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敌当前,军人竟坐在城头开怀痛饮,被上级撞见后反而升了职
1946年夏,国共两党的部队在辽宁本溪一带展开了第三次鏖战,这在军史上被称为“三保本溪之战”。
经过持续多日的激战,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第四纵队共歼灭国民党官兵2000多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对于这样的结果,辽东军区首长无疑是比较满意的,但他们考虑到,四纵在兵力上远远处于劣势,如果继续与敌人纠缠下去,有可能让我军遭受重大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区首长决定让部队保存实力、择机再战,因此命令四纵暂时撤出本溪城。
四纵指挥部接到撤军的指示后,当即命令各旅从城中分批、有序撤离。
就在部队开始向城外转移时,敌人调集了一批精锐,气势汹汹地向本溪城杀来。我军将士见惯了这种阵势,仍然从容不迫地按计划行进,根本不理会城外不绝于耳的枪炮声。
四纵副司令员胡奇才骑着马走在队列中,眼看着部队往城外撤离,心中却有几分不甘。攻打本溪时,我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今说撤就撤,虽说是奉命行事,却总让觉得心里别扭。
就在这时,他偶然一抬头,发现城头上的一幕,不禁让他心里更不爽了。
他看到的情景确实有些怪异——一名军人眼看着大军紧张有序地向城外鱼贯而出,他自己却端坐在城头,手里拿着一个小酒壶,正仰着脖子痛痛快快地喝酒呢!
为什么胡奇才断定此人是在喝酒呢?原因在于:此人手中拿的是军中常见的小酒壶而非水壶,而且咽下一口酒与咽下一口水的面部表情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个大敌当前、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全纵队指战员都在忙乎着,竟然还有人气定神闲、大摇大摆地开怀痛饮?这家伙如此胡闹,还真不把部队纪律放在眼里!
胡奇才见此情景,不禁火冒三丈,立即下了马,怒不可遏地快步直奔城楼。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倒要看看,这个自由散漫的家伙到底是谁!”
“副司令员,你怎么来了?”对方看到胡奇才怒气冲冲地跑上城头,并不惊慌,而是站起身来敬了个礼,心平气和地问了一句。
“哦,原来是你,李福泽。”不知道为什么,胡奇才看清此人的脸,怒气先消了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福泽是四纵第十一旅旅长,也是全军区不可多得的“高级知识分子”。
开国中将胡奇才、开国少将李福泽
这个人确实不简单,其父是山东昌邑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在张裕葡萄酒厂、青岛啤酒公司等知名企业均有参股,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商界名流。
李福泽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却并未沦为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始终力求上进、刻苦学习,成为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高材生。
就读中学和大学期间,满腔爱国热忱的李福泽就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表现非常突出。
学业尚未结束,李福泽认识到从军是报国御侮最直接的途径,便参加了八路军。他有文化、有头脑,只用了几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旅长。
有意思的是,李福泽有个最大的癖好,那就是喜欢喝酒。他从小就受其父耳濡目染,有事没事就爱喝点酒。
从军以后,李福泽也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小的酒壶。但他喝酒不误事,有好几次都是在痛饮一番之后上阵指挥,带领部队打了胜仗。
“老李啊,这个大敌当前的节骨眼上,你怎么旁若无人地喝起酒来了?”胡奇才皱着眉头质问道。
“报告副司令员,我这是喝上两口酒,缓解一下压力!”李福泽笑嘻嘻地答道。
“你们的部队都撤出去了没有?”
“除我之外,全部撤出了!”
“那么你们的伤员和辎重呢?”
“也都已顺利转移了!”
听到这几句话,胡奇才紧绷的脸才松弛下来,只不过仍对李福泽这种当众痛饮的做法一时难以释怀:“唉,军情如此急迫,你倒痛痛快快在这儿过酒瘾,多少有点不合时宜吧!”
李福泽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副司令员,你也知道的,我就是改不了这个老毛病啊!”
他话音未落,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敌人已经逼近,竟开炮炸塌了一段城墙。
“你也赶紧出城,打完仗再过你的酒瘾!”胡奇才扔下这句话,便匆匆转身而去。
“是!”李福泽也迅速把酒壶揣在腰间,整装追赶部队去了。
虽然胡奇才一开始是带着一腔怒火上去的,但对李福泽问完话之后,胡奇才反而对这个部下心生好感:打大仗、硬仗要的就是这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虽然李福泽有个爱喝酒的毛病,却天生就是个指挥员的好料子,未来可期!
不久以后,胡奇才奉上级命令,由副职转为正职。他转正之后对部下做出的第一项人员调动,就是把李福泽由原来的十一旅旅长升任纵队参谋长。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福泽这匹“千里马”遇上胡奇才这位知人善任的“伯乐”,使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而胡奇才有了李福泽鼎力相助,打起仗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可以说,这两位将领的密切合作,互相成就了对方。
1955年,胡奇才和李福泽分别成为开国中将、开国少将。
参考史料:《四野档案·第四野战军》、《胡奇才将军回忆录》、《东北战场风云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