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篆刻必知的几个词!

篆刻的神奇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但大部分爱好者完全不知如何入手,于是,爱好也基本上就停留在了“爱好”,这个层面,不得正式入“篆刻”艺术之门。今天我们说几处学习篆刻首先要知道的几个词:

研读中国篆刻史,我们大致会知道,中国的文人学习篆刻和篆刻创作有两条非常明显的分界线,一条分界线是邓石如开始的“印从书出”,一条分界线是赵之谦开始的“印外求印”。在邓石如之前,文人们学习篆刻多是从古代印章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即所谓的“印中求印”。

那么,做为一个篆刻学习者,就需要弄明白以上三个名词: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

一、印中求印

印中求印是篆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在于向古代印章学习,特别是“秦汉”时期印章,即所谓的“印宗秦汉”,即以秦代、汉代的印章为临摹对象:

(秦印,“中司马印”)

(汉印“校尉之印”)

临摹的方法我们强调过无数遍了,就是学习这些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临摹的要求以“逼肖”原印为标准,力求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对字法、篆法、章法以及刀法的艺术感觉,并由此通过长期的实践练习,掌握熟练的刀法习惯,最终应用于创作,这种学习方法的老师通常会让学习者多练多刻,先临100-500方秦汉印再说。

当然,当代的篆刻学习者,临摹的样本一定还会包括明清流派印中的杰出者如皖浙两派的名家作品,部分老师也会说,临明清名家的印也以100-500方为目标,如

(程邃刻“黄道周印”)

(丁敬刻“丁敬身印”)

明清印人师法“秦汉”与我们师法“秦汉”学到的东西可能类似,而我们在学“秦汉”之余,又从他们再行学习,一阶阶地累积下去,以期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

但不管我们学秦汉还是古人学秦汉,包括我们再学明清流派印,其取法对象都是前人刻好的“印”,在“印”中寻求“印”的解决之道。

印中求印的学习方法多是不断的临摹,思考,临摹思考的对象也是古代前人的印章。总之,这种学习方法偏重的是“规矩、技法、功力”。

二、印从书出

到了清代邓石如,中国篆刻到了第一个拐点,因为之前的印人都“印中求印”,渐渐使印章的工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家临的印各各精工绝妙,但却千人一面,缺少个性。

邓石如是“印从书出”理念的大力倡导者,其实在邓石如以前,明代的朱简也曾提到过篆刻与书法的联系,但真正把“印从书出”理论大旗举起来的是邓石如。

邓石如的重大贡献在于,从他开始,文人们把写好篆书书法,并以自家面目的书法移入篆刻作为艺术目标,书法有多少个性,印面文字就有多少个性,人们不再困锁于秦汉印章的文字特征,篆刻艺术由此真正繁荣起来。

(邓石如篆书书法“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刻“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基于“印从书出”这种篆刻学习方法,基本上成为当今印坛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很多篆刻老师建议学生学篆刻时先学上一年的篆书,就是基于这种观点,即,好的篆刻作品必然出自于好的篆书,因为篆刻毕竟是基于文字的,最早期的篆刻都是以早期书法文字入印的。

我们现下学习书法,并以书法作为篆刻的基础,并提出“书印同参”(书法和篆刻同时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基于“书从印出”理念的,同时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因为印面上文字笔画的曲直,笔画的走势,文字的形态,在创作者充分理解书法原理之后,更能充分展现出汉字固有的文字之美与书法的时序之美。

这种学习方法的问题在于自家书法的“印化”,在于书法与印章的结合。如何把自家书法转化到印面成为绝佳的篆刻文字是重点。“印从书出”为目的的学习和创作方法最终是“有个性的书法”与“有个性的刀法”,并最终成为“有个性的篆刻”。

三、印外求印

篆刻史到了晚清,出了个印学天才叫赵之谦,他的篆刻艺术主张是“印外求印”,他把篆刻学习和创作的着眼点从印内转向印外,即印章以外的材料,诸如古币、古镜、砖瓦墓志、诏版碑碣,甚至再加扩展到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一切艺术门类,直到创作者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可入印,虽然“印外求印”不是从赵之谦始,但他却是“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我们来看他的作品:

(赵之谦刻“金石录十卷人家”)

这是他有个性的书法,当是从“印从书出”角度来的作品,不管如何,这已经从“印内”跳了出来。

(赵之谦刻“灵寿花馆”)

这是他基于古钱币铭文的印例。

(赵之谦刻“郑斋”)

这是借鉴古镜铭的印例。

(赵之谦刻“郑斋”)

这是基于汉砖的印例。

当然,所谓的“印外求印”决不止是上述取法对象,还有印以外的其他取法对象,还有丰富的社会生活。这种学习和创作方法注重的是巧妙、变化、出新。

以上三个名词,是作为篆刻学习者应当尽早了解,并以之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我们再回顾一下赵之谦一段有关印内与印外的话:

“刻印以汉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造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苦兼室论印》)

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真是通透,足可成为新人学印的总纲。

(【老李刻堂】之15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