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篆刻审美的一点思考:确立全面的审美

上午收到印友桐花的一句话:我是不是该放弃欧体了?桐花是练了较久欧体字的印友,忽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我不得不表示惊讶,问她原因,回答说,别人说,据说欧体不利于上升,言外之意,写欧体很可能发展的余地小,写不出来。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理论,只好写篇文章来回答一下了。但仅论欧体的发展性似乎不能说明问题,又需要往更远的问题展开来说说,就是说:一个书法篆刻人,该如何确立自己较为全面的审美。

(欧体《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在书法和篆刻圈子里会有两个让人无奈的理论立足点:1、我练书法几十年了,我刻印几十年了,我的看法是不会错的,如何如何……2、我认识谁谁谁,他可是大家,名家,我有跟他的合影,他这样说(很有可能断章取义或脱离当时的语境),所以我给你说的是对的。这两种理论立足点,都很强势,像是无可辩驳,于是,意志稍稍薄弱的,就听从了,顺从了,不加理性的分析就认可以了。

这很无奈,也很没办法。

学书法,学篆刻,往大了说,是三方面的事,1、对于书法、篆刻的想法、认识;2、对于书法、篆刻技法的掌握;3、工具。

对于书法、篆刻的想法和认识是基础性的,大部分来源于对书法、篆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意识和认知层面的,比如看了多少本书法史,读了多少遍《篆刻学》,拜了什么样的名师等等;对于书法、篆刻技法的掌握可能多来源于长期的练习,比如临了少遍某某帖,刻了多少方汉印等等;工具呢,用了什么样的毛笔,宣纸,用了某种有名的墨,自己请老师傅私人订制的刻刀,花了好多银子买了谁家的好印泥等等。这三点可能都不可偏废,都很重要,但起决定性意义的,是第一点,今天就主要说这一点。

(白谦慎的代表作《傅山的世界》)

艺术史家、书法研究者白谦慎认为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傅山,他认为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傅山最典型的审美出发点体现在他的“四宁四毋”,他在《训子帖》中提出了“四宁四毋”,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以至催生了“以丑为美”的“丑派”书法,很多书法家奉此为至宝,“丑书”、“丑篆刻”似乎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托点。从此之后,凡拙的,就是美的,凡巧的,很可能就是俗的,丑的。这真的对吗?

我前面曾经提到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意思就是说,诗是不可能有确切的训诂和解释的,书法和篆刻与诗歌都是艺术近亲,显然,我们也可以说,书法、篆刻也无“达诂”。为什么呢,既然是艺术的好坏,这就牵涉审美,审美这件事,有极强的主观性,李刚田老师说:“艺术没有对与错,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显然,审美这件事,决不可以以对错来衡量。

需要举个例子:

某个书法篆刻爱好者张三,受教育、成长环境等影响,他喜欢比较精巧、妍美的书法和篆刻,越学习,接触到越来越多看法相同的观点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审美是“正统”,除了自己认可的汪关、陈巨来,其他都是不对的,进而强力排斥粗犷、古朴、稚拙的风格;

某个书法篆刻爱好者李四,他是粗犷、古拙一路的爱好者,他也是不断学习积累的,不过,只在自己喜好的方向上积累,认为自己的审美很高级,认为自己揭露的才是书法篆刻中更深层次的美,除了吴昌硕、齐白石这一类,浑身上下都排斥精巧、妍美风格。

张三和李四各自沿着自己的思路一路学习,长年积累,不断发展,各自进入极端状态。于是张三看到粗犷、古拙的作品,不往深究,下结论了,这显然是“丑书”吗,“怪书”嘛,    “丑印”、“怪印”嘛,不信,让他写幅小楷来看,不信,让他刻个细元朱文来看。同样,李四看到精巧、妍美的作品,也不往深究,这作品嘛,“俗”,“匠气”!不信,让他写幅狂草来,不信,让他刻个单刀冲来。

我是河南人,我第一次去苏州时,吃不惯那里的饭,吃了一星期的洋快餐,觉得苏州人真是能忍受啊,这样难吃的饭,竟然要吃一辈子。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你之砒霜,可能恰是我之蜜糖,不仅在吃饭口味上是这样,艺术同此道理。

上述张三李四遇到一起是不是会打起来先不说,现在一般认为巧是美的是儒家的审美,认为拙是美的是道家的审美,目前网上流行说是佛系还是道系,跟这有共通处。

那真正的”拙“与”巧“、“美”与“丑”又就应当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呢,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分析的问题,记得在知乎上看过一位朋友的分析,今天死活找不到了原文了,但我记得意思,搬过来,如果这位朋友看到,请收下我深深的谢意!搬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问题。

(巧拙美丑四象限,全面的审美观)

原图比我这个做得好得多,但我这个图估计也够用了。很简单,书法篆刻的审美是四象限的,一幅书法作品或一方印作,他可能归属于上面的四个象限的任一象限,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只有:

(只有“拙丑”与“巧美”的审美)

这两个象限中,巧的就是美的,拙的就是丑的,或者是:

(只有“拙美”与“巧丑”的审美)

这两个象限中,拙的就是美的,巧的就是丑的。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全面的审美,因为一幅书作品或者一方印可能都有作者的追求,追求精巧的作品也可能呈现美或者丑,同样,追求古拙的作品也同样可以呈现美或者丑,不是说拙了就一定美,也不是说巧了就一定美。

我相信我说清楚了。

工稳还是写意,是精金美玉还是野山荒原,都值得赞叹,也都值得小心!

回到篆刻说两句,我们在汉印里打磨,最终学会了平正之法,任由自己的品性,自我成长环境向两极发展,或者可能向工能之美的路子发展,或者向放逸之美的路子发展,都不错。性子安静一点的,可以学赵之谦,黄牧甫,日渐典雅、劲秀、精工、妩媚,向精金美玉式迈进,性子跳脱一点的,可以学吴昌硕、齐白石,日渐古厚、老苍、雄肆、奇诡,向野山荒原式一路狂奔。都不错,都足可师法,也都不要排斥。这清末四大家,足够我们学习了,谁也别说谁不对。

(篆刻清末四大家)

回到开头,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跟大家说说,我们学习书法篆刻,在建立自己审美的道路上,不能片面,要认识到审美的两极性和多元化。显然,学欧阳询与否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欧阳询在初唐的书法地位那么高,四大楷书里列着人家的名字,怎么会没有发展性呢,如果自己喜欢这种风格的字,又怎么会写不出来呢?

(【老李刻堂】之233)

(0)

相关推荐

  • 颜真卿最“丑”的一幅字,普通人看不懂,却被书法家膜拜1000多年

    书法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基本可以为分为"丑书"和"美书",这当然不是书法理论家的划分,而是这个时代所赋予书法的一种考量. 从普通民众的眼光上来看,"丑书 ...

  • 如果王宠能活久点,书法史可能要改写!

    他,用一生来痴心诗文书画,擅篆刻,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他就是王宠. ...

  • 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你最欣赏谁?

    所谓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 欧颜柳赵的楷书各有千秋,在中国源远 ...

  • 【书法篆刻】学习书法的七道门槛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书法篆刻] 学习书法的七道门槛     第一道门槛:描头画角,犹犹豫豫     起笔时心中无数,不能果断下笔,犹犹豫豫,结果写的字粗细不匀,修修描描.疗治此弊的 ...

  • 首届“何绍基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入展作品欣赏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 长沙市书法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共长沙市天心区委宣传部 长沙市天心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长沙市天心区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 长沙市 ...

  • 戴家妙 | 全国首届 “以美育人”书法篆刻高研班导师简介

    戴家妙简介  1970年9月生于永嘉.号正斋,别署水湘居.二奴山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系副主任.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杭州金石全形 ...

  • 【回顾】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

    (二十三) 书法小知识:我们见到更多的是商代的甲骨文, 由于文字使用工具和书写载体的独特性, 使甲骨文的刊刻难以体现出当时文字的象形图画特点, 却促使文字向着线条化的方向进行了简化--金文中经过书写描 ...

  • 【回顾】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二...

    [回顾]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二十一) 书法小知识:​对于篆书线条和结构形式的装饰性特征, 古文字学在对篆书名称的研究中有比较清晰的表述.在研究"篆"的最早字义中, < ...

  • ​【回顾】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

    ​[回顾]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十九) 书法小知识:今天的人们在理解金石气息的时候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审美意态来感悟和欣赏, 倒不必非要直接面对刀刻斧凿的实物, 要进行蕴涵金石气息类艺术创作也不必 ...

  • 最近的一点思考

    最近的一点思考 原创 布衣书生走天下 复利人生 3天前 另一个天堂天籁队 - 奔跑吧 今天,简单跟大家聊几句. 1.读书. 今天在家又读了一遍<我如何从股市赚了200万>,书挺薄的,只有2 ...

  • 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

    "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不知出处是何处,应该是草书者的经验及感悟,有一定道理,因此笔者愿与题主即各位同道朋友作一些探讨. 我们知道,笔法.字法.章法构成了书法的三要素, ...

  • 【爱社如家】“泠然无际”——范正红书法篆刻展作品欣赏(一)

    编者按: 西泠印社自创社伊始,即对各类文物遗存博采兼收,以资考古.历经百余年,社藏集腋成裘,其中社员自愿捐赠.社团定向购藏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无偿捐献,是印社藏品的三大主要来源.正是有赖于海内外印人.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