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南小堡的村名来历
南小堡村古为通往平遥的一条要道,唐朝官衙为了公文传送的需要,每隔五里或十里会修建一个邮铺,便于传送公文的邮差休息停留。于是在我村现在十字街的位置修建了一个邮铺,村内俗称“打更房”,由于这里距离孝义县城有二十里路,民间俗称“二十里堡”。刘家堡为十里堡、万户堡为三十里堡。
“二十里堡”建成后,经常有商旅、牛马驼队往返路过此地,甚至定居于此地,随着周边居住人口的增多,商业和贸易也逐步发达起来,逐渐形成村庄,因村庄在文峪河东,故取名为东河堡。
公元700年左右,社会治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手里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于是筹划修建了三教庙,同期国内很多地方也修建了三教庙。平宁安定的生活持续了两百多年,又到了兵荒马乱、多灾多难的后周和北宋。 1037年,1101年两次大地震,村里房屋倒塌众多。
1123年9月,金兵攻占孝义城,知县阵亡,金兵烧杀抢掠,乡民外逃不少,被金国统治。到了元朝1303年8月,又是大地震。县衙倾覆,村堡迁徙,地裂成渠,毁庐舍10800间,死者无人葬,余震持续了三年,村里只剩下少数人家。
一直到了明朝,政局逐步稳定之后,石姓先祖石义以及赵姓先祖赵存等先人从其他地方陆续迁移到本村,村子里的居民才又逐渐多了起来。为防止文峪河河水淹村,于是围绕村庄修建了护村堰。这个时期周边的村庄也多了起来,政府为方便管理就把东河堡改称小堡,和南边相隔二里的大堡相呼应。
清乾隆年间,因水患将小堡村冲为南北两块,居北的叫北小堡,现为汾阳管辖,我村在南就改称南小堡村。《吕梁地名志》一书中,北小堡的村名来历中有此记载。
南小堡村还有一个别名叫“官帽村”,这是因为:南小堡村为防御雨季时文峪河河水决堤带来的灾害,环绕村周围建造了“护村堰”,“护村堰”的形状就像古代官员佩戴的官帽,后高前低,村西北通往南辛庄村“高灌”的一条路和村东北通往北船头村的一条路分别代表官帽左右两边的两个官翅,形象生动,所以,也叫“官帽村”,寓意我村人才辈出,官运亨通。
而贯穿全村由西南到东北的一条大街叫“盘龙街”。龙头在村东旧五道神庙遗址,龙尾在村西,活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寓意我村乃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吕梁地名志》一书对南小堡村名来历是这样描述的:“南小堡古为通往平遥县的要道,常有商旅往返于此,甚至定居于此地,故民间习称二十里铺,后居民增多形成村庄,取名为东河堡,相传到了宋代此村出了大官谢氏,谢公曰南有大堡,故改东河堡为小堡,谢亡故后立碑此村北,故又改为南小堡。”
而《吕梁地名志》一书对北小堡村名来历的描述是: “乾隆年间因水患将村子一冲为二,北边的叫北小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