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故乡情 2024-08-05 19:27:18 知青岁月故乡情作 者:李 瑞 安图 片:作者提供 一不会忘记-——纪念下乡插队28周年记得 哪几条河是我和大伙儿一块儿挖的;记得 哪几块地是大伙儿和我一道平的 ;还记得 月光下的麦场上脱粒机的轰鸣伴着人声的喧闹是那样的紧张热烈;还记得 水稻田 棉花行我们挥舞着镰刀锄头的身影是那样的年轻!不会忘记献出我们青春年华的峥嵘岁月;不会忘记锻炼和改造过我们的那块广袤的土地;不会忘记父老乡亲们所给予我们的深情厚意;不会忘记为建设新农村所许下的诺言!(该文曾发表于《盐阜大众报》) 二重温民联故乡情——纪念下乡插队五十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过去了五十年记得那一天,彩旗飞扬,锣鼓喧天我们胸佩红花,手捧《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满怀激情,一路高歌走进了南洋公社的大门啊青春的热血在沸腾,理想的风帆驶向了新的征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领袖的嘱托记在心欣然来到了插队落户的知青点——民联大队往事历历,如在昨天民联的村民待我们如同亲人,无微不至,意切情深民联的干部当我们还是学生,循循善诱,亲切感人生活上,日日关心,细微周到,配有专人生产上,手把手的示范教导,无限热心我们,很快便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了合格的社员累活重活抢着干,我们是村里劳动力中的尖兵平田整地,开河治水,罱泥划渣,哪边缺人往哪站挑粪挑花,脱粒打把,插秧割麦,吃力的事儿争着来我们,民联知青,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磨出了老茧长出了劲铁肩能担百十斤,飞奔五里不费劲啊原打算,扎根农村一辈子,誓做新型一农民哪曾想,国家建设需要人我们这些老知青,依依惜别回了城因为有过在民联锻炼的宝贵经历藏在身分手后,各行各业显本领啊! 民联民联的亲人们五十年的情怀记在心今天,我们 当年的知青又一次回到你身边再唱友谊歌,重温故乡情 三记住每年八月八——纪念下乡插队53周年时光小船能倒划,重回那年八月八?那么年轻,那么潇洒。重回民联村,再当一次“知青”。再插几回秧,再种几回麦,再割几回稻,再挑几回把。再脱几回水稻粒,再翻几回打麦场。再担几担粪,再施几回农家肥。再平几块地,再整几亩田。再捞一船水中草,再罱一船河中泥,再划几船渣,赤身裸体沟里爬,再锄几行棉花地,再打一回农药水。再上一回大河工,三碗肉饭一会儿空。春夏秋冬无假期,披星戴月有活计,干完这个干那个,身强力壮大劳力。…… ……再登几回大舞台,再唱几段样板戏;再拉几回电影船,再放几场《苦菜花》。重温那回谈恋爱,漫步花前月下,青春无限美好,举止潇潇洒洒。再苦再累都不怕,只要年轻就够啦!时间小船能倒划,还我青春好年华。一年三百六十日,记住每年八月八。 四上河工记得朝阳河工程我也去了,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可以说一分工也没落,社员们几乎每人都因家里有事而回过家一两天,只有我没有家要回,也就没有歇上一歇的借口,因此我是全生产队出勤最多的几个人之一,不仅像邱丕民同学那样每天挖泥挑泥,还要在早上开工前把彩旗、语录牌插到工地两侧的河堆上,晚上还要负责把它们收拢起来拿回工棚,每天如此,其他过程几乎和丕民所描述的一模一样,丕民的如椽之笔真的太精彩了,把我们当年的河工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简直又一次身临其境,重上了一次河工!所不同的是我们队的工地上隔三差五的烧一顿肉饭,猪肉胡萝卜青菜剁碎了用棉青油一炒,和玉米碴子加少量的大米煮熟,啊!那个香啊!喉咙里咕咕的响,肚子辘辘格外的饿。每人一大钵,足有两三碗,吃的饱饱撑撑的。朝阳河就是公社门口的那条河,东起与新洋搭界的新民河,西与现在的鸿基花园北侧建军路以南的穿过纺机厂厂区的这条河相连,全长二十多里,工期三十天左右。我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民工,反正不止一个“先进”称号,还出席了公社在镇礼堂举办的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我还上台发了言,清楚的记得讲到过“累得鼻子流出了血,还坚持不下火线,发扬'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等等话语。那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什么都靠人工,可好的是共产党的威望极其的高,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按时到达,工具粮食生活用品一律自理,还得由队里记发工分,未见有谁想起要点补助什么的。后来我也上过几条其他的河工,到了在镇星或镇谭大队的公社样板河工程时,我已是指挥部播音员了,撰稿播音全是我一个人,既要到工地一线采访,还要回广播站写稿,然后就是及时播出,特别突出的是表扬工地上随时出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报道进度特别快的工段的实况,以鼓舞民工的劳动热情。有时为能更广泛地收集信息,特播一些征集稿件的内容,记得知青陆德宇同学很快就送来了一篇写得很精彩的表扬工地先进个人的故事类小品文,记得他的钢笔字写得很好,红色信签纸上誊写得整洁清晰,看起来叫人感觉很舒服,看得出他是一个做事十分严谨的人,后来我还特地向公社秘书李仁同志介绍了他。再后来,我还到过黄沙河,新洋港工程工地,那是去放电影慰问民工的,不过,看到那些个超大型的水利工程,心情特别的激动,那个场面啊真是太壮观了,人民的力量真是太伟大了!今天,气候变化异常频繁,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我们盐城地处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却能年年确保平安无事,农业生产年年稳定增长,实在是得益于当年狠抓了水利工程建设!啊,河工,可能今后再也不会出现千军万马上河工的动人场景了,只能听我们给你讲故事了。 (注:本文同时发在“上海情愫”公众号,部分文章有所重合)【作者简介】李瑞安,男,1963年9月由楼王小学考入盐城中学,1966年初中毕业,1968年8月8日插队到盐城县南洋公社民联大队,1979年9月回城。先后在公社电影队放过电影,社办厂当过工人,1979年12月进入盐城县物资系统工作,先后在木材厂、物资供销总公司任采购员、业务科长、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兼支部书记。2009年4月退休。 赞 (0) 相关推荐 难忘挑河的记忆(闵长富) 前几天,我去射阳,从上岗向东行不久,我便停下车来,站在黄沙港大堤上,看着滚滚东去的水流,两岸郁郁葱葱的水杉树时,我想起当年在此挑河的日子,慢慢咀嚼,久久品味这辛劳的成果. 黄沙港,名为港,实际是内河入 ... 【往事】想起知青一段往事||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西郊四队做知青的时候,中苏边境虽然没有硝烟弥漫,但人人都能嗅到剑拔弩张的气息.基层实行民兵训练制度,每个大队都成立民兵营,虽说是营,但人数跟正规部队一个连的编制不相上下,百十人左右. ... 歌曲 ‖ 巫山,难忘的故乡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1 创作感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一群生龙活虎 ... 冉昆仑 || 出河工 1963年海河流域爆发了特大洪水,我生活的小村子也遭受来了毁灭性的灾害,被洪水冲得只剩十余户的房屋,人民苦不堪言.随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 【精品名家文学】隆重推荐 徐杉先生《时代佳作 专辑》2021051103 [中国当代杰出诗词名家百强榜]至尊荣誉 [比投网]和[神州文学<比投微榜>大赛组织委员会]联合推出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联合推送 当代优秀作品展示 耕牛(和牧雁大师)文/徐杉春耕田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知青岁月(不释乡情伴我行 文/刘秀英) 不释乡情伴我行 刘秀英 1971年4月1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从唐山市下乡到原遵化县燕各庄村,开启了我人生道路新的转折点. 5年多的苦乐年华,燕各庄村党支部老书记熊德禄和乡亲们的教育培养,使我在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 知青岁月 ▏想说再见不容易 下乡52周年记 1970年9月,招工开始了,多数武汉"老三届"知青是幸运的,最先招工走的同学去了湖北冶炼厂,之后,不少同学进了武汉市安装公司.大家在麻城县城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九七五年十月八日 ... 知青岁月 ▏日行百里运木材 我们下放麻城的第二年,省里给知青下拨了建房费,还按每个知青0.2立方米拨了计划木料,靠这点木料建房当然不够.于是队里决定到福田河山区去买. 秋高气爽.那天下午,我们一行5人:民兵排长,赤脚医生,地主, ... 知青岁月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 忆苦思甜和《卖花姑娘》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全民戴口罩,武汉是全国疫情控制最好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喔,半个世纪前,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作报告的人经常挂在嘴边. 我们公社王主任解放 ... 知青岁月 | 我心中的崔国淑 自学针灸的女知青 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0 周年之际,我接到知青朋友的征稿启事, 为给这绝无仅有的年代留下一点印记,我应该写点什么.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老三届知识青年从城市到乡村,经历了坎坷.磨砺.艰辛,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