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法国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先后被盗,窃贼还写了本盗窃笔记
法国总领事遇盗记
日前,遇到一位装修公司的经理,讲起前些天做了一单生意,给某地法国领事馆安装防盗网窗,原因是今年年初法国驻香港领事馆被人破窗盗窃。忽然想起另一起法国领事馆发生的案子来,这件连环案还是著名的“南端木”参与侦破的。
中国刑侦界曾有这样的说法——南端木,北少华。北少华,指的是北京市公安局二处第一任处长,山西出身的刑侦奇才王少华;而南端木,则是指的上海刑侦总队(门牌号803,所以也被同行和道上的朋友称为“刑警八零三”)名探端木宏峪。
南端木,至今是中国警界各位老大倾仰而又羡慕的对象
这其中原因倒不仅仅因为他的业务水平高,能破案,更因为上海竟然给他塑了一座像——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位京城名捕慨叹道:“什么时候也能混上这么一个,哎,在北京啊,没戏。”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北京公安部门的第一要务就是不要发生大案子,可……要是不破大案子,哪个给你塑铜像呢?
这是少数几次我看到北京警察羡慕外地警察的。
当然上海不能算普通的“外地”,十里洋场,甚至会给人外星人基地的感觉
老萨生在四九城,接触到的案件,多是北京警方的故事,对沪上风物便是隔了一层。对于八零三这样的地方,我和大家一样充满了神秘感,总觉得上海是出斧头帮的地方,这里干警官这行的肯定不一般。
当然,他们也就是在沪上曾经风云一时
看看首都警察的气势,就不是斧头帮敢来挑衅的嘛
及至跟上海警方的朋友结识,才发现他们也不是三头六臂,只是这地方的案犯,颇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手段,因此在公安系统内部留下各种值得记忆的记录,也记下了老端木他们柯南式的破案过程。
比如,法国驻沪总领事馆被盗案件,就是其中之一。
这案子发生于1991年3月,当时上海市公安局接到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报案,称总领事石巴胡先生的住所被盗。涉外无小事,八零三立即出动精兵强将,到现场进行勘察。综合勘察和询问结果证实,共丢失外汇券一万五千元,还有中国友人赠送石巴胡先生的10枚羊年纪念币。
当年曾担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的石巴胡
石巴胡是一位在中法外交方面颇有名气和影响力的人物,后来还担任过法国驻华公使。他的原名Pierre Barroux,无论发音还是意义好像都和“石巴胡”三个字没什么关系,不知道为啥起了这么个名字。他退休后依然不时往来于中法之间,经常在相关新闻上露面。
石巴胡是当时在上海的法国外交人员中地位最高的,而一万五千元那会儿大约相当于100个白领的月工资,所以这起案件影响颇为恶劣。
这种号称和人民币等价,但等价永远买不来的外汇券,如今已经和粮票、布票、工业券一样成了历史的见证
出现场的警官判断,整个使馆中并无其他地方有盗情,也没有陌生人出入的痕迹,石巴胡的寓所有三个房间,被盗物品在工作间的办公桌一个抽屉里,旁边一个抽屉里有一对钻石袖扣和总领事夫人的金搭扣相册,但都安然无恙。房间里的保险柜也没有被光顾的痕迹。
据此,警方判断熟悉领事馆内部情况的内盗,利用短暂的入室时间单枪匹马进行盗窃的可能性较大。
说起来,八零三当时刚刚破了一起古怪的涉外案件,对这种外国人丢东西的案件并不陌生。
上海,有人约定和美国总领事暗号接头……
只这一句话,估计就会引出几十部反特片的不同情节
然而,如果是美国总领事到公安机关报案时告诉你这句话,你又会作何感想呢?认为总领事先生要弃暗投明吗?
这个总领事就是1990年美国驻上海的万乐山(原名Franklin P. Wardlaw,瞧人家的中文名字起的多气派)。1990年3月14日,这位总领事来到上海市公安局报案,便叙述了如此离奇的案情——有人要和我接头。
万乐山是从1978年就在中国工作的老资格美国外交官,那时候双方的关系中颇多斗智斗勇,在这片对当时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陌生的土地上也算是身经百战了。然而,这样奇特的事情,他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很好奇这个人是谁。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星期前,美国驻上海总领馆的夜间巡逻人员发现了一个潜入的黑影,一番追逐之后此人逃脱。由于当时中美之间关系十分复杂,领馆内部曾有种种推测。但根据种种迹象,最终判断这就是一个未遂的夜盗,既然没有丢失什么东西,领馆也就没有深究。
然而,报案前一天,万乐山却接到过一个神秘的电话,对方自称知道那天是谁进入了美国领事馆,为何而进,并“约定在淮海公园对暗号接头并缴付两万美元后“,可以向领馆提供这件事的真相。
看来美国人的形象那时候基本是和缺心眼划等号的。
不过万乐山的确不缺心眼,美领馆的外交官们讨论之后决定报警,他们认为,这个所谓知情人,很可能便是盗案的主角。
中国警方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
警察叔叔和总领事先生一样好奇这个奇葩的家伙究竟是什么人
八零三的干警到了淮海公园,顺藤摸瓜不费吹灰之力当天就把犯罪嫌疑人冯祖沅抓获了,审问后,干警们对冯犯得出的结论是“干啥啥不行“,连敲诈勒索的逻辑都完全不通。
这个案子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上海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来人口涌入等带来的阶段性治安问题。当时确有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驻沪的外国人,先后发生日本人小林被杀等一系列涉外刑事案件。其中美国领事馆是重灾区,万乐山的前任孙学理、孙学理的前任鲁植都曾经遇到过盗贼,案件也都最终告破。
为什么贼会飞蛾扑火般往美国领事馆钻呢?
可能归根结底还是觉得美国人缺心眼……
好吧,美国人也许真有些人缺心眼,那法国人呢?
法国的外交官多少带了些巴黎的浪漫主义思维,在外交人员中比较另类,一些做法也让公安人员对使馆的安保工作颇为头疼,石巴胡被盗后,也有人觉得法国人这种不拘小节的特点可能是案件发生的源头。
那么,法国人干了什么不拘小节的事情呢?
法国人的浪漫是有名的,简直是天生的广告
不过,上帝不会偏心,现在到法国旅游,听说那里的盗贼也是有名的……
不管怎么样,法国人的浪漫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肯定有些不合时宜。上海领事馆的法国外交官倒没有浪漫到在大街上来一个法式深吻秀,但骨子里有些离经叛道也肯定会表现出来。
比如,1987年,未经与中方商量,法国领事馆便贴出布告,宣布为了让更多中国人能感受法国文化,法总领馆图书馆及录像俱乐部向中国公众开放。这个决定弄得中方外办赶紧约见法国总领事博纳维尔,苦口婆心地劝他放弃这种不合外交习惯的做法——按照外交原则,你那个馆里就是法国的地方了,一下子涌进几百个看录像的,出点什么事儿是法国警方负责吗?
博纳维尔也发现自己办事鲁莽了,便改为发放请柬的方式开放,这样才管控住了人流,否则以上海人爱白相新鲜的毛病,法国领馆得被塞满。
在此后法方也曾多次和我方交涉,嫌我们对于入馆人员管得太宽了,甚至要求对所有入馆的外国人不查看证件——可不看证件我们怎么知道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啊?
如此一来,进入法国领馆的人员难免鱼龙混杂,给人了解其内部情况的机会,或是这起案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而从“熟悉领事馆内部情况”的侦破重点来说,无疑最有嫌疑的便是该馆的工作人员了。于是,各种内查外调,针对性谈话便开始了。
这个过程对外人而言是正常的,但对当事人来说苦不堪言。
然而……案情并没有进展。
外事部门屡次催促,上级领导认为一线干警在经验上尚有欠缺,故此决定向老同志取经。这时候端木已经离休多年,但依然在帮助八零三侦破另一个案子,相关干警便请包括这位神探的几位老前辈一起来看一看。
结果,几位老同志看过材料,又到现场看了之后,就有了建议——建议本案和日本领事馆的盗窃案并案处理。
法国的事儿,怎么又拉上日本了?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日本领事馆在法国人来之前两天,也来公安局报案,声称遭到盗窃——日本驻沪副领事把一块价值7000港元的欧米伽金表放在办公室桌子上,第二天就不见了。日本领事馆的案件,是一个连环案,已经发案多次。
2月14日、25日,这里先后两次遇盗,丢失物品包括日元现金、外汇券、印章等,这一次倒是发现了案犯越栅进入领馆的痕迹,但警方分析后发现,这是进出领馆行盗的最佳路线,所以肯定是十分熟悉领馆的人员才能为之,所以,这个连环案也是按照内外勾连进行侦破的,但始终未破。
法国和日本使领馆的被盗案,警方不是没考虑过外贼,但周围居住的可疑人员经考察都没有作案时间或作案条件,因此侦破重点还是放到了内部。
老同志们经过对比,认为这两个领馆被盗的案件有几处相似的地方——
- 案犯目标明确,都是取放在明面上的赃物,对于保险柜、上锁的柜门等不去触碰;
- 所取赃物均为易于销赃,难以辨认特征的钞票、纪念币、手表等,对于虽然价值高,但比较有特色的首饰等物则秋毫无犯;案犯都是夜间作案,并能够巧妙地避开巡逻人员(日本领事馆两次被盗后增强了警戒,依然被偷了第三次);
- 在作案后始终没有发现其离去的线路。
综合各方特点,这些案件,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伙人做的,可以并案。
我猜,这里面端木宏峪的功劳应该不小,他初出茅庐,便是并案后破获了上海滩咸肉碎尸案,是很善于通过并案进行侦破的。而既然并案,同时在两国领事馆作案的,便应该是外贼的可能性更大了。
日本领事馆和法国领事馆一样,都是坐落在绿茵之中的西式建筑,这种目标的相似性也是并案依据之一
这个观点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根据并案后的逻辑,上海警方决定加强几方面的工作——对出事领馆加强夜间防范;对销赃渠道加强控制;对使领馆区域周边的临时住宿人员加强管控——本地可能作案的都在控制之下,那作案的只能是外来人口。
这样的管控持续了一段以后,果然有一家宾馆报告,在其住宿客人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采购员”十分可疑。这位“采购员”自称姓李,持有某厂的介绍信,已经在宾馆住了一个月左右。他深居简出,白天基本都呆在宾馆里,晚上却经常彻夜不归。他在刚刚到来的时候出手寒酸,后来却变得豪阔起来,服务员打扫房间时,闻到他房间里的烟味都是外国高级烟的。
更重要的是,有一次他曾拿一块欧米伽金表,向前台工作人员询价,这块表很像是日本领事馆丢失的那一块。
欧米伽金表,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很像今天的某种名牌手机
八零三在得到批准后对嫌疑人的房间进行了搜查,果然发现了那块金表,并在其寄存的箱子中,发现了外汇券、纪念币等赃物。遗憾的是,这个嫌疑人后来供述,他在搜查时刻曾经返回,并发现自己房间附近有陌生人,于是冷静地从另一侧楼梯走下去溜掉了。
他的房间已经被打扫过,但细心的警方还是在冲水马桶的按钮上取到了嫌疑人的指纹。
根据指纹对比,发现此人曾在徐汇区因盗窃被处理过(这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只有公安机关有案底的人员才有指纹存底),名叫劳其江,的确是浙江人,却是慈溪县农业局卫生防疫检查站的一个统计员,而且已经被辞退了,根本不是什么采购员。此人已经离开浙江许久,据说是到上海做生意去了。
下一步该怎么办?
据说当时有位老警察说得很轻松:“蹲守呗。”
的确,盗窃所得基本都被缴获了,嫌疑人如果不弄一笔钱,连亡命天涯都做不到。那么,蹲守应该以法国领事馆为重点呢,还是以日本领事馆为重点呢?公安人员当时也是有分歧的——前者一次就弄到一万五千元,法国人明显更富裕些,但最终还是老家伙们给出了结论——他要去就得去日本领事馆,因为他对那里更熟悉啊,三次行窃无一失手,他肯定会追求一个轻车熟路。
上级不会全听老家伙的,反正两个地方都派人蹲守了。
后来看这个分析是很符合犯罪心理学的——如果成功,犯罪者很少改进自己的手段。最终,在4月8日零时,当劳其江再次到日领馆作案时,被侦察人员擒获。
警察们终于发现了他的奥秘——在劳的身上发现了一个笔记本,扉页上有两个词:“效益”和“成功率”。
他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效益”意味着要挑一次作案收获较大的地点,比如涉外使领馆;“成功率”则促使他专程踩点,设法熟悉使领馆情况,最后一击必中——连警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家伙的路线分析是很出色的。
而他的作案手段则十分有想象力——他不是在晚上戒备加强的时候进入领馆,而是提前一天在白天从选定的地方钻进领馆,按照预先的计划躲进领馆的某个隐蔽地点,比如领事家的挂衣间,等到半夜出来活动盗窃,完成后也不急着走,直到第二天白天,使馆开始工作的时候,才会跟着其他人员一起出去——那时使馆的警官只管谁进去,不管谁出来,所以被他钻了空子。
应该说,也正是和这种高智商犯罪分子的交锋中,上海警方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日益成熟起来。
7月19日,上海警方向法国驻沪副领事范西梦通报破案经过和追赃情况,并发还石巴胡总领事被窃的部分人民币和纪念币,此案就此宣布告破。
至于劳其江的命运吗,我们就不必为古人担忧了。
有意思的是,后来劳还被查出来曾对美国领事馆实施盗窃,而美国领事馆竟然没报案,原因是丢失的几千块美金他们没在意……
这,或许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土豪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