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技术进步不止,也无法改变新闻人匠心和良心


蓝媒汇两周年致用户:

这是2034年11月8日,第35个记者节。

今天也是蓝媒汇成立20周年。

我们用写字这种古老的方式致敬我们的用户,不是怀旧,不是情怀,而是想用传统告慰媒体人们。这么多年来,纵然技术进步不止,也无法改变新闻人匠心和良心。如我们一样,为新闻行业服务的宗旨,多年一直未变。

18年前的2016年,蓝媒汇两周年时,很多记者收到了我们派发的“苹果7”,我们默默地收集了诸位当年在朋友圈中分享礼物时的感慨,我们发现,使用最多的表情是😂,表示你们看到七个苹果组成的“苹果7”时,的确尴尬了一下并很快升级为哭笑不得;而用到最多的词是“谢谢”,表明我们的礼物很受欢迎,至少在那一刻打动了作为记者的你。

而记者就是你一直坚守的职业,是我们一直坚守服务的行业。

如果我们回过头看过去,看看那个写字时代里的争论和媒体转型浪潮中的翻江倒海,就会依然记得“毕业后去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实习”所引发的行业集体争论;也会记得“华商报深度部解散现场有人掩面哭泣!说好的内容为王呢?”这样悲伤的转折写照。

而在那场弥漫着光怪陆离气息的“刷量口水战中”,蓝媒汇凭借谨慎实在的自身数据和扎实的原创内容,得以在众多自媒体中坚持真我——从那个时代至今,媒体行业虽然经历千变万化,甚至无法还原当年的图景,但“好的内容一定有市场,也一定有商业价值”这样的铁律,仍是蓝媒汇在内容上原创不变的初心。

再看看今天。

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平媒”,技术的发展顾及到环保的需求,纸张之贵让媒体们纷纷选择“云端”生存。当年我们送出的“苹果7”,在今天看来是笨拙、反环保和老套的设计。媒体已经从手机、pad上的APP(很多“20后”甚至没有APP这个概念),转变为眼镜上随时可全息阅读的“云端流”。

媒体的内容是让用户走进任何一个现场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感受(并在那里植入虚拟广告),全息和沉浸技术的长足进步,让“自媒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感。

当这个行业终于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时,“记者”在这个时代已微不足道。人人可以进入、记录和感受现场,创造媒体价值的是现场本身,而记者只是深入真实现场的小型无人机或其他设备,那个时代的记者精神好似更遥远骑士精神一样缥缈,或许荡然无存。

然而,即便在2034年的今天,蓝媒汇服务的对象仍旧是媒体,所评论的对象也是媒体。媒体还是像当年一样,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拥有各路人才,虽然不产出主动内容,但媒体更像是同一领域内技术竞争的公司。蓝媒汇在中间作为桥梁嫁接媒体与资本,使寻找资金或资金寻找媒体的道路更加畅通。

但在十几年前,这条“媒中媒”之路并不好走。在蓝媒汇创业初期的前两年里,虽有资本的孵化,可对于刚走出媒体圈进入硝烟弥漫商场的团队可谓步履艰难——那时团队人员变动,商业模式不停找寻,以及在那场资本寒冬中遭遇了融资的不畅等瓶颈,都为这个团队后来的坚持和努力奔跑书写了更为艰涩的基调。

“有不顺,有挫折,但也有收获”——当年蓝媒汇的坚守,在之后得以回报,其核心团队曾这样评价创始两年略微尴尬的开局。

回到未来,当我们站在2034年第35个记者节,回望2016年那个平常的、没什么节点含义的第17个记者节时,那个发给你“苹果7”的蓝媒汇,在经历了新旧交织的彷徨和无奈后,正蓄势待发,并在未来的几年里成为这个行业不得不关注的一个传奇。

幸好有你们!

蓝媒汇创始人  韩辉

2034年11月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