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一个人的价值,由这个人的心灵决定

“人的荣誉多少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的价值应该由人的心灵决定。”——稻盛和夫
国庆期间带孩子去了两个地方,分别是动物园和游乐园。
这期间,孩子说了3句让我倍感欣慰的话,也更加坚定了我培养孩子“心灵美”的教育方式。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在《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中的一句话:
“展现人生的价值,必须用高尚的品格和美丽的心灵造就光彩的人生。”
在这个浮躁、物欲横流的环境下,追求更有奉献、更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先从心灵入手。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我孩子在动物园和游乐园的3件小事,希望能够给到大家一些更有深度的思考。

第一句:“它们并不开心。”‍

孩子一直对有着“丛林之王”美誉的老虎非常向往,很早就吵着闹着要去动物园看老虎。
终于在这个假期如愿以偿,然而在走到关着老虎的区域时,孩子从一开始的激动,慢慢变成了一种低沉。
我见他情绪不佳,便问他在想什么?
孩子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趴在地上的老虎后说:“它们好可怜。”
“怎么会呢?每天有人给它们送吃的喝的,天天就睡觉吃饭玩耍,开心得很呢。”我安慰道。
“不,它们并不开心。”孩子讲不出为什么,但他可以从老虎的状态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事实上,我很认同孩子的判断,被关在这个看似“安逸”的动物园里,我也不相信这些老虎会很开心。
这时候我考虑的,不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而是孩子这颗对万物生灵充满“同情”的善良之心。
“它们可能是受了伤,或者生了病,所以动物园的饲养员们才把它们收养在这里的。”我解释,“等到它们病好了,就会放它们回大自然的。”
动物园里的动物来源有很多,但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理应对世间万物充满善心,尤其是在孩子成长阶段,对善心、同情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句:“不要乱扔垃圾”

因为节假日期间,所以在动物园和游乐园的人流量非常大。
人一多,秩序、卫生等就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插队、乱扔垃圾的现象层出不穷。
有时候在看到别人插队或者乱扔垃圾的时候,通常我们大人的做法是心里鄙视一番,然后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然而当我们在游乐场玩耍的过程中,有对年轻的情侣随手扔了一张纸在地上后,我孩子跑过去跟他们说:“请你们不要乱扔垃圾。”
这对年轻的情侣在被我孩子“批评”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把扔在地上的纸捡起来,而是以我孩子为中心视线四处寻找。
我知道,他们是在找我孩子的“家长”,大有一种“谁家孩子多管闲事?”的感觉。
这时候我跨前一步站在了我孩子的身后,昂首挺胸地站在他们面前,当时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给我的孩子一个维护‘正义’时坚强的后盾。”
那对年轻的情侣见我好像“不太好惹”的样子,便捡起垃圾扔进垃圾桶里走开了。
“你做得很棒。”我先夸赞孩子,接着又问,“要是他们不愿意把垃圾捡起来,你会怎么办?”
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我就捡起来扔。”
不乱扔垃圾、不扰乱秩序,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真正能够做到的有多少呢?
诚然,现在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了,但依然还是有一些“没素养”的人存在。
如果我们大人不能做到典范,那么即便贴上再多的标语,也形同虚设;
如果我们不能给予“正义”足够的保护,那么谁又能真正遵守道德、守护正义呢?
就像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生是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何为心灵的修行?不就是提高心智、修炼灵魂、提升素养么?而这些东西如果不能够被保护起来,那便只能是“形式主义的口号”而已。

第三句:“我想写一写环卫工人”

在我们出行之前,我跟孩子约定好了回来之后要写一篇关于这次游玩的日记。
一开始我们商量过很多要写的主题,比如关于老虎的生活习惯、形态样貌等等。
又或者是在游乐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但是在两天的出行回来之后,孩子并没有找到想要写的主题。
一方面是孩子年龄还太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要写出一篇完整的日记来还是比较有难度;
另一方面是看的动物太多、玩的游乐设施也太多,所以他一时间想不起来到底要写一些什么才好。
后来在我帮他回想整个出行过程,提到关于“乱扔垃圾”的事情时,他突然说道:“我知道了,我想写一写环卫工人。”
而他的日记里,虽然有很多地方语言不通,很多字不会写用拼音代替,但他表达的意思我却能理解。
“环卫工人很辛苦,我们不要随意乱扔垃圾。”
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立意”,却是很多大人都从没真正思考过的。
或许是因为孩子很单纯,又或者是他们的心灵还没受到侵蚀,我们总能够在孩子身上学会很多为人做事的简单“大道理”。
这种正直、不自私、有感恩心等正面积极的思维方式,便是心灵修炼的成果。
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一样:
“人生和事业的成功需要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充满热情,提升能力,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显得极其重要。”
因为有了正面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幸福的人生。

结语感悟

通常我们认为人从出生开始,便是在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而我们也自认为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以及经历的事情也在逐渐增长中。
但实际上很多人其实年纪虽然在长,但心灵却在不断退步。
之所以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灵,并非他们懂的道理比我们多,而是他们还没有被现实所侵蚀。
在他们还没有养成一些坏习惯之前,尽可能保护并引导孩子正面积极的心灵,是我们作为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一些自我的反省和思考。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在“人生篇”的第一个“忠告”就告诉我们:
“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好心灵,外在的际遇都是磨砺。”
有时候,我们应该像个孩子一样保持美好的心灵,才能真正理解稻盛和夫给我们的“忠告”的含义所在。
这样或许我们便能解开一个谜题: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