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我的本业是篆刻,我最喜欢的篆刻家是晚清篆刻大师赵之谦,喜欢的原因当然是他的人格魅力。赵之谦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大官,为民请命,可是在他那个时代,想做这件事,首先就是走顺、走通科举这一条路,但悲催的是,他参加了三次考试都没有成功,原因很怪异:有一次是他的文章写得太艰深,引用的典故太多,主考老师要查资料才能看懂,于是烦他;还有一次是他的文章用字太生僻,主考老师干脆不认得,怎么可能过关。他就那么蹉跎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之谦在无可奈何之下捐了一个小官,捐官那一年他44岁,最后死在任上,他的终生愿望并没有实现,但艰难的人生促成了他杰出的艺术才能,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位晚清“印外求印”集大成的篆刻大师。

(赵之谦和他的“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有这么一位,他也两次正式参加科举,都被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挡在了门外,特别是第二次,那一次参加科考的人,不管考好考坏,一概没有录取,李林甫直接跟玄宗说:吾皇万岁,你太英明了,现在民间已经没有贤能了。这一位诗人是杜甫,大家都知道,杜甫有两大理想:一是成为一个大官,这跟赵之谦一样;另一个是成为一名大诗人,最终他没有做成大官,虽然当他在凤翔见到新皇帝时似乎得到了一个看上去很重要的官职(左拾遗),说起那次见皇帝,他在诗里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可见他落魄的样子。那一年他45岁,但实际上,他真正有机会履行职责的时间只有四个月,余生的时光,他都在颠沛流离中过着穷日子,当然,最终他实现了两个理想中的一个,他真的成了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赵之谦曾经刻过一方印,印面内容是“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我们说,对自己的人生有自己构想的人或者说是有理想的人才会在自己未成名时,担心自己年岁变大,担心时光飞逝,正是这个原因,赵之谦才会刻这样一方印。

(现在的杜甫草堂)

其实这句话出自杜甫的一首诗,他有一组诗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句话出自第七首,全诗如下: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诗题里说,这组诗写于乾元年间,乾元是唐肃宗的年号,乾元二年,就是759年,这一年杜甫48岁,七月,他从华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华县)弃官流寓秦州(现在的甘肃天水),到了十月,他又转赴同谷(甘肃成县),在同谷又住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除了来回奔走于山野荒道之外,还是杜甫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困窘到啥程度呢?一家人因为饥饿病倒在床上,只能在山野里挖土芋来充饥。

(杜甫悲愁的生活)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开篇的这句其实也有出处,大致是《离骚》里“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浓缩,杜甫是从小就有报国之志的,但到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仍然在四处奔波,名未成,身已老。而且在饥饿之中奔走在荒芜的山路上,何等的愁惨不堪啊。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杜甫曾经有十多年在长安的生活,这十多年,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为了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做了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达官显贵,他亲眼看到很多少年子弟,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就取得了卿相的位置,因此,他极端反感,极端激愤地又说“富贵应须致身早”。这跟女作家张爱玲的“成名要趁早”或许有相通的地方,但更多的却是杜甫发自内心的愤慨。回想自己努力求取功名的过程,或许这愤慨之中,也有黯然的伤心。

(杜甫在山林)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把眼光拉回到现实,他回忆起自己跟山中儒生对话的情景,这些山中儒生们相遇的话题多是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就算谈起各自的过往,大多能谈到的也只是一些让人不愉快的往事,心中有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怀抱”当然就无法实现了,被“伤害”了。

在回顾过往的长安和山野生涯之后,诗人默默地收笔了,因为这是七首诗中最后一首,所以说,“呜呼七歌兮悄终曲”,诗写完了,愤慨也表达完了,“仰视皇天白日速”,搁下笔,他仰望苍穹,只见天上的太阳还在急速奔跑,时光在急速的消逝,一股迟暮之感、沉郁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但那又如何呢?如朱自清说的那样,当你伸出挽留的手时,时光又在挽留的手边流逝了。

(鲁迅居处的对联)

越是想不白过自己一生的人,越是珍惜时间,比如民国时期在北京的鲁迅,在“老虎尾巴”住宅的书房里挂着一幅集《离骚》句的对联,由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乔大壮书写,内容是“上联:望崦嵫而勿迫,下联:恐鹈鴂之先鸣。意思也是希望时间消逝得慢一点,以便做更多的事情,光阴有限,惟恐岁月易逝,怕要做的工作不能完成。

(漂泊的杜甫)

当然,不管杜甫如何愤慨叹息,或者如何的自叹自伤,杜甫一生也终于没有实现他的抱负,他把所有的心血都用于忧国忧民,这是时代的限制,他无奈何,也无力改变。他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怀是他深入骨子里的本能,他是由衷的深切关怀,他不同于一般人,一般人是自己先吃饱喝足,然后再关心人民,杜甫不是,他到老年,流露四川,在四川的一条小船上,没有饭吃,他还是在想着国家,想着“戎马关山北”,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他的经历,恐怕只有无尽的伤心和悲痛了吧。

读杜甫的经历,就好比读今天这首诗,我们不禁要流下感叹的共情之泪。长歌当哭,对于杜甫这个人的经历及他的诗,我们实在值得多读一些,多写一些,以领略生命的无奈与悲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