胞比例也相应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3)艾灸“中脘”穴,隔
日1次,共3次,结果发现艾灸组肝、脾、腹腔的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有增强,尤其是肝和
腹腔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最显著(P<0.05)。
13.上脘(RN13)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
[*作] 直刺1-1.5寸;可灸。
14.巨阙 (RN14) 心募穴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主治] 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
[*作] 向上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可灸。
15.鸠尾 (RN15) 络穴;膏之原穴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主治] 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
[*作] 向上斜刺0.5-1寸。
16.中庭(RN16)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剑结合;穴区内有第5肋间
神经前皮支,深层有第5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
[主治] 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17,膻中? (RN17)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穴区内有第4肋间神
经前皮支,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配穴举例] 配少泽、乳根治乳少;配肺俞、定喘、天
突治哮喘;配心俞、厥阴俞、神门治心痛、心悸、失眠(《针灸
学》)。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18.玉堂(RN18)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穴区内有第3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第3肋间神
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呕吐。 .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19.紫宫 (RN19)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穴区内有第2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第2肋间神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20.华盖(RN20)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穴区内有第1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第1肋间神
[主治] 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21.璇玑(RN21)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当天突下1寸处。
[解剖] 同华盖穴。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作] 平刺0.3-0.5寸;可灸。
22.天突(RN22)
[定位]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当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左右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
[配穴举例] 配膻中治哮喘、胸痹;配璇玑、风府、照
(《腧穴学》);配内关、中脘治膈肌痉挛(《针灸
)。
[*作]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
1-1.5寸;可灸。
23.廉泉(RN23)
[定位l 在颈前正中线上,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下颌舌骨肌、颏舌肌;穴区内有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下
[主治1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
[配穴举例] 配然谷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配天井、太渊治感冒、喉痹、咽痛
《腧穴学》)。
[*作] 向舌根斜刺0.5-0.8寸;可灸。
.承浆(RN24)
[定位]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穴区内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和
下唇动脉分布。
[主治] 口喎,齿龈肿痛,流涎,暴喑,癫狂。
[配穴举例] 配劳宫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配风府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配委
中治衄血不止、牙龈出血(《腧穴学》)。
[*作] 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现代研究] (”承浆穴配大椎,经期前3天开始针刺治疗,每日1次,至经净为1
疗程,治疗痛经疗效良好。(2)本穴配风府针用泻法,治疗落枕,一般针感强者针后即有一
定效果。(3)有人报道,取人中、承浆为1组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脉冲刺激进行麻醉,行
多种手术,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提示本组穴位有全身性镇痛效果。
现将任脉共24个腧穴主治提要列表(表3-14)如下: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会 阴 │ 阴 部│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 │昏迷 │
曲 骨 │ 下 腹│小便不利,遗尿,阳瘿,带下 │ │
中 极?│ 下 腹│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 │阴挺 │
关 元? │ 下 腹│遗尿,尿闭,泄泻,阳痿,月经不调│虚劳 │
石 门 │ 下 腹│腹痛,水肿,泄泻,经闭 │ │
│
(续表) │
│ │ 主 治 │
穴 名 │ 部 位│ │
│ ├──────────────┬───┤
│ │ 1 │ 2 │
气 海?│ 下 腹│腹痛,泄泻,遗尿,崩漏 │虚脱 │
阴 交 │ 下 腹│腹痛,月经不调 │ │
下腹部:妇科、前阴病及肠病(关元、气海并有强壮作用) │
神 阙?│ 脐 中│腹痛,泄泻 │虚脱 │
水 分 │ 上 腹│小便不通,水肿,泄泻 │ │
下 脘 │ 上 腹│腹痛,泄泻,呕吐 │ │
建 里 │ 上 腹│胃痛,呕吐,食欲不振 │水肿 │
中 脘?│ 上 腹│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癫狂 │
上 脘 │ 上 腹│胃痛,呕吐 │癫痫 │
巨 阙 │ 上 腹│胸痛,心悸,呕吐 │癫狂痫│
鸠 尾 │ 上 腹│胸痛,腹胀 │癫狂痫│
上腹部:胃肠疾患为主,其次为神志病 │
中 庭 │ 胸 │胸胁胀满,心痛 │ │
膻 中?│ 胸 │气喘,胸痛,心悸,呕吐 │乳少 │
玉 堂 │ 胸 │咳嗽,气喘,胸痛 │ │
紫 宫 │ 胸 │咳嗽,气喘,胸痛 │ │
华 盖 │ 胸 │咳嗽,气喘,脚痛 │ │
璇 玑 │ 胸 │咳嗽,气喘,胸痛 │ │
胸部:胸、心、肺疾患为主,其次为食管疾患 │
天 突?│ 颈 │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 │噎属 │
廉 泉?│ 颈 │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吞咽困难│ │
颈部:舌及咽喉疾患 │
承 浆?│ 颏 │口喎,齿痛 │ │
唇部:口齿疾患 │
三、冲脉
Chong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脊柱之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
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⑤环绕口唇。
(二)主要病候
腹部气逆而拘急。
(三)交会腧穴
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
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四、带脉
Dai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
(二)主要病候
腹满,腰部觉冷如坐于水中。
(三)交会腧穴
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经)。
五、阴维脉
Yinwei meridian
①起于小腿内侧,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与足太阴经相合,④过胸部,⑤与任脉
心痛,忧郁。
(三)交会腧穴
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
任脉)。
六 阳维脉
Yangwei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足跟外侧,②向上经过外踝,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经胁肋后侧,⑤从,
腋后上肩,⑥至前额,⑦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二)主要病候
恶寒发热,腰痛。
(三)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
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
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七、阴蹻脉
Yinqiao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
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
脉相会合。
(二)主要病候
多眠,癃闭。
(三)交会腧穴
照海、交信(足少阴经),睛明(足太阳经)。
八、阳蹻脉
Yangqiao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
①起于足跟外侧,②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夹口
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③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二)主要病候
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三)交会腧穴
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
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十五络脉
一、手太阴络——列缺
手太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列缺,起于腕后桡侧的筋骨缝中,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人
1.5寸处,别行于手阳明经。
二、手少阴络——通里
手少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通里,距腕上1寸,别而上行,沿着手少阴本经人于心中,
三、手厥阴络——内关
手厥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内关,在距腕2寸的两筋间,别行于手少阳经。它沿着手厥
四、手太阳络——支正
手太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支正,在腕上5寸,向内注于手少阴经。它的别出分支,上
五、手阳明络——偏历
手阳明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偏历,距腕3寸,别行于手太阴经。它的别出分支,向上沿
六、手少阳络——外关
手少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外关,距腕2寸,向外绕行臂部,上行注于胸中,别行合于
七、足太阳络——飞扬
足太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飞扬,距外踝7寸,别行于足少阴经。它的病变,实证为鼻
塞流涕,头背部疼痛,虚证为鼻中流涕出血,可取此穴治疗。
八、足少阳络——光明
足少阳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光明,距外踝5寸,别行于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它的
病变,实证为足胫厥冷,虚证为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可取此穴治疗。
九、足阳明络——丰隆
足阳明经的别行络脉,穴名丰隆,距外踝8寸,别行于足太阴经。它的别出分支,沿胫
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项部,会合各经之气,向下络于咽喉。它的病变,气上逆则患喉痹,突然
失音不能言语,实证为狂癫之疾,虚证为足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可取此穴治疗。
十、足太阴络——公孙
足太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1寸,别行于足阳明经。它的别出分
支,人腹络于胃肠。它的病变,其气上逆则为霍乱,实证为肠中剧痛,虚证为鼓胀之疾,可
取此穴治疗。
十一、足少阴络——大钟
足少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大钟,在内踝后面,绕过足跟而别行于足太阳经。它的别出
分支,与足少阴本经并行向上而至于心包下,向外贯穿腰脊。它的病变,气上逆则为烦闷,
实证为小便不利,虚证为腰痛,可取此穴治疗。
十二、足厥阴络——蠡沟
足厥阴经的别行络脉,穴名蠡沟,距内踝5寸,别行于足少阳经。它的别出分支,经过
胫部上至睾丸,终结于阴茎。它的病变,气上逆则睾丸肿大,突患疝气,实证为阴茎挺长,
虚证为阴部暴痒,可取此穴治疗。
十三、任脉之络——鸠尾
任脉的别行络脉,穴名尾翳(即鸠尾),在剑突下面,散布于腹中。它的病变,实证为
腹部皮肤疼痛,虚证为腹部皮肤瘙痒,可取此穴治疗。
十四、督脉之络——长强
督脉的别行络脉,穴名长强,依着脊骨上行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到两肩胛之间分
左右别行于足太阳经,人而贯穿于脊骨中。它的病变,实证为脊柱强直难以俯仰,虚证为头
重难支而从身体的高处摇摆不定,此皆夹脊之脉有病,可取此穴治疗。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脾的大络,穴名大包,在渊腋下3寸,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
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这一络脉像罗网样绕络全身,如出现血瘀,可取此穴治疗。
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四神聪(EX-HN1)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滑车上神
,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
[配穴举例] 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配太冲、风池治头
,头痛(<<腧穴学>>)。
[*作] 平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1)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眩晕128例,其中肝
(2)有人报道,取四神聪为主穴,配听宫、翳风、听会等穴,治疗耳鸣有一定疗效。
2.印堂, (EX-HN3)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穴区内有滑车上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
[配穴举例] 配攒竹治头重如石,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腧穴学》)。
[*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
3.鱼腰(EX-HN4)
[定位] 在瞳孔直上,眉毛中心。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穴区内有眶上神
[主治] 眉棱骨痛,眼睑闰动,眼睑下垂,目赤肿痛,口眼喎斜,目翳。
[*作] 平刺0.3-0.5寸。
4.上明
[定位] 在眉弓中点,眶上缘下。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内;穴区内有眶上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颞支
和额动脉分布,进入眶内可刺及额神经干、提上睑肌和上直肌,并有动眼神经分布。
[主治] 目疾。
[*作] 轻压眼球向下,向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
5.太阳, (EX-HN5)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穴区内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深
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
[主治] 头痛,目疾。
[配穴举例] 配太冲、委中、关冲、合谷、风池治天行赤眼;配攒竹、肝俞、太冲、
光明、肾俞、照海治视物易色;配头维、率谷、风池治偏头痛。
[*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现代研究] (1)太阳配印堂,点刺出血,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50例,效果良
好。(2)太阳穴点刺出血为主治疗流行性结膜炎103例,疗效较好,且有促进角膜溃疡穿孔
愈合及促进角膜近期瘢痕吸收、缩小的作用。
6,球后 (EX-HN7)
[定位] 在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内;穴区内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眶下神经,
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进入眶内可刺及眶下神经干、下直肌、下斜肌和眶
脂体,有眼神经和动眼神经分布。
[主治] 目疾。
[*作] 轻压眼球向上,向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
7.上迎香(EX-HN8)
[定位] 在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鼻肌、鼻翼软骨;穴区内有
眶下神经和滑车下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面动脉分支分
布。
[主治] 鼻渊,鼻部疮疖。
[*作] 向内上方平刺0.3-0.5寸。
8.夹承浆
[定位] 在承浆穴向外旁开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穴区内有颏神经,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和下唇
动脉分布。
[主治] 齿龈肿痛,口喎。
[*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9.金津、玉液(EX-HNl2,EX-HNl3)
[定位] 在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解剖] 舌下粘膜、粘膜下组织、颏舌肌;穴区浅层有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深
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
[主治] 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腹痛,腹泻。
[配穴举例] 配少商治乳蛾,配承浆治消渴,配长强治口内生疮(<<针灸大成>>).
10.牵正?
[定位] 在耳垂前0.5-1.0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穴区内有耳大神
经,深层有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咬肌动脉分布。
[主治] 口喎,口疮,口臭,下牙痛,腮腺炎。
[配穴举例] 配地仓、风池、阳白治面神经麻痹,配翳风、
合谷治腮腺炎,配地仓、承浆、龈交、合谷治口疮溃疡(《针灸
学》),
[*作] 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11.翳明(EX-HN14)
[定位] 在翳风穴后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穴区内有
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层有副神经、颈神经后支和耳后动脉分
市,再深层有迷走神经干、副神经干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经过。
[主治] 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12.安眠
[定位] 在翳风与风池穴连线中点处。
[解剖] 同翳明穴。
[主治] 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作l 直刺0,8-1.2寸;可灸。
二、胸腹部穴
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EX-CA
1.子宫(EX-CA1)
[定位] 在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
[解剖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髂腹
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 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再深层可进人腹腔刺
[主治] 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
[*作] 直刺0.8-1.2寸。
2.三角灸
[定位]以患者两中角之间的长度为边长,作以脐心为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底边在脐下呈水平线,
底角之顶点即是本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 穴区內有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
[*作] 艾灸5—7壮。
三、背部穴
Points of Back,EX-B
1.定喘? (EX-B1)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
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穴区内有颈神经后
支皮支,深层有颈神经后支肌支、副神经和颈横动
脉、颈深动脉分布。
[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
[配穴举例] 配天突、膻中、璇玑、内关、丰
隆治支气管哮喘;配天突、大椎、丰隆治百日咳
(《针灸学》)。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夹脊? (EX-B2)
[定位] 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各椎棘突下
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
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
肌);穴区内分别有胸神经后支皮支或腰神经后支皮
支,深层有胸神经后支或腰神经后支及肋间后动脉
或腰动脉分布。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
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胃肠疾病,腰部
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详见表3-15)。
[*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现代研究] (1)近人根据其特殊功效,对夹脊穴中的几个穴位又加了专有名称,如
胸3夹脊穴为“肺热”,胸4夹脊穴为“胃热”,胸5夹脊穴为“肝热”,胸6夹脊穴为“脾
热”,胸7夹脊穴为“肾热”,腰2夹脊穴为“肾脊”等。还有将颈椎、骶尾椎各椎棘突下两
旁0.5寸处穴也归于夹脊穴(现今别称颈夹脊、骶夹脊),从而使主治范围有所扩大。
(2)现代研究认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病
症效果较好,如血管性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头晕、肢凉、半身
麻木、多汗等,另外还有高血压病、红斑性肢痛症、中风(中经络)等也收到良好效果。其
机理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改善了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
3.胃管下俞
[定位]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疝气,腹痛.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穴区内有第8胸神经后支皮支,深层有
第8胸神经后支肌支和肋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
[*作] 斜刺0.3-0.5寸;可灸。
4.痞根 (EX-B4)
[定位] 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髂肋肌;穴区内有第12胸神
经后支皮支,深层有第1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第1腰动脉分布。
[主治] 痞块,腰痛。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5,腰眼(EX-B7)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腰方肌;穴区内有第3腰神经后支皮支。深层有
第4腰神经后支肌支和腰动脉分布。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作] 直刺1-1.5寸;可灸。
6.十七椎(EX-B8)
[定位] 在第5腰椎棘突下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穴区内有第5
腰神经后支皮支,深层有第5腰神经后支肌支和腰动脉分布。
[主治] 腰腿痛,下肢瘫痪,崩漏,月经不调。
[*作] 直刺0.5-1.0寸;可灸。
7.腰奇(EX-B9)
[定位] 在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
层有骶神经后支和骶中动脉分布,再深可进入骶管裂孔。
[主治] 癫痫,头痛,失眠,便秘。
[*作] 向上平刺1-1.5寸;可灸。
四、上肢穴
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EX-UE
1.肩前
[定位] 正坐垂肩,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鹘穴连线中点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肱二头肌长头腱;穴区内有
锁骨上神经外侧支,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
[主治] 肩臂痛,臂不能举。
[*作] 直刺1-1.5寸;可灸。
2.肘尖 (EX-UE1)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尖端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前臂背侧皮神
经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
[主治] 瘰疬,痈疽,肠痈。
[*作] 艾炷灸7-15壮。
3.二白 (EX-UE2) ,
[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
两侧各有1穴,一臂2穴,左右共4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桡侧穴)或指深屈肌(尺侧穴);穴
区内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动脉干、桡神经浅支(桡侧穴)和正中神经(尺侧穴)
经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主治] 痔疾,脱肛,前臂痛,胸胁痛。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4.中泉 (EX-UE3)
[定位]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伸肌支韧带)、指伸肌腱;穴区内有前臂背侧
皮神经和桡神经手背支,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分布。
[主治] 胸闷,胃痛,吐血。
[*作] 直刺0.3—0.5寸;可灸。
5.中魁(EX-UE4)
[定位] 在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桡神经、尺神经的指
[主治] 噎膈,呕吐,食欲不振,呃逆。
[*作] 针刺0.2-0.3寸;艾炷灸5—7壮。
6.腰痛点(EX-UE7)
[定位] 在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当腕横纹下约1寸处,
2穴,左右共4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短伸肌腱(桡侧穴)或
指伸肌腱(尺侧穴);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桡侧穴)或尺神经手背支(尺侧穴
[主治] 急性腰扭伤。
[*作] 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
7.落枕穴
[定位] 在手背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2骨间背侧肌;穴区内有桡神经
[主治] 落枕,手臂痛,胃痛。
[*作] 直刺0.5-0.8寸,或斜刺。
8.八邪? (EX-UE9)
[定位] 微握拳,在手背侧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
8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穴
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痛。
[配穴举例] 配后溪,三间治手指麻痛(《中国针灸学概要》);配内阳
(《奇穴治疗诀》);配外关治手指发麻(《针灸学》)。
[*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9.四缝? (EX-UE10)
[定位] 在第2至第5手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一手4
8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深屈肌腱;穴区内有掌侧固有神经和掌
(拇指、食指和中指桡侧)或尺神经肌
(中指尺侧半和4、5二指)分布。
[主治] 小儿疳疾,百日咳,小儿腹泻,肠寄生虫症,手指痛。
[配穴举例] 配合谷、内关治百日咳,配足三里治小儿消化不良(《针灸学》);配中脘、
(《针灸治疗学》)。
[*作] 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淡黄色透明粘液。
[现代研究] (1)有报道指出,对营养不良小儿合并佝偻病者,针其四缝穴后发现血
(2)有人报道,针蛔虫病患儿四缝穴,可使其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
D—木糖排泄率明显升高,所以能迅速改善消化不良和营养不
(3)还有实验表明,针刺四缝穴有消炎效果,可使白细胞总数偏高者降
10.十宣?(EX-UE11)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左右共10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桡侧三个半手指由正中神经发
)和掌侧固有动脉与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并有丰富的痛
[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
[配穴举例] 配十二井穴治中风闭证;配曲池治高热抽搐(《腧穴学》);配人中、大椎、
(《针灸治疗学》)。
[*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五、下肢穴
Points Of lower Extremities,EX-LE
1.环中(EX-LE1)
[定位] 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方肌;穴区内有臀上
[主治] 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下肢瘫痪,痿痹,足
[*作] 直刺2~3寸。
2.百虫窝 (EX-LE3)
[定位] 在血海穴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穴区内有股神经前皮
[主治] 风湿痒疹,皮肤瘙痒,湿疹,下部生疮,蛔虫病。
[*作] 直刺1.5-2寸;可灸。
3.鹤顶(EX-LE2)
[定位] 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腱;穴区内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神经肌支
[主治] 膝关节疼痛,足胫无力,下肢瘫痪。
[*作] 直刺1—1.5寸;可灸。
4.膝眼(EX-LE5)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翼状皱襞;穴区内有隐神
,
[主治] 膝痛,腿脚重痛,脚气。
[*作]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5.胆囊, (EX-LE6)
[定位] 在阳陵泉穴下1—2寸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配穴举例] 配内关、丘墟治胆囊炎(《针灸学》);配阳陵泉、期门、肝俞、胆俞、日
(《奇穴图谱》)。
[*作] 直刺1-2寸;可灸。
6.阑尾, (EX-LE7)
[定位] 在足三里穴下约2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
[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胃脘痛,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足下垂。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右下腹阿是穴治单纯性阑尾炎(《针灸学》);配上巨虚、天枢、
(《针灸治疗学》)。
[*作] 直刺1.5-2寸;可灸。
7。八风, (EX-LE10)
[定位] 在足背各趾缝端凹陷中,左右共8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八风1为腓深神经终末支,八风2、
、4为腓浅神经终末支)和趾背动脉分布。
[主治] 足跗肿痛,毒蛇咬伤,趾痛,脚气,头痛,牙痛,疟疾。
[配穴举例] 配陵后、足三里治下肢及足趾麻木(《针灸学》)。
[*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8.外踝尖 (EX-LE9)
[定位] 在足外踝骨之高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外踝;穴区内有胫前动脉的外踝网、腓动脉的外踝支和腓
肠神经及腓浅神经的分支分布。
[主治] 脚气,小腿外侧肌痉挛,十趾拘挛,牙痛,小儿重舌,乳蛾,小便淋沥,白
虎历节风痛。
[*作] 三棱针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9.独阴 (EX-LE11)
[定位] 在足底,第2趾远端趾关节横纹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穴区内有趾足
底固有神经及趾足底固有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分布。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死胎,胞衣不下,难产,卒心痛,呕吐,
吐血,胸胁痛。
[*作] 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
10,里内庭
[定位] 在足底,第2、3趾间,与内庭穴相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2蚓状肌、骨间跖侧肌;穴区内有足底
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足趾痛,小儿惊风,癫痫,胃痛。
[*作] 直刺0.3-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