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二十四章:辛温解表

  …………………………………………………………………………………………………………………………

  第二十四类:《辛温解表》

  (14味/桂枝、防风、生姜、麻黄、细辛、羌活、白芷、辛夷、苍耳子、香薷、藁本、葱白、荆芥、鹅不食草)

  …………………………………………………………………………………………………………………………

  《桂枝》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桂尖、桂枝尖、嫩桂枝、柳桂。

  药科——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心、肺、膀胱。

  功效——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主治——风寒感冒,心悸,奔豚,血寒经闭,脘腹冷痛,关节痹痛,痰饮,水肿。

  现治——中风,发热,筋抽疼痛,伤风头痛,头眩,目眩,手足发冷作麻。

  参治——善除肢节间痰凝血滞,伤寒,风寒表证,风湿相搏,啬啬恶寒,渐渐恶风,阴弱,身体不仁,身体痛烦,手足烦热,汗自出,发汗过多,短气,发落,咽干口燥,鼻鸣干呕,妇人宿有症瘕,下焦蓄血,漏下不止,脚肿如脱,冻疮。

  药理——领药至痛处,专行上部肩臂,温中,利湿,解热,发汗,行血,消肿,祛邪,镇静,健脾,燥胃,开腠理,和肌表,利肺气,抗菌,抗炎,镇痛,抗病毒,抗过敏,抗凝血,抗惊厥,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孕妇忌服,一切血证不可误投,血热妄行者忌服,温热病者忌服,阳气内盛者忌服,阴虚之人忌服,阴虚阳盛之症忌服,阴虚血乏者忌服。

  …………………………………………………………………………………………………………………………

  《防风》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屏风、铜芸、茴芸、茴草、百枝、闾根、风肉、百韭。

  药科——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脾、膀胱。

  功效——发表,祛风,除湿。

  主治——感冒,发热,无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破伤风,头痛,皮肤风湿瘙痒。

  现治——白虎风,霉菌性阴道炎。自汗,盗汗,瘫痪,肢体焦痿,筋脉拘倦,走转疼痛。

  参治——外感风寒,风邪伤卫,恶风,风行周身,热拂郁,有汗恶风,上焦风邪,五劳七伤,身热,渴,胁风头面去来,大风头眩痛,风赤眼,目盲无所见,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项强,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腰脊强痛,胁痛,肠胃燥,腹痛,两膝热肿,崩中漏下,大肠秘涩,便溺淋闭,泄痢飨泻,搔成瘾疹,一切风疮疥癣,痈疽最难收口,打扑伤损,金疮。

  药理——解毒(乌头、附子、芫花、野菌诸热药毒),治风通用,治三十六般风,治男子一切劳劣。补中,止泪,解热,降温,镇静,安神,定志,行经络,舒筋脉,通关节,活肢节,匀气脉,泻肺实,搜肝气,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菌,抗炎,镇痛,抗凝,抗病毒,抗惊厥,抗组胺,通利五脏关脉,抑制回肠平滑肌收缩。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防风身(去上风),防风梢(去下风)。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薢。元气虚者忌服,二便秘涩者忌服,阳虚自汗者忌服,阴虚盗汗者忌服,血虚痉急者忌服,体虚风动发痉者慎服,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禁服,慢惊慢脾风者忌服,小儿脾虚发搐者忌服。

  …………………………………………………………………………………………………………………………

  《生姜》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姜、鲜生姜、母姜、姜根、百辣云、因地辛、炎凉小子。

  药科——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产地——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肺。

  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主治——风寒感冒,寒痰咳嗽,胃寒呕吐,鱼蟹中毒。

  现治——中毒急救,赤白癜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睾丸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阻,风湿痛(捣汁和黄明胶熬后贴)。

  参治——暴卒,伤风,伤寒,九窍不利,下一切实结气,风湿寒热,冷热气,风湿痹痛,风热,壮热,短气,寒汗出,手足厥冷,转筋,中热不能食,头痛,秃头,赤眼,冻耳,百虫入耳,鼻塞,牙齿疼痛,喉痹,吞酸,发背初起,狐臭,心下痞梗,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肠疝痛,腰腿痛,霍乱,疟疾,泄泻,痔漏,手脱皮,跌扑伤损,诸疮,蝮蛇毒,猘犬咬人。

  药理——调中,开胃,解热,通汗,去湿,破血,镇静,保肝,利胆,通神明,解药毒(鱼蟹、鸟兽、半夏、厚朴、天南星、菌蕈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过敏,抗惊厥,降血脂,抗微生物,抗运动病,抗血小板聚集,兴奋中枢,兴奋心脏,增强心房收缩力,保护胃黏膜,松弛胃肠道平滑肌,促进吸收,促进体内活性物质释放,抑制亚硝胺合成。

  用法——水煎,捣汁冲服,外用(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患处)。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食姜久易积热损阴伤目。自汗盗汗者忌服,表虚有热汗出者忌服,目赤喉患者忌服,热哮大喘者忌服,阴虚咳嗽吐血者忌服,脏毒下血者忌服,呕泻有火者忌服,火热腹痛者忌服,阴虚内热者忌服,实热证者忌服。胎产痧胀者忌服,痧痘后忌服,血证疮痛者忌服。

  …………………………………………………………………………………………………………………………

  《麻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山麻黄、木麻黄、结力根、狗骨、龙沙、卑相、卑柑、卑盐、色道麻、结力根。

  药科——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产地——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肺、膀胱。

  功效——发汗(太阳和少阴之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支气管哮喘,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现治——气管支炎,百日咳。中风,发热,感冒风邪,伤风伤冷,伤寒表实不解。

  参治——头风,恶寒无汗,风邪顽痹,毒风顽痹,干草热,皮肉不仁,四肢拘倦,嗜眠喜睡,骨节疼痛,身疼,头痛,目眩,内外障眼,眼目偏痛,鼻窍不通,喉中水鸡声者,渴,噎,呕,流痰,水饮内停,风胁痛,腰痛,腹痛,疝气,产后血滞,温疟,下痢,小便不利,发黄疸,风疹瘙痒,一切阴疽,赤黑斑毒,山岚瘴气。

  药理——解肌,解热,祛痰,镇咳,利尿,利胆,通九窍,通腠理,调血脉,抗炎,镇痛,抗过敏,降血压,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抑制流感病毒,增加汗腺分泌,降低血尿素氮,升高血清胆固醇,抑制胃肠道分泌通,影响神经肌肉的传递,抑制心脏,兴奋中枢,扩大瞳孔,减少子宫活动。

  用法——水煎(宜先煎,去水面浮沫),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恶辛夷、石韦。不可多服。表虚自汗者忌服,阴虚盗汗者忌服,伤风有汗者忌服,南方中风瘫痪者忌服,气虚发喘者忌服,阴虚火炎者忌服,阴虚阳亢者禁服,肺虚有热者忌服。

  …………………………………………………………………………………………………………………………

  《细辛》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细辛、盆草细辛、小辛、少辛、细草、金盆草、独叶草。

  药科——马兜铃科植物华细辛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心、肺、肾。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祛痰。

  主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头痛,鼻塞,鼻渊,牙痛,痰饮喘咳。

  现治——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神经性皮炎。恶风,发热,伤寒表不解。

  参治——风头,风痫,癫疾,血闭,血不行,汗不出,寒邪入络,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百节拘挛,肌肉关节痛,小儿客忤,头面风痛,眼风泪下,目中倒睫,齆鼻,鼻中息肉,耳聋,口舌生疮,口臭,喉痹,渴,噎,干呕咳,稀痰壅盛,乳结,饮食不下,妇人血沥腰痛,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皮风湿庠,死肌疮肉,蛇伤。

  药理——温经,开胸,行水,下气,解热,镇静,明目,安脏腑,利九窍,通精气,利水道,益肝胆,添胆气,抑菌,消炎,抗惊厥,抗组胺,温化寒痰,局部麻醉,抗变态反应,抑制关节炎,抑制发热,升高血糖,升高血压,兴奋呼吸,赠强脂质代谢,调节机体平滑肌功能。

  用法——水煎,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用量——水煎(常量1~3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生菜。反藜芦。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气虚多汗者慎服,上盛下虚者忌服,血虚头痛者忌服,阴虚咳嗽者忌服,火生炎上者忌服,阴虚者忌服,血虚者禁服,热病者忌服,内热者忌服。

  …………………………………………………………………………………………………………………………

  《羌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退风使者、曲药、羌滑、川羌、蚕羌、条羌、大头羌、竹节羌、羌青、黑药。

  药科——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主产于四川。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肾、膀胱。

  功效——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头痛项强,肩背酸痛。

  现治——扁桃体炎,白癜风。中风,小儿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发热,手足厥冷。

  参治——伤寒无汗,壮热无汗,风湿相搏,遍身顽痹,闷起欲倒,身微肿不仁,身体疼烦,头风眩晕,客寒犯脑,脑痛连齿,口面歪邪,口鼻气冷,解牙临寒,失音不语,筋骨拳挛,手足不遂,脊项不可回顾,腰似折(掣痛不可屈伸),督脉为病,五劳七伤,斑秃,五更泄泻,阳痿遗精,遗尿尿频,水气浮肿,多痒血癞,痈疽疮毒,腐肉疽疮。

  药理——治一切风和气。解热,温胆,利关节,泻肝气,搜肝风,通利五脏,抗菌,抗炎,抑癌,抗氧化,抗过敏,抗癫痫,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栓形成,延长睡眠时间。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气虚多汗者慎服,血虚痹痛者忌服。

  …………………………………………………………………………………………………………………………

  《白芷》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香白芷、芷、芳香、白茝、苻蓠、泽芬、苻蒿。

  药科——伞形科植物杭白或白芷的根,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胃、肺、大肠。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主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现治——冠心病,溃疡病胃痛,三又神经痛。

  参治——伤寒,宿血,周身寒湿疼痛,诸风眩晕,神思不清,头目昏晕,头痛,目痒,目睛痛,目赤胬肉,鼻衄,瘰疬,发背,乳痈,心腹血刺痛,脐腹冷痛,胃冷,翻胃吐食,肠风,肠有败脓,大便风秘,小便出血,血闭阴肿,痔疮肿痛,胎漏滑落,淋露不已,血崩,漏下赤白,皮肤燥痒,肿毒,痈疽,疥癣,疮痍,刀箭伤疮,蛇伤。

  药理——解热,润泽,明目,补新血,长肌肤,解毒(砒霜等),抑菌,抗炎,降血压,抗辐射,抗微生物,扩张冠状血管,缩短凝血时间。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旋覆花。阴虚阳亢头痛者禁服,火热呕吐者禁用,阴虚血热者忌服。

  …………………………………………………………………………………………………………………………

  《辛夷》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毛辛夷、望春花、迎春花、木笔花、侯桃、春花、木兰、白玉兰、紫玉兰。

  药科——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花蕾。

  产地——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胃、肺。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

  主治——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现治——鼻炎,鼻窦炎。龈浮烂痛,胃气痛。

  参治——五脏寒热,风头,憎寒,体噤,头面肿痒如虫行(属风痰),头眩昏冒欲呕(属寒痰),脑漏,面寒痛,面酐,面肿,鼻漏,鼻鼽,鼻窒,鼻孔中长出一块,鼻内作胀或生疮(此系酒毒者多),瘙痒。

  药理——温中,解肌,利气,降逆,破壅,涕出,泄肺,明目,催生,麻醉,通关脉,利九窍,生须发,去白虫,抗炎,镇痛,降压,抗过敏,抗微生物,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血虚火炽头脑痛者忌服,胃火齿痛者忌服,气虚者忌服,阴虚火旺者慎服。

  …………………………………………………………………………………………………………………………

  《苍耳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苍耳、苍子、苍耳实、老苍子、毛苍子、胡苍子、苍棵子、葈耳、牛虱子。

  药科——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胞果。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肺。

  功效——散风湿,通鼻窍,杀虫。

  主治——风寒头痛,鼻酸流涕,湿痹拘挛,风疹瘙痒。

  现治——慢性鼻炎,腮腺炎,变态反应性鼻炎。大麻风,耳鸣,牙疼,腰腿痛,大腹水肿。

  参治——风湿痹,诸风眩晕,风毒在骨髓,头脑攻痛,头痛善通顶门,目暗,目痛,鼻渊,鼻息,瘰疬,小便不利,疟疾,下肢溃疡,阴囊湿疹,诸痔,疳虫湿匿,疥癞,疥疠,疔疮恶毒,恶肉死肌。

  药理——治一切风气,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补益,填髓,发汗,镇咳,开痹,消肿,抑制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散毒,抗菌,消炎,镇痛,抗癌,降压,暖腰脚,抗氧化,降血糖,抗微生物,抗凝血酶,扩张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减慢心率,减弱心收缩力,兴奋肠道,恢复胆固醇正常水平,恢复甘油三酯至正常水平,减少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小剂量加强呼吸运动,大剂量抑制呼吸运动。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忌猪肉、马肉、米泔。体虚者忌服,虚性头痛者忌服,虚性痹痛者忌服。

  …………………………………………………………………………………………………………………………

  《香薷》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土香薷、土香草、香茹、青香薷、石香薷、小叶香薷、香菜、香茸、七星剑。

  药科——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微温。

  药味——辛。

  入经——肺、胃。

  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利湿。

  主治——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现治——伤暑(暑天卧湿当风,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霍乱。

  参治——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冷汗出,烦渴,通身皆肿,小儿白秃,身体疼痛,四肢烦疼,鼻血不止,舌上忽出血如钻孔,口臭,心烦胁痛,脾疼翻胃,阴部湿疹,水肿,痱子,皮肤瘙痒,多发性疖肿。

  药理——解热,利尿,祛痰,止咳,解痉,镇静,增强免疫,抗菌,镇痛,降压,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水煎,研末,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内服宜凉饮。表虚自汗者忌服,阴虚有热者禁用,火盛气虚者忌服。

  …………………………………………………………………………………………………………………………

  《藁本》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香藁本、西芎、秦芎、藁茇、鬼卿、地新、山茝、蔚香、微茎、藁板。

  药科——伞形科植物藁本的根茎及根。

  产地——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膀胱。

  功效——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现治——神经性皮炎。伤寒,一切风偏正头痛,鼻塞脑闷,胃痉挛,腹痛。

  参治——头风,寒邪郁于足太阳经,手足顽麻,白头屑,鼻面赤,大实心痛,遍身疮癣小儿疥癣。

  药理——解热,大解伤寒,大解头风,降温,镇静,抑菌,抗炎,降压,抗氧化,抗早孕,抗肝损害,扩张血管,中枢抑制,抑制平滑肌,降低子宫张力,提高耐缺氧能力。

  用法——水煎服,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闾茹。畏青葙子。血虚头痛忌服,温热证头痛禁服,肝阳亢者忌服,阴血虚者忌服。

  …………………………………………………………………………………………………………………………

  《葱白》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葱茎白、葱白头、大葱白。

  药科——百合科植物葱的干燥鳞茎。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肺、胃。

  功效——发表,通阳,解毒,杀虫。

  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虫积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

  现治——乳腺炎,蛲虫病。时疾头痛发热,胃痛,霍乱,磕打损伤。

  参治——须臾不救,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冷汗自出,牙关紧闭欲绝,元气不接,脱阳,溺血,血流不止,头脑破骨,手足骨折,指头破裂,伤寒壮热,小儿秃疮,面黑气喘,乳汁不通,乳房胀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小肠胀,腹皮麻痹不仁,蛔虫性急腹痛,大吐大泻,小儿初生不小便,小儿虚闭,外肾搐缩,阴囊肿痛,痔,痈疖肿硬,疔疮恶肿。

  药理——发汗,利尿,祛痰,镇静,抗菌,镇痛。

  用法——水煎,煮粥,酒煎,外用(煎水洗,捣敷,炒熨,蜂蜜或醋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煮粥(鲜品常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食葱。表虚多汗者慎服。

  …………………………………………………………………………………………………………………………

  《荆芥》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线芥、香荆芥、四棱秆蒿、假苏、姜芥、鼠蓂、稳齿菜。

  药科——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产地——主产于河北、江苏、浙江、河南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微温。

  药味——辛。

  入经——肝、肺。

  功效——发表,散风,透疹。

  主治——感冒,头痛,产后血晕,崩漏,便血,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现治——皮肤瘙痒症。口眼偏斜,小腹急痛,小便尿血,肛门肿疼,痔漏肿痛。

  参治——一切风,风缩欲死,血劳,癃闭不通,头目诸疾,头旋目眩,风热齿痛,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如有物哽,筑心,风热肺壅,子宫不收,脚丫湿烂,瘾疹,赤肿痛硬,风毒寡疬,一切疮疥。

  药理——止血,祛痰,平喘,解热,降温,解痉,镇静,抑制免疫功能,抑菌,抗炎,镇痛,抗氧化,抗微生物,抑制癌细胞,抑制十二指肠平滑肌,促进汗腺分泌,兴奋子宫平滑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捣敷,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食鱼。反驴肉。表虚自汗者忌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

  《鹅不食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鹅不食、通天窍、鸡肠草、地胡椒、野园荽、三芽戟、石胡荽、满天星。

  药科——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

  药类——辛温解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肺。

  功效——通鼻窍,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头风痛,鼻塞,流涕,牙痛,寒痰咳喘,泻痢腹痛,风湿痹痛,多种痛症,外伤疼痛,痧症,疮痈肿痛,癣疮瘙痒。

  现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黄疸型肝炎,膀胱结石。

  参治——脑酸,目翳,昏暗羞明,目隐涩疼痛,目病肿胀红赤,外翳攀睛,胬肉攀睛,眵泪稠粘,脑漏,鼻出血,单双喉蛾,脾寒疟疾,阿米巴痢疾,疳积腹泻,软组织损伤,鸡眼,风痒,湿毒胫疮,牛皮癣,跌打肿痛,蛇伤。

  药理——祛痰,平喘,抗菌,抗肿瘤,抗过敏,抗突变。

  用法——水煎,捣汁服,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鲜品加倍),捣汁服(常量15~60克),外用(适量)。

  禁忌——饭后1小时服,可减轻其不良反应。胃炎患者慎用,胃溃疡者忌服,气虚胃弱者忌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