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降至8666款,我们还能选择什么存款产品?

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由于其保本和部分保底收益的特性,占据了保本的安全性和理财产品的收益性而受到大众投资者的喜爱。但如今,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却呈现出量价齐跌的态势,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已经降低到8666款,年底前仍然面临继续压缩的压力

结构性存款由于资产管理新规实施以后,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产品而受到市场的追捧,同时又因为受到监管的严格管控而收缩。真可谓时也、运也、命也。

数据显示,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存量规模曾在今年前4个月突破12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监管部门的干预和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对结构性存款形成压缩趋势,特别是监管明确要求结构性存款的整体规模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压降至年初的9.6万亿元规模,并在年底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大约6.4万亿元左右。从而对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形成快速压缩态势。

目前,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普遍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产品的销售额度越来越少,有的银行已经停售结构性存款产品。

根据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8日,目前市场上存续的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有8666款。其中国有行有1664款产品,股份制银行有4159款,城商行有1525款,农商行有438款,外资行有880款。按照投资币种来看,投资币种为人民币的产品有8355款,外币的产品有311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今年5月份至9月份,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每个月分别压降3009.61亿元、10109.2亿元、6547.19亿元、7523.93亿元、4402.58亿元。从目前的态势看,年底前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仍然会处于较大的压缩压力,年底前要完成监管的监控目标仍然需要各银行进行压缩。

其次,为什么银行结构性存款受银行老百姓的喜欢却受到监管的大力调控和压缩呢?

资管新规出台后,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渐淡出市场,作为商业银行“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一度成为其替代产品,更由于保本甚至保息的特点而同样受到投资者青睐。

一款存款产品既受到银行的推崇,同时又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为什么监管要严格控制和管控呢?主要有三点:

一是结构性存款的高利率直接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助推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

结构性存款本来是一个好东西,无论是于存款人的安全性和较强的收益水平,还是银行通过让利而提高存款竞争的能力,所以,银行有热情而存款人有激情。

但高息揽存虽然一直是商业银行存款大战的重要手段,但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行一直是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因此,结构性存款特别是智能性结构性存款较高的存款利率却有可能助推银行的整体资金成本提高,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压力。

有数据显示,结构性存款今年四五月份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虽然比三月份跌了14个基点,但仍然达到了4.97%,这样的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存款成本。

二是一些结构性存款出现融资套利,导致资金进行空转,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虽然说结构性存款高利率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制衡,但真正叫停和压缩结构性存款的根本原因却是与市场出现的资金套利行为有关。

今年为应对疫情的冲击,随着央行投放大量资金,债券收益率、贷款端利率均持续下行,与银行存款、理财利率形成倒挂“利差”,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12.14万亿元,增加了2.5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1.51万亿元的增量同比增长了60%以上。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超过2万亿元, 80%的结构性存款增量是单位结构性存款增加量。

在资金相对充裕的上市公司,往往是最能体现资金流走势和套利倾向的流量,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截至5月20日,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结构性存款3244.83亿元,占当期投资理财总额的73.69%。数据说明,企业通过拿到低成本的资金然后再通过银行理财或者银行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不仅存在,而且还有较大规模的增长。

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一直监管政策严厉监控的重点,由于结构性存款存在的套利行为,导致监管对结构性存款开始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是一些银行虚假的结构性存款扰乱了银行的存款秩序,从而不利于银行业的整体。

除了银行的存款成本加大,通过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以外,假结构性存款也是监管大力规范结构性存款,从根本上清理和规范结构性存款的重要原因。

假结构性存款有两种形态,无论哪一种形态都导致结构性存款变成变相的保本保息存款:

一是假的结构性挂钩产品的本质是将本来应该浮动的收益率异化为固定收益,最终达到保本保收益以吸收存款为最终目标。在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将挂钩衍生品的情景条件设置宽松,结构性存款产品最高收益被异化为逼视上的固定收益,导致结构性存款的结构性收益成为变相的刚性兑付和事实上的固定收益。

二是将结构性存款异化为实质上的高息存款。假的结构性存款将挂钩的结构条件设计为不可能触发的条件,将嵌入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名存实亡,本质上结构性存款产品本质上异化为高息存款产品。

由于“假结构性存款”的泛滥不仅仅导致各银行的存款成本变相提高,更重要的是扰乱了银行的存款秩序。所以,通过对假结构性存款的清理和规范,不仅可以达到降低银行存款成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确保了银行的存款秩序。

其三,在结构性存款大力压缩的背景下,我们还能选择什么存款方式和理财方式?

资产管理新规以后由于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打破,导致结构性存款大行其道,从而替代了保本理财产品。在结构性存款大力压缩的前提下,我们如何选择存款方式呢?两种方法可以供选择:

一是通过选择银行的大额存单实现保本保息的目标。特别是稳健型的投资者,更是通过大额存单保本保息。

现实情况是,在结构性存款的规范之下,大额存单的火爆意味着大额存单将成为结构性存款的最大替代品。也说明大额存单将成为结构性存款的替代存款产品。

大额存单虽然对存款的金额要求较高,现在最低以20万元起步,但期限比较灵活,可以满足大额存款者的灵活性需求,而且与结构性存款不同,大额存单是完全的保本保息。

目前,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最多分为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共计六个期限,有的大额存单还支持全部提前兑取和部分提前兑取,支持办理个人质押贷款和开立存款证明。而且大额存单的利率相对比较高,如某国有大银行发行的20万起存个人大额存单:三个月年化利率1.595%、六个月年化利率1.885%、一年期年化利率2.175%、两年期年化利率3.15%、三年期年化利率4.125%。这个存款利率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二是选择更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和更长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对于那些风险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利率跌跌不休,目前平均水平已经降低到4%以下,但是一年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理财收益仍然在4%以上。同时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功能的强化,一些理财产品虽然风险大但收益也不断提升,甚至有的预期收益率在5%甚至7%以上,对于那些可以承受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应该可以考虑进行部分替代投资。

结构性存款仍然在未来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麒鉴)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