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秘要:深藏在人体中的四个“仙窍”

学道之初,一直有个疑问:老子口中的“众妙之门”在何方?这无形的大道之门,是否可以触摸到某些有形的门槛?

后来慢慢地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造化生人时还真的为我们保留了几个直通玄门的“门户”,那就是四大“玄窍”,一些民间传统门派也称之为“仙窍”。

这四大玄窍,其实是一阴一阳两两一对儿,直通虚空造化,仙家的诸内丹门派其实也传承这两对窍穴,以之为不传之秘。

两对窍穴在人体呈两个太极之相,上面的两个位于头部,是竖着的(以我们的感觉而论),下面的两个位于腹部,是横着的。

上面的两个,一是祖窍,一是虚窍。但是不要以相应的中医人体穴位而论,因为这两个玄窍,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是连接色身和法身的两个位置。

关于祖窍,传统门派有些争论,有的内丹体系认为“在两目连线的正中间,与鼻准到印堂的连线横竖相交”之处,并称之为“十字街头”。吾师则说,祖窍在眉心和双目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正中间。也有内丹家以中医穴位的“山根”为祖窍,不一而足。

这个无从考据,吾师传授我的知识自然有吾派的理论体系相支撑,而内丹家所言的位置亦有其各自的道理。我倒是有个未曾经过确定的猜想:这些位置都对。至于原因,尚无法和初学者们明言,因为这涉及到宇宙本源的秘密,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交流这个问题。

窃以为,吾师所言的位置,似与吕洞宾前辈传授的“天心回光法”更为契合。即盘坐之后,调身调息,正脊松腰,含胸拔背,下颌微收,头微上顶,放松入静,面带微笑,闭目凝神,内视祖窍。吕祖传授的法门是将眉心、双目视为梵文的“伊”( ∴ )字 。微以意运如磨镜,慢慢地,神光汇聚于祖窍,法身自然在灵台凝结。

另一个窍穴,虚窍,在人中位置,但不是人中穴,是鼻下的“悬空径寸之地”,丹家称为“悬胎鼎”,也叫“虚无窍”,认为是“呼吸出入之根”。这个窍穴同样不在身内、不在身外,大约在鼻头和两鼻孔组成的三角形正中心向下,人中穴的正前方,就是这个位置,是色身和法身的呼吸相通处。

内丹家甚至在佛门为这个窍穴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佛门有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应在灵山塔下修。”自心,二字合为 “息”,“自心头”即息头,呼吸起头处,“灵山塔”就是鼻子,所以这个息窍是很玄妙的。

上一段话是内丹家的说法,在此不予评论,不过释迦佛陀住世时的确带领弟子们修过“安那般那”法门,就是呼吸法。佛子当中,也有一位尊者以“观鼻头呼吸出入”之法入定生慧,成就阿罗汉果位。

吾师说过,若在静坐中,将精神集中在鼻下“虚窍”,精神与鼻息融为一体,心息相依,神光湛然,渐入虚空大定,亦可成就元神的光明之体。

这是上面这两个玄窍。下面这一对窍穴,阳穴为肚脐,内丹家们称为“炁穴”,是“真火丹物”在“坤宫”(即黄庭,肚脐和两肾之间)旋转的中心点。

人在母腹时,以肚脐获得母体的“血气”,出生后开始呼吸时关闭了血气通道。但是这个窍穴乃天生的“真气通道”,非常容易从关闭状态再次打开。完全打开的标志就是“胎息”。

所以,肚脐这一“阳窍”,不仅在人体中位置特别,修炼中也非常重要。而下面的“阴窍”,就是“命门”,和中医穴位中的命门位置完全相同。

命门,从中医的名称就能知道其穴的重要性,乃是肾中先天元精运化元气的出入门户(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真气,即由此元气混合呼吸得来的宗气、脾胃消化来的水谷精微之气而成),堪称是“命功”的基础修炼之地。

肚脐为阳,通天地元气;命门为阴,通人体元气。二者之间,就是丹经说的“黄庭”、“坤宫”,是“胎息”的起始之地,也是内丹功修炼中的“真火发生之地”。

注意,不要刻意用意念摄招外界元气通过肚脐吸入。初学者意念能调用的元神之力很微弱,摄招外界之气的能力不佳,待到修行入门了,能进入元神状态了,已经不需要意念的参与。就说这么多,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