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医说治病求本是怎么回事?
讲阴阳,论五行,学医入道。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解中医最本质的一个问题,治病求本。本来最近一个阶段我们一直讲饮食有道这个专题,怎么突然又回到中医理论来了,这个大家可能有点疑问。怎么说呢?临时给大家换换口味,饮食有道这个专题还是会进行下去的。希望大家不要有疑虑,我这只是想到哪讲到哪。
好的,现在我们讲治病求本。民间始终流传着一句话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就是中医治本。我们暂且不去说这句话对不对。我们先说中医治本这句话有依据吗?
这个还真有依据。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段话听起来玄之又玄,似乎和治病没什么关系。前面讲的全都天地阴阳,到最后也没有提及人体,怎么突然又就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概念呢?这句话放在这段文字中,乍听起来实在有点突兀。
另外,按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治病就说治病,把人身体搞明白了不就行了吗?怎么又扯到天地那边去了?这个未免太没边了吧?
我想这个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很难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就比如说现代医学,试图通过解剖学把人体搞明白,结果搞明白了吗?只是搞清楚了一小部分,很多东西没搞明白。后来又通过基因学把人体搞明白,结果依然是一样的。
后来,又有科学家试图通过物理学把人体搞明白,一直搞到了细胞,分子、圆子,最后还是没有搞明白。而最近这些年又提出了量子理论,似乎让我们见到了一现曙光,但是到了量子这个层面,实在和人体有点挨不上边了。
要搞明白这个人体真的有这么难吗?
答案是:真的有。
即使到了我们现代社会现代科学发到如此程度。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是对于人体的很多种疾病仍然是无可奈何。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通过研究生微观世界要搞清楚人体这条路比较难。所以,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看明白看病这件事不能通过微观世界去搞,这个太遥远。
因此,中国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顺应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来看病,这才使得中医药在汉唐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几部重量级的中医学著作,就比如:《黄帝内经 素问篇》、《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千金方》等中医学著作。
反过来再说,现代医学搞到物理学这个层面研究的是什么?
我们现代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物质的最小单位,来了解宇宙的起源。不还是天地之道嘛。
只有了解到这个层面,才可能明白人体是怎么回事?人类转了一大圈又绕回来了,最后,还是研究天地之道。也就是殊途同归。这里面的区别就是物理学通过微观粒子来看待宇宙变化的因果关系。这个离治病始终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而中医通过观察天地运转,四时寒暑的变化落实到人体,并且转化为人体的运行规律,这个更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就比如《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季的变化就可以分别对应于人体五脏。就比如:春季对应于肝,夏季对应于心,秋季对应于肺,冬季对应于肾。长夏对应于脾。随着四时寒暑变化,人体就会有相对应的变化。中医就是研究这种变化规律,用于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的。
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在《黄帝内经》中提出治病求本这个观点,从天地之道来谈起,这个思想高度真是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好了,下面我们就把《黄帝内经》的这段关于治病求本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是说:天地就是阴阳二气生成的。这句话来自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对于这个天地概念的理解。《黄帝内经》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说,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黄帝内经通过定义阴阳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来理解人体的关系。因此就引申出人体的运转规律,就比如《黄帝内经》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因此,这里的阴阳者,天地之道,指的就是阴阳就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而阴阳是推动天地运转的动力。所谓万物之纲纪,也就是纲领,一切事物都逃不出不出阴阳两种变化。这所谓的阴阳的变化指的就是温度的变化。因为火代表阳,水代表阴。
下面的一句,变化之父母。也就是说阴阳孕育并且控制着世间的四时寒暑的变化,所谓父母就有孕育、生养和管教的职责。也就是阴阳二气,孕育和管理这一切这一切变化,而大自然的这一切变化就是四时寒热的变化。
生杀之本始的意思是说,阴阳的变化可以使生命旺盛,也可使生命死亡。而这一切变化都是阴阳的作用。就比如《黄帝内经》说:阴阳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人就精力旺盛,神气十足。而一个人阴阳气血不平衡,乃至分离,这个人就会生病乃至死亡。这就是生杀之本始,也就是源头。也就是本。
那么,说阴阳为天地万物造化的根本,我们人也是天地的产物,这个如何落实在我们人体上呢?也就是说,这个阴阳在人体的控制中心是哪里呢?
《黄帝内经》说:神明之府也。这个神明之府指的是什么呢?《黄帝内经》说:心为神明之府。也就是说,这一切权利责任都落在心上面了。因此黄帝内经又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还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心是我们这个这个身体的权利中心。他主管我们这个身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因此,前面《黄帝内经》说的:治病必求于本也。也就是治病的根本在于治心。一个人只有神志清明,身体才能健康。他才能够指挥人体这台超级复杂精密的系统的气血顺畅的运营。
说到中医的治病求本也就是关键在于治心。这里的治心,不仅仅是治病,我们人这一生若不治理好这颗心,我们就会反被他煎熬。就比如一个人多欲而不知足,就会一生奔波劳碌,即使家财万贯,仍然会象是一个乞丐一样。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也包括我们自己。
因此,一个人管理不好我们的内心,就会百病丛生。就比如,由心而引发的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就会纷纷粉末登场。让我们这一生都饱受情绪的煎熬。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说: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伤胆,恐伤肾。如果我们这一生都被七情所伤。即使有幸遇到好的医生,把病治好了,又怎么保证的了明天再病呢?
因此,中医提出治病求本的这个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思路,就如何要做好内心的保健。这个内心的保健做不好,就会百病丛生。那么,我们这个内心该如何去保健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我之前的课程用心养生观和心是什么?这些内容都在强调心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除了心的作用就没有其他了呢?
这个肯定不是的。中医之所以把情绪和五脏实体挂钩,就是为了通过药物来治疗疾病。因为,我们很难去要求一个身患重病的患者用精神调节的办法来治疗疾病。因此,所谓用心调养都是保健环节需要重视的事情,也就是通过心理保健让人少生疾病,这只是未病防病的作用。而已经生病了,最好的选择还是通过吃药来治疗。这一点还是需要大家要弄清楚。
否则,你让一个身患重病的患者去通过心理调节,很可能会被骂的。因为,当你不了解患者的痛苦根源的时候,就不要强行套用某些理论。
强行
课程讲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中医说治病求本,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还不是,因为关于本的作用,这里之讲解了一部分,《黄帝内经》天年篇还有一段文字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这个神和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