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常会听到“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华南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今天详细讲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在正常的情况下,从美洲吹到亚洲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给太平洋西侧的印尼地区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正常的情况会每隔2至7年被打乱一次,规律打乱后,平时的风向和洋流就发生了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由西向东转到美洲,同时也将热带降雨带到了美洲。这种天气变化的现象,就叫作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El Nino”,原意为“小男孩,圣婴”。19世纪初期,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南太平洋东岸的海水温度就会明显升高。该地区盛行的本来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冷水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的出现,冷水鱼类就会因不能耐受高温而大量死亡,渔民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因为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渔民把这种现象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它对气候的影响是,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导致整个世界的气候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一些地区降雨量比平时多,而另一些地区却较平时更为干旱。这种现象往往可以持续数月甚至超过1年。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北方地区的夏季容易出现高温和干旱,而南方夏季容易发生低温和洪涝。在中国,较为严重的洪水,如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给中国北方带来的高温,不仅使北方夏天更热,也常常让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我们再看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是“小女孩,圣女”的意思。就像女与男是相反的性别一样,拉尼娜现象是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东太平洋比平时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著全球性气候混乱,拉尼娜现象常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就是说,在厄尔尼诺之后接著发生拉尼娜是常有之事。同样的,拉尼娜后紧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也并不鲜见。但这种相互交替并不绝对,因为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比如说,在上世纪,从1991年到1995年,这五年中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现象,但这中间拉尼娜现象却一次也没有发生。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容易出现比平时更冷的冬天和比平时更热的夏天,登陆我国的台风的个数也比常年更多一些,同时出现南方干旱而北方洪涝。