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观时空:人心认知时空,时空观念的主观特点
法相宗的“万法唯识”,他们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境界和世界万事万物,其本体都可以归于“心识”。由此观时空,即认为时空都是“心识”假设性的精神建构。此所谓“假立为时“,“假立为方(空间)”。他们说: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传,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 已生未灭 . 立“现在”时。依一念生灭,假说过(去)、现(在)、未(来),而实无有时分可得。何分位建立方?……答:依所摄受诸色分位建立方。
法相宗把时间看作是事物因果联系和转化的序列,这种说法,在大的方面无可非议。人们划分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确也是依七述序列的某个环节作基准,因而这种划分并没有绝对的意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事物的因果联系和转化,到底是不是一种客观联系和转化? 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到底有没有客观的差别?法相宗说那是“心识”的“一念生灭”的假定,实际上并没有那些差别。这和天台宗完全是同一种论调。
至于空间方位的划分和空间结构的特征,法相宗也认为不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而是心识依自己从外面所“摄受”的各种感觉建立起来的。请注意,所谓外界事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心识”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事物的时空形式都是“心识”从外面斌予的。它们同事物本身一样,没有任何客观实在的性质,而只是纯粹的精神形式。
在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方面,佛教的华严宗一派,除了宣扬“三界唯心”外,又有新的花样。他们在《金师子章》中这样写道 : 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去、现在、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为“十世隔法异成门”。
这就是说,金脚子是人的气“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世界上本来没有实在的金狮子。因此,人心的意念变化可以使它时生时灭。一会儿心中想象有,一会儿心中又想象无。“念念生灭”在时间上变化很快、很短,有时就一刹那。但一刹那间就可以分为“三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际”又各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三三得九,可以称为“九世”。本来这里“三际”、“九世”的划分,应该反映时间先后的客观差别。可是,华严宗硬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划分,不过是“念念生灭”的产物和表现。
看起来,“三际”、“九世”之间各有差别,“各各有隔”,但在本质上则“融通无碍,同为一念”。你可以把现在说成过去,也可以把过去说成未来。既然“同为一念”,当然可以任意安排,又有什么客观的差别呢?应该承认,人们的心理愈识的确可以举出任何一个时刻为标准,由此区分“三际”,甚至可以任意颠倒时间的先后次序,可是客观世界里事物的先后次序及“三际”划分,难道会依次为转移吗!
宋明时期盛行的陆王心学,从本质上说,也是儒学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其思想体系明显受到隋唐佛学的影响,其形成过程在北宋邵雍那里,已见端倪从“心”观时空并非完全胡说八道。任何哲学观时空都不能离开人心。时空虽是客观的,然唯人心才能认知时空的存在及其属性和形式。动物仅仅具有本能性的时空知觉,人在生活实践中则能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时空观念。
"心学”家的观点接触到人心把握时空时的主观能力和人的时空观念的主观特点,只是没有给予正确的说明。“心学”家的时空论明显地同人类的现实经验、实践需要相抵触。它既不能指导人们客观地识时、顺时、随时而因时制宜,也不能指导人们依据空间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而因地制宜。
要是时空完全是“心性”、“心识”、“心体”的主观产物,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之研究时空规律,还有什么意义呢 ? 所以,即使在古代,真正赞成这种时空论的人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