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今年传统媒体人为何没现离职潮?行业回暖了?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朋友问,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传统媒体人离职的并没有前两年多,这是不是意味着媒体行业回暖了。

我回答到,恰恰相反,这是个更坏的信号。

1

印象中,今年确实没有太多的传统媒体人离职的消息。当然,有,肯定是有,比如说澎湃的邱兵、央广的王晓辉,也都是大佬。但没能形成前两年的传统媒体离职潮。

有人会说,那是你的错觉。

不过按照圈里大多数从传统媒体离职的编辑、记者们,都会来一段很酸很酸的告别宣言,向业内通告他跳出来了的好习惯,今年确实并不多见。

两年之前,则完全不一样。

上到你在论坛、活动以合过影为荣的媒体大佬陈彤、陈朝华、林楚方、封新城、张泉灵、秦朔、何力(名单太长,排名不分前后)等,再到资深大编、名记、新闻民工,都开始了所谓的“人生新旅程”。

他们离职、思考离职、回顾离职、撺掇着别人也离职……频繁的传统媒体离职潮,甚至有些大佬变动,还被解读为“一个时代结束了”。今年声势却小多了。

2

纸媒日子好过了些?并不是。

依旧停刊不断,甚至愈演愈烈。连《东方早报》、《京华时报》这些知名的报纸都能说停就停,还有各种地方性报刊也都停了好多,对纸媒抱有幻想的人,还是丢掉为好。

那为什么不走。能走早走了。

在传统媒体窘境中,有一类群体处境最为尴尬。

年轻记者早早跳槽、老领导可以选择退休或内退的情况下,那些年龄不上不下的中年管理层,进退两难。

在报社内部,他们早已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或领头人,报社编委、部门主任、策划人或首席记者、主笔等。

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报社,他们可以去哪里?还能干什么?去了别的地方,又怎么来保证自己多年的经营和“地位”?

更何况,对于这些中年媒体人来说,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的家庭、事业、社交圈子,几乎全部在这里,对象的工作、孩子的上学都是很难轻易解决的问题,贸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和领域,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太大,很难安全承受。

坚守还是离开?这是个足以让他们纠结万分的问题。即便知道纸媒的境况越来越不好,但除了与它共存亡,还有什么好的出路呢。

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能走的话,不会拖这么久。

3

去哪儿,也是个大问题。一个萝卜,一个坑,坑基本上已经被占满了。

也就几年前,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还有层出不穷的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新媒体在创业时,自然是极为欢迎传统媒体人才的。毕竟生产优质内容,后者专业,又是熟手,来了就能上岗,变得只是平台而已。

甚至对各平台的内容生态构建,传统媒体人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点资讯总编辑吴晨光就曾指出,基于其多年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从业经验的积累,所养成的新闻专业主义,能够帮助他判断好的源在哪里、它好在什么地方,并协助算法,将最优质的内容推送给喜欢它的人。

事实上,每一次媒体出现新平台变化时,都会引发媒体人的所谓“离职潮”。90年代电视报道力度不断升级,从报纸走了一批人;世纪交替之时门户网站崛起,从报纸、电视走了一批人;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APP移动端口火的不行,又从报纸、电视、门户走了一批人。

但也得承认,如果没赶上这波,那也只好错过了。

没能在新媒体从无到有的创业中共苦,何谈现今去分享胜利果实,道理是这个道理,没毛病。即便再大佬,地位在高,这个位置也不会从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手里拿出来。

其实业内知名的新媒体项目,也就那么多,坑基本上已经占满了。

4

那么转身创业?又是资本寒冬。投资人一夜之间捂紧了钱袋子,咖啡馆里谈,小吃店里谈,怎么都不肯投钱,支持去创业。

跟之前听过的,北京哪哪哪不是人找钱,而是投资者拿着钱疯狂的找项目的情景完全不同。

2016年,听够了收缩、裁员、自保、破产、跑路、关门……那些被捧上天的90后创业神话,泡沫一被戳穿,摔的极惨。

自媒体也越来越不好做。微信公众号等的流量红利消失殆尽,打开率越来越低,并且内容创业的变现道路也一直充满变数。

现在关于内容创业的变现渠道,主要是广告变现和商品变现,这种商业变现的方式手段实际依然无法脱离传统的广告模式,并且持续性一直被怀疑。

虽然内容创业不乏有亿元级别的融资案例,但更应注意到的是,有数据统计,我国微信公众号数量虽超过千万,但能盈利的不到1%,90%以上都凭借兴趣苦苦支撑,60%以上已经成了“僵尸号”。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功夫》里的酱爆那么自信:很明显,我就是那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当然,迷之自信的他在说完这句话后,被一拳打到在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