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恭喜各位又被我的吸睛标题“诓”进来了。但是我和营销号的区别在于,既然把你“诓”进来,就肯定会对标题有个交待。
2001年的9月26日,张学友发行了第十三张国语专辑《学友热》,距离今天过了整整二十年了。专辑里除了《我真的受伤了》、《如果这都不算爱》这样的名曲,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周杰伦为张学友作曲的那首《算命》。但是当年内陆引进《学友·热》的时候,删掉了疑似含有“封建迷信”寓意的《算命》。
好在后来内陆的环球复黑王系列,把《学友热》纳入了再版名单,当中恢复了《算命》这首歌的位置,也算弥补了一段关于周杰伦的青春记忆(然而《学友·热》并没有发行过黑胶版本,所以这波“复黑”的操作我一直觉得比较玄幻)。不过这首歌依然还是有潜在风险,毕竟它的作词人已经不配拥有姓名了。周杰伦和这位能够合作一次,也是比较少见的交集。
全碟我最熟悉的歌,当属《我真的受伤了》。我已经记不得教学生弹过多少遍了,每次看着一个个年龄比这首歌还小很多的学生弹奏,都会想起自己当初学琴的时候。别看这首歌只是简单的木吉他编配,没什么炫酷的solo,但它从编曲到录制,可是动用了两位华语乐坛的吉他大师:一位是台湾的江建民、一位是香港的苏德华。江建民的编曲一向是“少即是多”的原则,很简单的旋律也让人回味无穷。
《我真的受伤了》的词曲作者,是王菀之。我去年也专门介绍过她。2000年,还在加拿大读书的王菀之,在回香港打假期工的时候,利用闲暇时间参加C.A.S.H流行曲创作大赛。没想到竟然获得了当届的冠军。这也是该比赛创办以来,年龄最小的冠军获得者。王菀之也因此进军乐坛,成为了职业词曲作者。
《如果这都不算爱》,典型的“伍佰式”摇滚情歌。不过它的编曲不是伍佰自己的“China Blue”,而是香港的两位摇滚大侠,“LMF”的Davy Chan和“太极”的Joey Tang(有港乐处必有太极……)。当“港摇”遇上“台摇”,就是这首歌的样子。然而这首歌的录音乐手中,也有苏德华的名字,并且除了吉他弹奏之外,还和专辑的制作人欧丁玉一起给张学友伴唱。难得港台地区几大“活王”齐聚一堂给张学友伴奏。
Davy和Joey都算是横跨主流与另类,两边都吃得开的那种音乐人。Joey为无数香港歌手弹过伴奏大家都知道;而Davy,大家最应该记住的,就是《至少还有你》的作曲者这一身份。
来自台湾的创作人小安,好像一直深得张学友的青睐。2000以后的张学友都是“佛系”发片,但好像那次都少不了小安的作品,比如2006年《在你身边》、2014年《醒着做梦》。《学友·热》的“扣题”之作《天气这么热》,以及《想的都是她》,皆出自小安之手。在摇滚和“友情歌”之外,张学友还想有第三种选择,小安清新简洁的风格,无疑给专辑“燥热”的气氛中,带去了一丝清凉。这次合作,也是学友第一次选用小安的作品。喜欢听“友情歌”的,可以选择专辑当中的《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和《放逐》。《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是来自内陆音乐人黄凯的作品,同时也是张学友自己参演的台湾偶像剧《烈爱伤痕》的原声歌曲。张学友并非此曲的首唱者,原版是内陆歌手张佳洵的《挽留》。同样的旋律经台湾填词人邬裕康填词,才成了《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张佳洵当年还为此讨要说法,其中的内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客观来看,《挽留》的单曲在电台派台,确实要早于《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也能理解,一个乐坛新人刚出道的作品,自己还没混出来,却被前辈歌手唱红,确实是很尴尬的事情。薛忠铭的作品《放逐》才是真的“友情歌”,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老宝丽金的味道。在张学友的天王时期,薛忠铭最大的功劳就是担任了《吻别》专辑的制作人之一,负责了专辑前期的制作任务,后面因为有其他事情,转手给黄庆元完成。填词人李格弟也是很少跟张学友合作,但极富声望的词人。毕竟“酷”这个形容词,是她发明的。赵增熹和褚振东的编曲,给这首标准的台式情歌披上了“港乐外衣”。
《学友热》是由张学友自己的“ioi制作公司”制作、上华唱片发行。虽然我也把它归在了“上华”系列的推文列表之中,但是实际上2001年的上华,已经和我们熟悉的那个上华有些区别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90年代的上华是一间自主制作、发行的唱片公司;2000年与环球唱片台湾分公司合并,成为了环球唱片旗下的子品牌。张学友的《学友热》,属于后面那个上华。
作为新千年歌神第一张完整的国语大碟,《学友热》没有辜负它身上这份特别的“使命”,给听众呈现出了张学友四十而不惑的新面貌。如果说整个90年代,是张学友的天王时期,那么《学友热》,可以看做张学友卸下天王包袱、实现音乐自由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