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才是振兴电影市场的根本,唯有如此方可追赶好莱坞!
2019年初,中国电影的目光聚焦于春节档的多部商业大片,成龙、周星驰、宁浩、吴京、黄渤、沈腾、王宝强……最炙手可热的新老巨星们为激烈的票房竞争而正面对决。
同时,艺术电影也颇有斩获,张艺谋、王全安、王小帅三位导演的新片同时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娄烨导演的新片同样入围了全景单元,或许现在的中国电影业,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终于开始了商业和艺术两开花的良心循环。
还记得30年前,以张艺谋导演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在国际电影界捷报频传。《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再加上《红高粱》《香魂女》《活着》《秋菊打官司》等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屡有斩获的作品。
两次威尼斯金狮奖、两次柏林金熊奖、一次戛纳金棕榈奖、一次美国金球奖,三次奥斯卡外语片提名,此外还有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银奖、导演奖、演员奖若干,便构筑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黄金时代”。
也正是几乎与此同时,当大师们在国际影坛摘金夺银,广受赞誉之时,国产电影早已被各种渠道非法引进的各种盗版香港商业片,打得一败涂地。
当时的年轻人们宁可挤在小录像厅里,看哪怕是当时被影评家们一致认为是「粗制滥造、低俗搞笑」的香港录像,宁可忍受着盗版片极粗劣的画质,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周星驰的各种“无厘头”喜剧片,也懒得去电影院买票,支持我们的国际大导演们。
这是什么原因?只因中国过去的整个电影教育体系,各大电影学院的导演系编剧系,几十年来,都是学欧洲的艺术电影,学法国的新浪潮,甚至于把电影视为一门有阶级、有层次划分的、脱离普罗大众的、阳春白雪的艺术,对广大艺术院校的师生们,来系统性进行教学,以拍欧洲的艺术电影、甚至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电影为荣,以拍好莱坞和香港式的商业片为耻,鄙视好莱坞的“工业电影”为麦当劳肯德基式的快餐文化。
在他们看来,电影是个需要经过大量系统理论学习、大量阅片量积累对,一百多年来电影史上各类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如数家珍的学问。爱看商业片的大众,没有经过类似系统化学习的大众,是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们的作品的。
结果是什么?电影院线纷纷破产的破产,改行的改行,电影院都不知拆了多少,当时处于黄金时代、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都没有正面进攻,我们那些脱离人民大众喜好太久的电影人,就已经全线溃败了!甚至都不用等到几年以后,好莱坞影片向内陆市场的全面大举进军。
新千年伊始,眼看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市场,就要步了台湾电影和日本电影的后尘,一边是艺术电影在国际屡屡获奖,一边是本土市场几近干涸,无人问津。
直到张艺谋导演怀着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感,以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积极和香港团队合作,拍摄出一部集合当时内陆与香港电影优点之大成的《英雄》,不止是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获得保持了四年票房记录,更震惊了国际影坛。
该片以3100万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韩等世界各地都登顶票房冠军,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计1.77亿美元(14.5亿人民币)。而且还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被包括《时代周刊》在内的多个世界权威媒体,评为年度世界最佳影片。
《英雄》的大获成功,让其他几位大导也纷纷跟进,从此开启了华语商业大片时代,才挽救了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各大院线,甚至可以说是真正拯救了整个中国电影,功勋盖世,惠泽至今。从《英雄》的2.5亿到《泰囧》的12.7亿,从《美人鱼》的33.9亿再到《战狼2》的56.8亿,国产电影在新老导演的依次接力下,不断刷新票房记录,方有今天的如日中天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不止是香港黄金时代影人尽数北上,带来了他们那套成熟的商业片运作模式,融入到整个华语影圈,不止是周星驰、成龙、徐克们宝刀不老,而内陆新生代导演如徐峥、如宁浩,如吴京,也更加没有老一辈学院派影人那种“艺术之上”桎梏,相反大量汲取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最先进经验,众多成功的商业影片,不止是票房同时口碑也大获成功,让人民大众为之满意,养成长期观影习惯的影迷数量,更成爆炸性增长趋势。
而《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这些票房纷纷突破30亿大关的商业影片,本身质量也早已飞速进步,极接近好莱坞优秀成熟影片的水准了。
然而,当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时,也总是掺杂着某些文青影评人不和谐的杂音。犹记得当年,《英雄》票房和口碑的巨大胜利,证明了内陆影人一样可以做好商业大片,文青影评人们却将张艺谋导演视为“一心赚钱,背弃艺术理想”的叛徒,对其口诛笔伐。当时中文网络尚不发达,广大公众对电影的认识也有所欠缺。这些从纸媒驾临网络,喜欢在云山雾里装腔作势的文青影评人们,也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评价电影的话语权。
于是在他们的所谓影评体系中,《英雄》包括张导后续的作品《十面埋伏》,这些在国际影坛颇受好评、获奖和提名无数、海外票房更远高于本土票房、艺术价值与商业水准兼并的作品,居然都成了堆砌色彩、剧情套路、故事苍白的“烂片”!
而今,都已经是2019年了,这些文青影评人们,依旧对《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这些国产商业影片的大获成功充满不屑,反而将那些台湾金马奖特供影片,如《血观音》《大佛普拉斯》之类吹上天,殊不知当年张艺谋陈凯歌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才是货真价实的摘金夺银,又岂是《血观音》《大佛》之类国际影坛籍籍无名、出了台湾岛再没人认可的小众冷门影片可比的?
陈凯歌导演的不朽史诗之作《霸王别姬》,那是几代中国电影人数十年心血结晶,群策合力的结果,天作之合,灵光乍现,根本难以复制。陈凯歌之后这么多年,甚至连达到《霸王别姬》六成水准的片子,都再也拍不出来。
因此,若是中国电影人们,人人都去以有生之年拍摄一部《霸王别姬》为职业目标,完全不切实际,他们能努力拍出来的,充其量也就是《梅兰芳》这样的粗劣仿制品。
但类似《泰囧》《战狼》《唐人街探案》系列这样的成功模式,则是完全可以复制的。看看徐峥,看看吴京,看看陈思诚,一个演员转行,单枪匹马从无到有组建一个团队,就能创造出一个价值上百亿规模的华语商业大ip系列,那么其他电影人若是同样积极向好莱坞电影汲取成功经验,学习他们能够称霸世界的优点和长处,也制作出新的商业大ip系列,又有什么不可行?
按中国电影工业近几年的飞速进步,不但充分满足广大国内观众的观影需求,更进一步制定远大目标,提升电影工业的技术水准,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阿凡达》,中国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也能去全世界各国收割票房,便也不再是天方夜谭,痴人梦呓了。
而且,只要先建立一个成熟的商业片市场作为基础,也就同样能让品质优良的艺术片和严肃题材作品获得票房成功,如今的好莱坞正是这种模式。
一个支撑了《战狼2》56.8亿票房的巨大市场,一旦良性循环起来,竟能在短短半年后,让《无问西东》这样的作者风格强烈、剧情剪辑对普通观众并不友好,题材和选题同样冷门的艺术电影,也能凭着相当好的口碑和观感,在冷门档期出人意料地拿下7.5亿票房。这难道不是华语市场一个极好的开端么?
这也更加证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严肃题材电影是完全可以共存共荣、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电影是商品也是艺术,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和创新,同样也能反哺商业电影,使之不至于套路重复,停滞不前。这才是艺术电影真正的存在价值。所以中国电影需要徐峥,也需要贾樟柯,需要《战狼2》,也需要《霸王别姬》,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统一。
唯有那一小撮早已落伍时代大潮的文青影评人,定要将《战狼2》和《霸王别姬》说成非此即彼、水火难容的关系,否定中国电影这些年来的巨大成就,否则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电影的未来方向,那真是非蠢即坏。——好在,他们已经彻底过时了!
写文不易,若您喜欢,请轻轻一点下方栏,支持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