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盲自学成才的朱元璋,竟成为才华横溢,通古博今的大学问家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加入的又是农民义军,当然更不可能去读太学国子监,考举人中进士,因此,许多人就想当然认定他肯定没有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这本身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学历歧视”。
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基于现实环境所迫,没有正常的学习环境,这是事实。但他从来就不曾轻视知识的巨大作用。当他独立发展,开府一方,就任韩宋政权的“吴国公”和“吴王”后,戎马生涯空暇,也总是抽出时间手不释卷。
大明建国称帝后,朱元璋更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读书读到废寝忘食(“日晏忘餐”)。
朱元璋又常年和刘基、宋濂等学问大家谈论切磋,数十载耳濡目染,加朱元璋他天生睿智,聪明神武,每每举一反三,绰有成算,正应了古之圣贤诸葛亮“独观大略”的读书法门,其自学成才的真实文化水平,只怕远远强过那些只会死读古人经卷的寻常儒生。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
谈迁《国榷》:【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
刘基刘伯温,就曾在他汇编的《皇帝御制文集后序》中,感慨朱元璋平素“无声色之好,无游畋耽乐之从”,读书时“聚精会神,凝思至道”,撰写文章时「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万里之势」。
这其中固然有臣子对君王的溢美之辞,但朱元璋的天赋之高,学习之勤奋刻苦,理解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之强,对自己处理军国政务的帮助之大,确实是“诏谕遐方,明烛万里,若洞见其肺肝”,令他们这些儒臣甘拜下风,“可望而不可及者矣”。
朱元璋几首传世诗作:
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思老试壮:
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
游钟山:
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
征陈过潇湘:
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沧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题神乐道士:
仙翁调鹤欲扶穹,万里风头浩气雄。翎背稳乘空廓外,丹光横驾宇寰中。飞符到处雷神集,役剑长驱疠鬼穷。见说黄芽心地转,更于何趣觅仙宗。
横秋风吹笛:
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又:
暑往钟山阿,岩幽清兴多。薰风自南发,森松鸣弦歌。玄猿啸白日,丹凤巢桐柯。灵芝秀深谷,祥云盛嵯峨。树隙观天碧,天清似绿荷。迥闻樵采木,曲涧沿珠螺。鸟乐山深邃,予欢颜亦和。野人逢问处,乐道正婆娑。
思亲歌:
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雏翎少乾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及枝内存。呼来呼去翎羽硬,万里长风两翼振。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歔欷歔欷梦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鸟乎将何伸。
当然还有最出名的两首: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不知道某些现代人是有多自信,对着能写出这么多辞句严整、气势磅礴诗句的一代诗人,管他叫“文盲”?
朱元璋一生,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但他真正有封号的后妃,也只有四十六人,相对于一代开国帝王君临天下的身份,并不算多。不止是刘伯温恭维他“无声色之好”,就连他自己也时常以不好女色,唯好读书而自诩。
朱元璋除了马皇后和他是贫贱夫妻,甘苦与共,感情深厚外,后宫其他女人,在他眼中实际上就等同生育工具。他之所以收纳这些嫔妃,就仅仅是为了尽可能多的繁衍后代,把自己从孤身一人繁衍成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儿子可以用来封藩一方,女儿可以用来联姻和笼络功臣,从而让自己建立的帝国,根基尽可能巩固。
同样的道理,对读书也是一般,比起那些“寻章摘句老雕虫”型的学者,朱元璋一生用心研读的学问,也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才能让知识真正转化为力量,用以治国安邦。
明初名臣宋濂,同时也是当时公认的学问大家,就被朱元璋就曾毫不客气地嘲讽过:「你虽然博通古今,可惜真正要做起实事,就犹豫不决,百无一用了!」(【尔濂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
至为遗憾的是,后来的明朝皇帝们,因为长于深宫,缺乏实践,与生俱来受到的又是最传统的儒学教育,因此自己也逐渐地“儒生化”“士大夫化”了。越到后期,越是如此,和朱元璋朱棣这种马上天子,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类人。
比如崇祯帝朱由检,如果剥离皇帝身份的话,其行事作风,和一个儒生士大夫,究竟还有什么不同?而且还是最信奉儒家信条,严格律己修身的那类“清教徒”式儒生。
崇祯帝一生的勤勉和克己,并非全是国难当头时,去给臣子们表演的“作秀”,而是他当真发自内心地相信,只要自己把“修身齐家”都做得完美了,自然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样的迷梦,一直到煤山殉国时,才被无情的现实打醒。
所以,知识当然就是力量,对任何伟大人物都是如此,无用的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只是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写文不易,若您喜欢,请轻轻一点下方栏,支持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