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健康,天然益生元——裸燕麦米
肠道菌群被定义为“21世纪新发现的智慧器官”,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胃肠道,影响宿主生理功能的同时,与远端器官,如肝和脑,相互作用,形成肠-肝轴和肠-脑轴,调节远端器官的功能。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燕麦的摄入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增加燕麦的摄入能够有效增加肠道中的有益菌,改善肠道中菌群的结构,保护肠屏障功能。
燕麦中含有大量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纤维以及低分子量低聚糖组成,被誉为天然膳食纤维家族中的“贵族”,约是稻米、小麦的7倍,约为全麦的5倍。
燕麦中含有大量β—葡聚糖,在消化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在结肠内可被肠内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乳酸、丁酸等,成为结肠黏膜细胞、肠上皮细胞、肝细胞的能量来源。短链脂肪酸能够降低肠道内的pH,肠道内的酸性环境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从而改变肠内微生物群的构成与代谢,抑制了肠道有害菌群的生长和繁殖,促进有益菌群迅速扩大。
同时燕麦中的膳食纤维选择性地刺激双岐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抑制其他细菌如拟杆菌属、梭菌属、真细菌、肠细菌和肠球菌的繁殖。此外,有研究表明,给予大鼠膳食补充β—葡聚糖后可增加肠道内乳酸菌的相对数目,提高结肠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显著改善由脂多糖引起的肠炎,提示燕麦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保护肠道的功能。
燕麦β—葡聚糖还可以作为益生菌的碳源,选择性地刺激肠道中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的增殖,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β—葡聚糖还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通过增加排便量和排便次数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道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
研究报道,燕麦可以预防结肠直肠癌,对炎症性肠病和乳糜泻也有益处。一方面,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通过增加肠道水分和粪便体积来增加大便的湿重,并刺激肠道蠕动,从而导泻通便,缓解便秘;另一方面,其可促进有益菌群的繁殖,改善肠道环境,在胃肠道内壁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起到润滑作用,减少排泄物的滞留时间,阻断和减少代谢毒素在肠道内的再吸收,使粪便中的有害物质特别是致癌物质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大大减少了肠道癌和痔疮等的发病率。
科学家发现燕麦麸通过在近端结肠中提供快速发酵的可溶性纤维用于细菌生长而增加粪便重量,这个过程持续到不溶性纤维发酵物被排泻出体外。该实验结果提示燕麦的通便功能可能与其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有关。另有研究发现,因燕麦作为无麸质谷物,对肠道黏膜刺激较小,是乳糜泻患者的良好选择。
燕麦β—葡聚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食品功能因子,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
199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燕麦的健康声明里程碑式的批准标志着第一个食品的健康声明诞生。随后多国陆续通过针对燕麦的健康声称,推动燕麦成为了唯一的功能谷物。
数十年来,燕麦在欧美国家已成为人们的早餐主食之一和社会公认的功能食品,兼具调节血脂异常、控制体重、改善2型糖尿病、预防心血管疾病及直肠癌、调节肠道菌群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为中外医学界认可。
美国著名谷物学家罗伯特(1985)在第二届国际燕麦会上指出:“与其他谷物相比,燕麦具有抗血脂成份、高水溶性胶体、营养平衡的蛋白质,它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有着异常重要的价值”。
1996年在第五届国际燕麦会上,康斯坦斯又指出:“燕麦能减轻高血脂症,调节血糖和胰岛素,控制体重,促进肠胃健康。燕麦的价值由此可见。
但在对燕麦价值的挖掘中,我们发现燕麦虽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却也存在一些缺点。普通裸燕麦,外壳坚硬、含有芒刺,煮后三生三熟,不但口感不好,在实际食用过程中,对肠胃消化以及营养吸收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不可多食,每人每天的量不能超过20-30g。燕麦营养价值虽然很高,能起到营养保健作用就比较受局限。同时在传统的食用方法中多是采用“炒熟”将芒和壁做焦化处理,之后磨成面粉食用,食用方式单一。
营养燕麦呵护健康生活
不愿让燕麦的价值就此埋没,也为了探寻燕麦更多的可能性,上海市肠道健康专业委员会调研了市面上的多款燕麦,终于发现一款利于肠道消化吸收的“三主粮”胚芽裸燕麦米。三主粮人研发出了一套“去壁、去壳、去芒、去苦、去涩”的燕麦米专利加工工艺,在创新了燕麦的食用方式的基础上不仅解决了传统燕麦食用适口性差,难以消化的弊端,同时还保留了裸燕麦原有最核心营养价值的麸皮和全胚芽,其中含量高于其他谷物的β—葡聚糖。
所以“三主粮”裸燕麦米富含β—葡聚糖可以有效降低肠液中葡萄糖的释放速率,使餐后血糖上升趋缓和,胰岛素被合理利用,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作为主食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