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传统村落之德化佛岭:书写《归园田居》慢生活
佛岭村是德化县国宝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德化城关仅需半小时车程,但因地处戴云山麓,丘陵众多,村落仍延续着数百年来的古朴与宁静。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东南网10月9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午后,阳光穿过树叶,斑驳地洒落在老房子上,房前种的瓜果熟了,好几个掉了下来;屋后的草地上,成群的黑鸡懒洋洋地觅食,秋风习习,拨弄着大片黄澄澄的稻田,弹奏出一曲美妙的丰收之歌……秋日的佛岭仿若一首写意的《归园田居》,寄托了无数久居“樊笼”之人的诗与远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佛岭村是德化县国宝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德化城关仅需半小时车程,但因地处戴云山麓,丘陵众多,村落仍延续着数百年来的古朴与宁静。
历经多次翻修,如今的龙楼堂被改造为“叶氏家风家训馆”。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一村一族寄乡愁
漫步在佛岭村道,山水田园尽收眼底。古民居、抗倭古堡、云龙谷、水车,峡谷栈道……矗立于田间的一幅幅剪纸雕刻构成了一条佛岭的游学长廊。无需特意游览,金灿灿的稻田已让人不禁驻足观看。田埂间,孩童安坐一旁,张望着大人收割刚成熟的谷子,饱满的稻穗粒粒金黄在田野上随风摇曳,来年,这片土地将播种出新的希望。
站在田头远眺,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炊烟袅袅。在佛岭,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仍保存完好,建筑沿袭中原特色古民居建筑的风格,以三合内庭和四合中庭式布局为主,具有短进深、宽面阔的特色。
与“出砖入石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古民居不同,佛岭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就地取材,以木材与砖石混合为主。房子部分墙壁用竹子编织框架后,再用石灰、黏土和干草和匀涂上,风干后就成了厚实的白墙。白墙灰瓦的木屋没有繁复的雕刻,更为古朴简约。许多房屋没有入户大门,远远望去便看到了厅堂,身处厅中,日月繁星抬眼可见,屋外的稻田、野花、飞鸟也近在眼前,真正置身于大自然中。
地处乡镇中心,佛岭不但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这不只体现在多幢镌刻着岁月印记的古建筑,还有世代相传的族谱与传说。
佛岭村大部分人都姓叶,同宗同族,共祭祖祠龙楼堂。根据叶氏族谱记载,先祖叶万一在宋代为躲避元人,率族人从仙游古濑迁移至佛岭,至今已700多年。祖祠龙楼堂建于明代,为粘灰油漆的土木建构,有上下两堂、左右护厝、东西阁楼,讲究均齐配置;厅堂抬梁减中柱,使得空间更大,是当地少见的房屋构建法;天花涂满彩绘,绚丽庄严。祖祠庭广门阔,背山面水,位置十分优越。
历经多次翻修,如今的龙楼堂被改造为“叶氏家风家训馆”,让良好的家风家训世代传承。佛岭村村主任叶两全一家就因好家风被评为“德化县最美家庭”。叶两全的祖父母育有6男1女,家族200多人五代同堂,因秉承“百善孝为先”的家训,家族美名远播,人才辈出。叶两全一家不但成为乡邻们的榜样,还经常热心调节左邻右舍的矛盾,成为传播文明乡风的“使者”。
叶两全的祖宅龙魁堂是龙楼堂最大的一支分支,占地2500平方米。这个建于清代的合院式木构建筑,随着子孙繁衍亦不断增建,最终形成了后侧护厝式半圆形围合庭院建筑。龙魁堂规整对称,厢房为单层木构瓦房,后侧护厝为两层木构阁楼,木骨泥墙,抗震防潮,虽历经百余年而不朽,庭院由卵石铺就,外墙由青石铺筑,经久耐用。龙魁堂有160多间房间,叶两全的父兄如今仍居住于此,平日里,族人有红白喜事,也需到此祭拜。
在不久的将来,龙魁堂将被打造成佛岭的“乡愁记忆馆”,通过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进一步厚植乡村文明沃土,丰富古村落文化内涵,让乡村更富人文情怀、让村民更具情感寄托。
网红民宿外就是一大片稻田,美不胜收。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一处一景谋发展
佛岭的森林整体覆盖率达85%,天然的屏障让整个村庄绿意环绕,山峦苍翠欲滴,梯田、古厝、古树错落有致。为了让村道屋舍与这片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佛岭村依照规划,实施农房整治行动,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规范村民改造、修缮、建设农房,采用“戴云山筑”方式对村内的裸房进行“平改坡”,采取古村落水泥使用审批制度,以“硬的措施”留住乡村韵味。
如今,民宅基本遵循“灰瓦屋顶、米黄外墙、咖啡套窗”的建筑风格,统一进行外立面改造,让村落融入于田园风光中,更整洁清新。同时,佛岭村还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大量运用花卉、风景树等元素进行装饰,打造“紫薇长廊”“竹林坂花海”等景区新景点,形成有层次、有“绿”量、有纵深感的景观绿化带,达到了“移步换景,一处一景”的效果。
在佛岭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871亩耕地和11286亩林地外,还有瓷土矿、铅锌矿、煤矿等矿产资源,杉、松、毛竹、杂木和珍稀的国家保护树种等森林资源,以及丰富的水利渔业资源。虽然土地广阔,但由于耕地分布不集中,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不足,佛岭村的常住人口仅400多人。
长期以来,大部分佛岭农民采取的是农业自给自足的模式,以种植德化梨、油柿、柑桔、桃、李、马铃薯、蕉芋、木薯、芥菜等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步子的稳步迈进,佛岭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农民新增了林地出租、油茶林、入股党群城市家园、云龙谷景区分红等收入。
其中,依托大山天然美景而建的云龙谷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仅2020年以来,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余万人次。强大的客流量让村民们看到了新希望,催生了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来佛岭投资。由晚清爱国华侨叶乃矧故居改造而成的“山有福美”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家“网红”民宿,这家仅有8个房间的特色精品民宿在节假日常常供不应求。民宿历时两年的改造,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生活基本功能设置,尽量保持原有的韵味,精致简约又不失大气。
目前,云龙谷景区二期建设规划已启动,为加快形成民宿整体规模效应,近年来,国宝乡先后与多家国内知名民宿签订投资意向书,争取有更多高端个性的民宿入驻。
紧扣“旅游+农业”模式,佛岭正在书写一首属于自己的《归园田居》,让村民得以在绿水青山与田园菜地间安居乐业,也让古村落的韵味长留于乡愁记忆中。
佛岭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就地取材,以木材与砖石混合为主。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佛岭村许多房屋没有入户大门,远远望去便看到了厅堂。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红色的剪纸画长廊,在金色麦田的衬托下,美不胜收。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龙楼堂庭广门阔,背山面水,位置十分优越。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龙魁堂规整对称,厢房为单层木构瓦房,后侧护厝为两层木构阁楼,木骨泥墙,抗震防潮,虽历经百余年而不朽。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龙魁堂是龙楼堂最大的一支分支,占地2500平方米。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到了饭点,龙魁堂炊烟袅袅升起。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秋季的佛岭,村民正忙着丰收。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随着子孙繁衍亦不断增建,龙魁堂形成了后侧护厝式半圆形围合庭院建筑。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特色精品民宿在佛岭村遍地开花,民宿内部保留了故居的特色。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田埂间,孩子坐在一旁,看着大人收割谷子。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在佛岭村,遍地是饱满的稻穗粒粒金黄在田野上随风摇曳。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长期以来,大部分佛岭农民采取的是农业自给自足的模式。图为一名妇女正准备出门务农。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