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这本书跪下!绝了……

封面:Wallhaven
阅读约需4分钟,如果进度条太长,是因为留言多
你好啊,我是阿步。
最近读了本书,叫《认知驱动》,刚读完前言就想跪下喊万岁了……
作者关于“养成习惯,学习技能”的经验对我帮助很大,所以也想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曾经想养成读书、跑步、早起的习惯,想过把英语练好,想学个乐器等等,但最后都没折腾出什么成果,习惯没养成,技能也没学到家……
那么今天的文章,可能会非常适合你。
作者周岭把“成长”分成了两类,内向成长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指的是那些围绕自身展开的事,比如读书,早起,跑步,复盘。
我觉得它像是一种全方位的自我修炼,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且,整个过程是在和自己对话,和外界无关。
而外向成长,指的是可以和外界产生联系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弹奏。
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向成长更偏向于习惯,而外向成长却是个技能。
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开始想到,那些做了很久,但走走停停一直没什么出成果,或者出成果特别慢的事,似乎都是内向成长,都是习惯。
大学的时候,读书也好,跑步也好,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能有段时间坚持得不错,但总是过一段又停了。
而且我发现,自己会把本来属于技能的事,给弱化成习惯……
比如大学的时候刚进学校,就想先把英语的听力和口语给练好。
按理说,英语本来算是个技能,但却被我当成了惯例一样,每天背点单词,听几段EnglishPod,然后做跟读训练就完事了。
我真的在里面投入了很多时间……教学楼、图书馆和寝室楼的天台我天天上去晃悠,戴着耳机练听说,但效果怎么样,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清楚。
我似乎只是把学英语当成个习惯而已,每天完成任务,打了卡就心满意足了。
几乎从来没有站在技能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究竟几斤几两?去想想自己的目的究竟是掌握一门技能,还是仅仅用学习任务把时间填满,来糊弄自己?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看出习惯和技能的差异:
对于习惯来说,它总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到底怎么算做成了,怎么算没做成,有没有长进,自己现在在哪一层,都很模糊。
比如读书是内向成长,也经常被我们当做一个很好的习惯,所以当我们要求自己读书时,总是从习惯的角度出发去设立目标,比如每个月读几本,而不是获得什么真知。
技能和习惯在这一方面就不同啦,技能总是和外界有关联,这样你对自己的水平是会有鲜明感知的,而且会设定下一个想达成的水平。
比如你想学摄影,学P图,学剪辑,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看到无数个别人的作品,然后自动就会知道自己的水平,从而心里有个小目标:自己想达某个水准。
再比如你想把英语口语练好,并且是把它当做一项技能,而不是努力人设下的标配习惯,那么你就会更关注美剧中的发音技巧,更关注各种弱读连读爆破音,而不是今天练了多少时间。
你会发现,当你把想学的东西当成一种技能去打磨,而不是当成习惯去养成的时候,心里就会自动开始关注自己的水平,开始预设自己希望达到哪个水平。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你就不会再流于表面形式,不会再只关注有没有完成打卡,有没有看完网课,而是真正在提升水平。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习惯转换到技能,从内向成长转换到外向成长,效果最明显的一件事应该是写作。
整个大学期间我都喜欢写点东西,大多是一些反思和读后感,但从来没有发出去,只是写给自己看。
这种内向成长,从我开始写知乎和公众号之后就变成了外向成长。
我第一次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容质量,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字能不能明确传递信息。
之前写给自己看,怎么写自己都看得懂,但写给别人看,就得反复琢磨怎么样才能把一件事给表达清楚,怎么说理才显得自然而不至于说教味太浓。
而且,当我开始向外输出,同时也就有了一个外界的衡量体系。
一篇文章质量如何,看看阅读数和评论区反馈就知道了。这样一来,技能有没有提升,数据能给出很精准的反馈。
如果我一直都只在电子文档写给自己看,每天像写日记似的说两句骚话,开头先丧几下,最后再自灌鸡汤,可能现在都还写得像屎一样……
所以对于写作而言,几乎所有的长进都从外向成长的转换开始。
你看,写作既可以是内向成长的习惯,也可以是外向成长的技能。学英语也一样,学很多东西都一样。
你要是把一件事当成习惯,长期能坚持下来大多也会有长进,但如果把它当做技能,进步的速度一定会更快。
因为“习惯”这个东西实在太暧昧了,可松可紧,今天松明天紧,今天紧明天松,做得怎么样全看当天的意志力。
但换成“技能”,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别人看在眼里,自己也感知得到,谁都糊弄不了自己。
下次想学点啥东西,可以试一试这种心态的切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